美国大学放榜“落幕”,这十个问题还需冷静对待!

本文来转载自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2020-4-13

看点 今年美本放榜落下帷幕,对后续申请者来说,对本期申请结果的解读显得尤为重要。此次美本录取形势如何?名校申请,哪些项目或将成为关键因素?疫情又会对来年申请产生何种影响?外滩君邀请到三位留学行业的“金牌顾问”,与他们就相关问题聊了聊。

文丨Jane 

“藤校日”当天,外滩君发布了8所常春藤大学录取中国学生的大数据。(点击查看)

在看“热闹”的同时,也不难发现美本申请越来越难了,那些被录取的孩子要足够优秀且具备独特性,才能被名校选中。

然而,随着申请者数量的增多,具备“独特性”更加不易,加之疫情导致SAT、ACT、雅思、托福等考试的取消和延期,对即将的面临申请的孩子来说更是不小的挑战。

那么,该如何冷静的看待今年的申请结果?又该如何应对新一轮的申请?外滩君邀请了三位留学行业的“金牌顾问”,为大家指点迷津。

钱哲彬老师,常青汇教育执行总裁,本科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获经济学/数学双学士。自2008年起,曾帮助多名中国学生进行美国留学申请,在国际教育行业累积了丰富的指导经验。申请成绩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大沃顿商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名校,过往录取结果包揽了所有常青藤及前10的大学。

倪飞,上海凭远教育App-Ark创始人,学生爱称Black。埃默里大学学士学位,仅用两年半毕业,是埃默里大学历史上最快毕业的国际学生。自2009年起,帮助多位学生录取包括普林斯顿、斯坦佛、芝加哥、威廉姆斯、阿姆斯特、哥大、宾大、杜克、西北在内的众多顶尖美国名校。他的教育理念是衷于学生本性做规划,接纳学生的全部,做到最好,愿学生去一所“你爱且爱你的大学。”

Tina老师从斯坦福教育学院硕士毕业之后, 一直在旧金山湾区的中学内工作,曾在公立高中教授中文和历史,也在私立高中担任过招生面试官、国际学生辅导员以及大学升学顾问, 并曾负责创立及管理旧金山一所私立中学的寄宿部, 具有丰富的双语教学、招生与大学申请指导经验。Tina老师在2016年加入棕榈大道,现担任本科部导师总监。

W=外滩教育

W:今年的录取结果来看,算是录取的大年还是小年?

钱哲彬: 从录取结果的角度来看,跟去年相比其实差不多。

今年顶尖的美国大藤学校的录取学生数量相对稳定,但排名10-30名左右的美国大学在RD阶段录取名额明显收紧,比如西北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等,所以造成大家对于今年录取形势的感观会比较分化。

最顶尖的学生依旧收获颇丰,但一些以前20为目标的优秀学生如果ED没有踩准,RD阶段就会感受到今年录取形势的严峻。

倪飞: 整体来看没有显著的大年小年区别。有一些学校如加州伯克利,在上海乃至大陆的录取学生人数都有比较显著的降低,但是大藤、MIT以及相当多前10的文理学院则是招了更多的中国学生。

同时,往年通常冷漠对待大陆申请者的密歇根安娜堡在今年也录取了更多的学生。

不同的美国大学,招生策略每年都会有调整。有的时候希望提升某个州或者某个国家的入学率,那么就会更侧重于在签署了绑定协议的ED轮次录取那边的学生。有的时候则是希望压低综合录取率,那么就会在RD的时候拒绝或者Waitlist尽可能多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招生办公室的领导职位其实是经常会有变更的。比如UVA的招生官主任(Dean of Admissions Office),Greg Robert,在来到UVA前是在乔治城大学和Emory大学担任招生官。而Emory大学的招生办主任,John F. Latting,则是Emory直接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挖来的:Latting在接管Emory招生办前,就已经是JHU的招办主任了。

一般来说,顶尖名校的招办主任都会长期任职,如哈佛大学、杜克大学、耶鲁大学等。近几年在藤校中最显著的招办主任更替莫过于2016年的布朗大学。

年轻的Logan Powell先生从普林斯顿大学的招办离开,接棒布朗大学的招办主任的职务。作为少数族裔的他,上任后首先就是专注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录取。

作为中国地区的申请者我们也可以感受到Logan上任后的一些招生口味的变化,这几年布朗大学在中国招生的人数一直保持在藤校里较低的水平,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布朗更关注与美国本土低收入、少数族裔学生的招生。

比较有趣的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三个大藤的招生办主任,均是哈耶普的本科校友,但是布朗的Logan Powell则是从缅因州的顶尖文理学院Bowdoin College毕业,而非布朗的校友。布朗的自由主义,从招办的构成就能窥探一二。

Tina: 我其实不是很认同大年小年的说法,因为从我2010年开始在学校做升学顾问开始,每年都是比上一年更难录取,好学生更多,拿顶尖学校offer更难。

今年也不例外,很多优秀的孩子如果早出生几年,就是能去到更好的学校。从整体来看,是学生素质的大幅提升,而且这种提升的速度越来越快。

W:整体来看,美高、公立、国际学校录取结果分别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钱哲彬: 整体来说,美高及一些海外高中包括加拿大高中、英国高中、瑞士高中等,这些学校的录取优势并不是仅体现在大藤的录取数量上,而是整体录取相对比较稳定,不容易出现特别意料不到的结果。

公立学校在顶尖大藤学校的录取上依旧不错,但今年比较明显的一个趋势是排名20名左右的美国大学,尤其是加州大学系统,更加偏好国际课程的学生,主要是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跟美国大学的教育更加接轨,招生官筛选学生时更容易做判断。

倪飞: 先来谈一下国内的公立 vs 国际。我们公司——“ 凭远教育 ”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上海以及周边城市,所以无法阐述整个中国国内高中的录取情况。

但就上海而言,排除头部大牛学生和尾部学生,我们认为同样学术水平的学生,在顶尖国际学校就读,会比在普高就读更有可能申请到top 20综合大学或top 10文理。

原因很简单,美本录取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学生自身的素质。在上海,顶尖生源并没有被国际学校、美高或普高中的任何一方垄断,所以除开最拔尖的大藤学生外,在生源上国际学校和普高都有一批同样优秀的学生。

但从高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上海的一系列IB学校和AP学校,都比普高课程更加符合美本申请的要求,不论从成绩单的公信力、课外活动的丰富程度、还是老师推荐信的可信度来看,都是更胜一筹。

因此,在学生自身条件相等的前提下,至少从上海的池子来看,第一梯队的国际学校更占优。

整体上来看,今年美高的中国学生录取顶尖名校的比例是显著要高于国内高中的。原因其实很类似。

首先还是生源。Top70寄宿制美高的中国学生生源本来就是非常优质的,8年级托福过百甚至过110都是屡见不鲜,且申请寄宿制美高的过程和美本申请有相似之处,这意味着相当多美高的学生已经针对性地做过课外活动准备,如学习二外或掌握一门美式的运动等。

其次,顶尖美高的综合课程体系的设计本来就是针对大学申请的。比如说,寄宿制美高几乎都会要求学生参加至少两个赛季的体育活动,二队(JV)和一队(Varsity)每天的运动训练时间往往都会超过两小时,而部分运动如橄榄球,在周末还需要抽时间去健身房训练。一周算下来,10+小时投入到运动中都是屡见不鲜。

4年美高会让很多学生在身心上获得蜕变,团体运动也会让人自然而然学会团队合作,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关键的是,美高的运动和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显得特别“美式”,对于大学来说,没有后续“融入”的担忧。

在这一层面上来看,同样优秀的生源,在顶尖寄宿制美高的熏陶下更容易成为美国大学校园里的主流群体中的一员。

还有一点很重要。对于相当多美国大学来说,美高的中国学生即便护照是中国护照,也会被归类于“州内”的池子,和大陆学生分开审阅材料。藤校里的康奈尔大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如果你在美高就读,那么读你材料的康奈尔招生官将不会是国际生招生官,而是你美高所在州的康奈尔招生官,且你的校友面试也会是在自己学校附近完成。

这样一来,在一些藤校长期招收不到优秀学生的州读书,可能会让你更容易脱颖而出,比如堪萨斯州和德州。我们这两年仔细观察会发现,最顶级的top 10寄宿制美高的中国学生,并不一定比佛罗里达州、俄勒冈州、德州的走读学校的学生录得好,也不一定录得比中部地区排名50名左右的寄宿制高中好,本质原因就是后者的池子里,“大鱼”少,更容易脱颖而出。Top 10美高集中在顶级学生云集的新英格兰地区,且校内的运动员和Legacy学生众多,有时候反而更难出挑。

Tina: 今年我们看了一下统计数据,包括我们棕榈自己内部的学生数量也能感受到,美高孩子今年占了申请的绝对优势,基本上前二十的寄宿美高或者每个地区的顶级走读美高里的中国孩子申请前三十的大学都如囊中取物般相当轻松。整体录取结果都比国内国际学校和公立高中高出一个档次。

2020年秋季的申请人,很多孩子是2016年那一批秋季美高入学的学生,这一批学生人数当年是美高申请的最高峰,整体素质都非常高,因此他们今年占据申请上风也不奇怪。

这群学生当年8年级就拿到了110以上的托福成绩,四年的美高生活做了一堆活动和科研,对美国的文化也有深度了解,美国大学为什么不录取这些特别优秀的美高孩子而要从国内录取呢?

在美高学生中,我们也注意到,私立学校录取依然是绝对优势,公立学校相比则普通很多。私立学校在美国本身也是内部分层,这一点不奇怪。我觉得,如果想要通过上美高来改变录取结果,还是一定要上私立,尤其是顶尖私立,最后的升学结果基本上都可以有所保证。

相比国内公立国际部和国际学校,虽然学生也很优秀,但是已经越来越明显感受到,除了完全西方化的学校比如UWC或者上海美国学校这种,大部分的公立学校国际部学生和普通国际学校学生的科研实力和对问题的见解,还是要差过美高学生。

现在好孩子越来越多,标化越刷越高,科研以及文书中的洞察力现在我觉得是申请材料产生区分度的衡量标准。这一点来说,经历过全美式化教育的孩子,在价值观和政治正确的感悟上,会比国内土生土长的孩子确实是更胜一筹。

这没有孰对孰错之说,只能讲美国大学有自己的价值标准,符合他们价值标准,比如更崇尚自由民主,更特立独行的孩子,今年确实是更受欢迎。而公立学校的学生普遍比较“乖”,一般很难挖掘出一些有棱角的故事,也是一种遗憾。

W:与去年相比,今年很多offer给到了二三线城市的孩子,这是什么原因?

钱哲彬: 实际上二三线城市录取顶尖大学的学生很多都是手握大奖,所以他们的录取跟地域并没什么相关度,这些学生本身就足够优秀。但从整体学生的录取来看,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录取并没有显著的提升。

倪飞: 直接发offer的还是少数。非出国热门的二三线城市的孩子录得好的一般还是去UWC或美高。有些二线城市,国际教育资源和出国传统一直都是很好的,如成都、南京、杭州等,这些城市不能和中国其他二三线城市相提并论。

其他地方拿到大藤offer,如乌鲁木齐、苏州等,都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主要还是要看top 20, top 30的录取情况。

Tina: 其实并没有很多offer,我们说的很多只是跟过去相比,而且录取的也都是个位数,并不具有代表性。我个人对这种offer的理解就跟哈佛每年都要在纽约或者芝加哥黑人区以及阿拉斯加这种偏远地区录取几个学生的概念是一样的,即便我们中国就算是二三线城市的孩子也要比美国贫民区的孩子优秀不少,但说到底还是很纯粹的“多样性案例”。

在我看来,这传达的另一个价值观就是北上深这样大城市的孩子已经同质化越来越多,他们宁可给半奖或者全奖录取一个家境或者条件不够那么优秀的孩子来做多样性,也不想再去北京上海录取一个各方面极其优秀的正常好学生。

这其实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证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厉害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失去自己的特点,竞争力在下降。

W:根据录取情况,您可以整体对比分析一下ED和RD的录取结果吗?

钱哲彬: 近三年来以我们机构内部的录取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的RD难度会显著高于ED,特别是一些有第一批提前申请ED1和第二批提前申请ED2的学校,这些学校在RD阶段的难度跟ED阶段差别很大,对于我们自己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会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踩准两轮提前批申请的节奏。

倪飞: 实力达到了,ED容易点。实力达不到,ED也没用。ED作为“跳一跳”的工具已经不太适用了,风险过高。更多的应该是被用来当做最大化匹配学校成功概率的机会。

Tina: 今年非常明显的ED要比RD容易不少,尤其是各种女神校比如NYU和BU,ED录取进去的分数都跟往年相比很正常,但是RD一下子难度翻倍,让人措手不及。

举个例子,我们棕榈今年申请NYU提前录取的学生非常多,平均1450上下,最低分连1400都不到,但是RD反而等待名单了好几个1500+的学生(不过这些学生也其实都已经有了更好的Offer),这个对比反差确实是感觉很有意思。

我的感觉是ED和RD现在录取率差距越来越大,大家一定要把宝押在ED上,很多顶尖学校,ED1/ED2进不去,RD只会更难,不会更容易。比如达特茅斯这种学校ED可以有25%的录取率,RD只有8%,这种提前录取的机会一定要抓住。

当然了,ED的学生整体也都是非常优秀的,竞争更激烈,所以不是说ED就容易那么多,不过相对RD,还是要更容易录取到好学校。

W:今年一些学校在ED阶段成绩非常不错,相反RD却一般,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说很多学生已经开始把申请重点放在了ED阶段?

钱哲彬: 其实很多学校的RD结果,只是相较于ED阶段没有那么耀眼,对于所有学生来说,ED必然是一个很好的冲刺的机会,大家都会把重点放在ED阶段。

倪飞: 有的学校在ED的时候把最强的一批学生都顺利录取了,RD阶段自然就没人屠榜了。但这个才是最健康的状态。反观其他一些高中的RD录取,看似很厉害,有很多顶级offers,但往往都是寥寥几个学生屠榜,剩下来有相当多优秀的学生没有offer。

我们有很多高中喜欢把offer总数发出来,看着是很漂亮,但其实几家欢喜几家愁。相反,美高一般都是发“最终入学情况”,统计自己这一届的学生最后都去哪儿就读。这个我认为才是评价一个高中的最好的方法,因为每个学生最后都只去一个大学。

Tina: 我觉得一个原因是大学越来越爱提前锁定学生,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家现在申请都准备开始更早。

比如我们棕榈其实现在4月都已经在开始带着学生写文书,因此整体来说,能够赶上ED阶段的学生越来越多。ED都申请就会让一批非常厉害的学生在ED走掉了,造成RD其实没有很多好学生去拿offer,因此整体RD的offer都要更少。

尤其是今年因为疫情导致美国经济不好,我觉得今年秋季申请的学生,大学在ED阶段应该录取会更多人,帮助学校提前锁定学费来源。所以我还是一如既往鼓励大家多申请ED,早点解放,早点不焦虑,并且能够争取进入好学校。

W:我们从很多学校官方发出的消息来看,大多名校约95%以上的学生高中排名都在学校的前10%,这是不是说在校成绩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在疫情导致很多考试延期的情况下,明年申请中会不会更加看中学生的GPA?

倪飞: 当然。从来都是最看重GPA。

钱哲彬: 这个是100%肯定的,在校成绩永远都是申请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特别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 很多大学对于标准化考试的递交政策已经调整为可选择递交,在这种情况下,在校成绩的重要性会更为突出。

Tina: 是的。在校成绩在现在的升学过程中,我觉得基本上可以被排位在第一。当学生们做的课外活动越来越多,标化分数越来越高的时候,学校的成绩更加有实打实的证明学生学术能力的力量,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学生的选课难度,是否参与了校内科研和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学术资源,这也会成为考察的重点。另外就是学校本身的课程难度,这一点基本是跟学校的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挂钩的。

疫情下,我觉得不仅仅是GPA,还有学生参与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也会成为体现学生学术能力的重点。

W:除了在校成绩,能被名校录取还有哪个方面越来越被美国大学看中?

钱哲彬: 学生在校内课程以外所表现的学术能力也是美国大学十分看重的,比如一些重大学术比赛的获奖、在学术专业领域的研究探索能力等。

除了学术方面,招生官也会在意学生在自身所处的community学校/社区的影响力,他们希望改变世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学生心中真正的信仰。

倪飞: 个性,性格,学术激情,社区贡献,创意,学术天赋,运动等,全方面看的。

Tina: 今年,我觉得我们录取得特别好的孩子,身上都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责任感和独特的个性。这些孩子是我会认为的“有棱角”的孩子,他们一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对问题的见解,另一方面非常关心社会活动和政治运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越来越符合美国大学对于政治正确的追求。

在棕榈我们也非常强调“原生态成长”这个理念,希望保持住孩子身上的锋芒,让他们在活动和申请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特色,从今年的申请中来看,我们很多爱搞社会运动,关心少数人群权益,以及发起教育创新的学生,都获得了最好的录取结果。

W:您认为疫情对明年学生申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申请人数会不会减少?您预测大学会对新一轮的申请有如何应对措施?

钱哲彬: 今年的申请人数整体可能会略有下降,但整体比较平稳,今年的疫情其实体现在未来2-3年申请美本的人数会有较大的影响。

而对美国大学来说,美国今年的标化考试及各大学术比赛均被取消或推迟,在审核学生材料时文书也会变得尤为重要,学生更要在文书中表现出来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思维深度。

倪飞: 普高可能会有更多学生选择高考,但美高和国际学校的学生没有什么其他选择的。直观来看,SAT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Tina: 我个人认为整体的申请人数会减少,因为美国经济不好,很多本地学生可能不会考虑上大学因为太贵而会选择上社区大学。但是,我觉得中国学生人数不会减少。

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留学规划是一件好多年前就决定的事情,我们几乎没有遇到家庭因为这次疫情就决定取消留学计划,而且很多学生一直在国际学校或者美高就读,也不可能忽然回国参加高考,对这些学生来说他们是没有退路的,必须申请大学。

目前从我在美国能看到的招生新闻来看,大学,尤其是排名靠后的大学还是很担心国际学生减少会带来的财政影响,因此我觉得今年大学申请在80名之后的学校应该对国际学生来说会很容易,但是前三十的竞争程度我觉得还是会很激烈的,大学现在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标化考试的取消要求政策,变相来说也是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和活动要求更高。

W:对此您有哪些建议想要分享给即将面临申请的学生和家长?(从文书、标化、活动、GPA等几个角度分别谈谈)

钱哲彬: 对于今年申请的学生和家长疫情影响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我个人的建议是,在有时间多情况下文书可以尽早准备起来,标化考试尽量准备充分做好一次过的打算,而活动方面,目前线下活动都不会展开,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的学习资源开阔学术思维和眼界,并深化自己的专业学术能力。

倪飞: 美本申请专业性过强,与其从公众号里取经,不如找好最适合自己的顾问,做冲刺。硬件条件都能讲清楚,但是文书、面试,只能实际去写去做,没法讲。

Tina: 我的建议是,不管有没有考试,都要认真保证好自己的学校课业,多做科研和学术项目,并且管理好自己的活动安排。学生在疫情期间如何利用时间,我觉得也会是学校关注的事情。因此虽然大家都被关在家里,我们该做的学习任务也不能丢掉,不能线下做的活动要变成线上,还是要保持延续性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学校现在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感,我认为疫情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去做许多相关的社会责任项目,我们棕榈最近在疫情主题方面也做了很多的个人项目,包括口述历史,疫情数据化,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项目,也是希望能够引导我们自己的学生更多关注这一重大事件,进一步延伸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W:此外,由于疫情导致中国学生受到歧视,文化压力愈发凸显,面对这一点,学生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钱哲彬: 学生应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理解不同的文化立场,并去思考疫情对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自身在这当中可以起到的作用。

倪飞: 世界本来就不是那么美好的,与其期待一个没有歧视的乌托邦,不如变强。

Tina: 在美国我觉得目前中国学生受到歧视的还是个别事件,但是确实是在一些白人很多的地区会存在这样的事情。我觉得遇到现在反华情绪比较激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好几点:

不卑不亢,不要因为周围同学的眼光就自暴自弃,遇到种族言论或者不当言辞一定要及时告诉学校老师或者监护人,并且直截了当告诉说这个话的人他们说的是错的。不要随他们去,只会助长种族歧视的气焰。

管好自己,不要被国内个别媒体带节奏影响自己的价值观,不要去英文社交媒体乱发不实报道和谣言,更不能在国外同学或者老师面前幸灾乐祸,什么“抄作业都不会”之类的话乱说一定是惹祸上身。

保持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去看待疫情,知道这是人类共同体面对的大挑战,不分你我,不要去主导一个中国外国的思维模式,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用一个包容和带有同理心的心态去看待疫情,就不会成为反华情绪的目标。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