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梅拾樱(ID:
)爱与自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2020-4-21作者:梅拾璎
前几天,读者兼好友博士生莉莉给我发来一段话。
梅姐姐,你看看我亲戚家这个小孩:
男孩,14岁,县实验中学初三学生,父母都是乡镇中学老师。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家里送他上的都是县城的实验学校。孩子上小学时母亲去县城小学代课,初中才回到乡里中学。不过小学和初中父母晚上都会回县城家里。孩子父母非常勤劳,教学之外,给厂家加工物品挣钱,没怎么陪伴孩子。孩子也觉得父母除了挣钱,并不关注他,有个妹妹刚上小学,母亲接送,孩子更觉得父母没疼爱自己。
孩子非常自律,学习、做作业父母基本没管过,晚上放学回家就去自己房间做作业,一直写到很晚。父母和孩子都觉得他能考上县城最好的高中。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里网线拔了,给孩子一个老年手机,孩子的世界就是学习,一般就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和别人交流。
去年国庆假期开学,他感觉胃部不适,医院治疗了一周,但是开学不愿去学校。后来,他父母听别人建议,又去省医院诊断心理问题,医生说是抑郁,开始用药。这时候才知道,孩子长期失眠,易惊醒,晚上两三点才睡着。决定让他休学。从这时开始,他情绪容易激动,动不动抱怨。不久,又去省医院诊断,医生诊断仍是中度抑郁状态,此后一直按省医院处方用药。
不愿去学校的原因孩子并没说清楚,直接导火线是他和几位同学议论一些敏感问题,被老师当众批评。但是之前孩子状态就不太好。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很好,总是年级前十。只有一次月考考了第十三名,很生气,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多,都没玩过,但成绩还是没达到目标。
但是当时他并没有表达出来,父母也没有第一时间知道。有时他会不自主做出一些行为,抓自己的试卷。之前家长一直跟孩子说家里穷,也一直在想办法挣钱,孩子懂事,也没有主动要求买过东西。现在孩子知道家里买了一套大房子,也买了车,认为家里还是有钱的,现在想要什么就要买什么。现在,孩子也知道自己是抑郁症,很暴躁,父母一劝说就更烦躁,只愿意玩电脑和手机,丝毫不想上学。家人只好陪着。
现在除了吃药,家人应该怎么做,怎么帮助孩子调整过来?想听听您的建议。
小莉,我仔细梳理了这个孩子前前后后,第一感觉是这家的父母还是比较称职的,吃苦耐劳,家庭责任心也很强,关心孩子前途。已经算是好父母了。不过,这小孩当时最初显现抑郁情绪的时候面临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首先是他自身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需要外力的帮助才可能解决。
什么问题呢?我感觉就是小莉您说的执念,学习成绩是这个孩子的唯一执念。他认为,只有学习足够好,他才拥有荣耀感、掌控感,心才有所归属,他就完全胜利了。除了学习成绩,这孩子关注的东西很少。当学习成绩成为他唯一执念、唯一寄托的时候,一旦他拼尽全力,这个事情他还不能把控,他就会彻底沮丧,对自己彻底失望,破罐破摔,紧接着对周围和世界也失望。那么此时,外界精神力量的支撑就极为重要,孩子此时就像根基没有扎稳的新树,狂风来了,没有支撑,他很可能立刻倒下。
这个精神力量是父母或者他崇拜的偶像当然最好,哪怕不是父母,不是偶像,不是权威也没问题,就算一个他认可的朋友也行。需要这个人很平常很认真地跟他说,任何一次考试成绩都是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呈现,都不能决定你的前途。现在是多元化的世界,有很多途径使自己有所成就,被世界认可。平易、和善、诚实,有建设性地反馈他,不断跟他渗透,使他找到多方面的精神寄托,从成绩的执念中走出来。
当然,不是一次聊天就能奏效的,根据个人情况不同,需要各种场合契机去改变他。显然,他周围缺乏这样的人。此时父母虽在场,但精神上是缺位的。
其实,根据我观察到的很多人的经历,最好最长远的影响是在他小时候就为他培养一定的爱好、真正的兴趣,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不至于只对成绩形成唯一执念。我曾留意过澎湃新闻2018年对全国近100名学霸的调查:真正的学霸没有一个是书呆子,他们在生活上志趣多样——文学、古琴、品茶、篆刻、表演、游戏、运动等领域都各有涉猎,其中看书是他们的最大爱好,但电影、音乐和运动,也是他们高中生活的调味剂。甚至,有7位考生坦言有过追星的经历,他们的偶像多为作家和体育明星。
*
另外一个大问题是父母长期的精神陪伴的缺失。
说到怎么解决,我只能提供一个参考。
现在,物质方面满足他是一个方面,关键的是他的父母需要在精神上补偿他,满足他。这个孩子现在的表现,明显的是索要补偿,得不到多少精神的,他只好在物质上满足自己。
父母长期不能在身边陪伴孩子,在精神上不给予体贴入微的慰藉,没有贴心贴肺的沟通,缺乏生活上的照料,本来就是一种失误。要我说,孩子目前不需要什么药物,他需要的是父母诚心诚意的道歉,彻头彻尾的反省。做父母的最好找合适机会,坐在他的房间里,好好地聊聊,明白无误地跟他说:儿子,我们对不住你,我们不懂得一个孩子需要很多的陪伴和照顾,我们只顾挣钱了,我们以为改善生活就是对你好,其实是我们错了。你怎么惩罚我们我们都不生气,我们无论如何都想让你幸福,以后的生活里,我们想重新学着做父母。反正,类似的话,一定得说出来,说到孩子的心里去,否则,物质再多也填补不了心灵的亏欠。
父母的道歉,绝对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道歉,是真心诚意的自省后的道歉。这是人心人性的要求。他们要是顾及面子,做不到位都可能不行,反正就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爱他喜欢他在乎他爱他的,不论成绩如何。
或许,做足了这些,在一天一天的生活里,孩子渐渐体会到父母从物质到精神的切切实实的关心抚爱。他不用看医生,慢慢就会好的。
另外,你说孩子父母现在感觉诚惶诚恐,孩子无论啥要求都满足他。这样也不合适。现在重要的是体贴他,但也掌握个底线,也不能让孩子全部回归到婴幼儿的状态,多动脑子,无节制的满足也不是爱。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