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
(ID: )” 2020-5-6作者:大J
我回来啦,五一你们干嘛了?
没推送的日子了,我晚上就能追追综艺、看看剧了。这种惬意老朋友们在微博上大概可以感受得到,哈哈。
今天大家都要收心了,那今天就向你们推荐一部剧吧,已经在微博上分享了,看过的也都说非常值得一看。
这部剧叫《我们与恶的距离》,是2019年,台湾公视和HBO合作的,一共10集,属于很适合几个晚上就能搞定的“短平快”。
这部剧讲述了随机杀人事件,大学生李晓明用自制的手枪杀死了电影院的无辜者,导致9人死亡,21人受伤。
粗看这是一部犯罪题材相关的影视剧,那么按照传统套路应该是:案件发生、警方调查破案、凶手绳之于法,最多过程中有几条支线会涉及亲情、爱情。
但这部剧没那么做,甚至都没一分为二地讲述故事,谴责犯罪者,声援受害者。
而是从这场犯罪发生后,相关的家庭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
导演林君阳在接受采访时说,相比中文名称,她更加喜欢英文名《The world between us》。在中文海报中,他特意让“我们”的字体放大,而不是“恶”。
因为我们想要讲的是“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都有恶念。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并不是完全的剧透,而是我在看这部剧过程中的三个提问,还有看完后的三个反思。
不管你有没有看过这部剧,都想邀请你们一起思考。
1
杀人犯值得被辩护吗?
这部剧一开头从两年后李晓明随机杀人案宣判开始的。刚看到这里,也许你就会觉得很诡异,为啥一个杀了那么多人的杀人犯,整整两年没被判刑么?
因为这个案件的辩护律师王赦,他花了两年时间在为这个少年争取上诉和辩解的权利。
于是,电视剧开场第一幕,就是他刚走出法院就被泼了一桶屎。
是啊,这个律师基本上在大众眼里更加“十恶不赦”,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利,难怪要被泼屎。
他的妻子和家人也为此受到了民众的谩骂。
杀人犯值得被辩护吗?
王赦对他的妻子说,“他的确犯下了难以原谅的罪,我会说他是个罪人,可是他不一定是个坏人”。
如果不继续往下看,估计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诡辩”的。
杀人偿命,杀人犯的家庭也要一起谴责。辩护律师不管怎么做,都是在“洗白”。
而王赦却说,“你找到真相找到动机,就不会有下一个受害者。解决伤害的最好方法是善后和预防”。
2
受害者家庭就是可怜的吗?
被害人母亲乔安,始终没有走出丧子之痛,夫妻关系日渐冷淡,丈夫出轨了。而小女儿也因为受到冷落,出现了叛逆早恋等问题。
三个人见面就吵架,水火不容。丈夫因为无法忍受无休止的争吵,出轨,还从家里搬了出来。
而女儿更是觉得,妈妈根本不爱她,妈妈的爱随着哥哥的离去都消失了。
甚至在一次争吵中,反问道,你心里只有哥哥,为什么当时不和哥哥一起死掉呢?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心投身于工作的乔安,忘记了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只求收视率,内容标题只为了博眼球。
她说,我们的新闻是做给一般观众,一般观众只有7岁智商,只有国中程度。
之后发生了一件小插曲,一位被校园暴力的孩子,高喊着“李晓明万岁”,扬言要杀人。而媒体就直接报道他是“李晓明第二”,之后他的母亲带着他一起自杀了。
受害者家属就是可怜的吗?
犯罪人妹妹说的那句话震耳欲聋,“你们可以随便给别人贴标签,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无形中也杀人了!”
3
犯罪人家庭要受一辈子谴责吗?
再来看犯罪人李晓明这家,在这之前,他们就是一个普通家庭,夫妻俩经营着一个小面馆,妹妹晓文是知名大学传媒专业的高材生。
事发后,老夫妻选择要直面错误,带着小女儿参加受害者们的追悼会。当他们面对整墙的遗照,他们都崩溃了,忍不住下跪。
而众多媒体和路人的第一反应是,下跪是发自内心的吗?下跪是有人指导的吗?下跪也无法换回九条人命!
之后,他们被人肉,店面被砸,爸爸变成了酒鬼,女儿也在家荒废了两年。
最终,老夫妻俩推着小车靠卖地瓜为生,同时把女儿从家里赶出去,将她改名换姓为大芝,和她说,不要再和我们联系,如果有人问起,就说我们出车祸死了。
犯罪家庭要受一辈子谴责吗?
“冷血杀手狂魔家属”,这成了他们一辈子的标签。他们一直满怀愧疚地找原因。
晓明妈妈说,是不是我们太忙了,没时间和儿子聊天,才会养成这样的一个变态?可是孩子想一个人呆在屋子里,我们要管吗?不是说要给孩子独立自我吗?
晓明妈妈又说,没有哪个父母会花二十年时间去养一个杀人犯。
这部剧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从上帝视角做道德审判,而是最大程度呈现真实,还原故事的多面性。
正是这样的留白,让我们每个观剧人有了思考的空间。
我相信每个人因为不同的生活经历,看这部剧的感受都会不同。而这也是一个好作品的存在价值。
4
我们原来离“恶”也这么近
看完这部剧,对我来说最大的反思就是,面对很多事件,作为旁观人的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公平和正义的。
却经常披着“正义”的外衣做了很多偏激,甚至可以称为“恶”的事情。
第一重“恶”
–任何声讨都不要超出事件本身,波及无辜他人
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很多次的网络事件都能看到。
从一开始只是这一件事,最后变成了一连串关于这个人的所有。
住址、姓名、曾经发生过的所有槽点污点,连同把当事人的家人孩子全部骂上,而唯独忘记了去追究这件事本身的真相。
这是需要我们警醒的,《乌合之众》这本书把群体称为“无名氏”,因为群体数量庞大,很难追溯个体责任,于是每个人对于自我责任约束感就降低了。
带着“正义”的谩骂,甚至波及无辜家人,其实本质也是一种“恶”。
第二重“恶”
–不要在表达愤怒时让受害者二重伤害
前不久的鲍毓明性侵案,几乎每个人都在声讨。我看到不少人转发时都会加上类似这样的评论,“这个孩子一辈子被毁了”。
虽然我们是在表达愤怒,但想过没有,这样的评价对这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正在经历的其他受害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除了法律监管机制,更加需要一个让每个人都敢于求助的舆论环境。
我们要告诉每个敢于站出来发声的孩子,过去你受苦了,未来我们一起面对!
我们要让更多不敢发声的孩子们看到,站出来,因为这不是你们的错,错的是我们没能保护好你们。
第三重“恶”
–小心急于站队而失去了智商和情商
疫情让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变化,而随着疫情的发展,我已经亲眼目睹了好几起,自己朋友圈的真实事件。
好几个多年的老朋友,因为口罩、各个国家抗疫和方方日记,而出现了互相发圈“辱骂”,最后拉黑的情况。
而每一场争吵背后,双方的辩解也都是一样的,“那你要允许不同的存在啊,我在表达我的观点”。
可是呢,最后大家都没有表达事实和观点,全部都在表达态度,而为了显示态度坚决,我们不经意地就脱口而出很多“恶语”。
易中天曾说过,每个人第一步要学会认账。
认账不等于认错,认账是弄清事实,这是“真伪判断”。然后才能讨论是对是错,这是“是非判断”。
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只能放在最后,甚至未必一定要。
可惜,太多时候,我们在事情还没弄清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道德判断。
剧中律师王赦这句台词一直发人深省,“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人和人的认知偏差永远都存在,因此这个世界才更需要不同的声音。
承认自己的不客观,友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被情绪风暴所裹挟,并且因此产生觉知。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性有更加清晰的理解,才能真正拉开我们与恶的距离。
大J叨叨叨
最近好几次和大家分享我看的剧之后,大家都会问,啊,你竟然也追剧啊?
我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也会一脸惊讶,啊,不然呢?哈哈,看剧、甜品、吃夜宵,是我这十几年没变过的爱好了。
我觉得大家有时对“自律”有一点点误会,自律不是24/7每天都在刻苦和努力,一辈子过苦哈哈的日子。
自律就是先把重要的事情抓紧做完,那么剩下的时间就能享乐了啊。
而且我觉得每个人的自律都是恒定的,所以不要总在各种小事上面考验意志力,把“精力”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哈。
正好想起了这段朋友对话,也和你们分享。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