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7年妈妈之后,孙俪写给自己的话,你也应该听听

本文来转载自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 2020-4-26

作者:诞姐

 

1

前两天我们推送了一篇文章《你一定想不到:父母做好这件不花钱的小事,居然比上万的早教机构还有效》,有个读者私信里问我怎么和大孩子有效沟通。

她说自己两个孩子都不喜欢跟自己分享生活中的事情。老大上小学6年级了,问他学校里的事情,就说没啥。老二上1年级,也是经常聊两句也就不说话了。

我和她聊了好一阵子,最后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

我们暂时先不聊这个问题,一起来做一个假设啊:

你有没有跟自己闺蜜一起吐槽过生活中的糟心事,比如公司里遇到的奇葩同事?

这个场景熟悉吗?

无论你找闺蜜吐槽,还是闺蜜找你吐槽,好闺蜜的重要作用就是跟着一起吐槽一番,然后再解决问题。

假如上述场景,你去跟闺蜜吐槽的时候,她回答你:

如果她这么回答,你会不会当场吐血三升,恨不得立即绝交?

为什么这种回答会让你窝火?

因为你不是不知道大道理,你就想找朋友吐槽,发泄一下内心的憋屈,然后该好好工作好好工作,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2

所以,看出来问题在哪里了吗?

我们跟孩子聊天时,经常就是第二个闺蜜,一上来就讲大道理。

就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气呼呼的说:

其实这样的回答,就会让孩子立马丧失和你聊下去的欲望,久而久之,你们之间那个情绪流通的链接就断了,不愿意沟通交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种情感链接,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共情。

我们经常跟朋友可以共情,却总是忘记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一面对孩子,我们就立马唐僧附体,无时不刻的在开始说教。

怪不得连孙俪也在微博里反思: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她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这些话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没错,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就是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需要我们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他的感受。

就像疫情期间,我老公一直在家远程处理工作。所以时不时的,他陪孩子玩的时候就会接到工作电话。

我儿子会气呼呼的找来跟我吐槽:

语气里满是不高兴。

如果我这会“人生导师附体”告诉他,你要理解爸爸,爸爸需要工作,其实说的都对,但效果不会很好,跟第二个让你吐血三升的闺蜜一样。

所以我都是和儿子一起一通吐槽,我说:

儿子咯咯的笑,说我刚刚也是这样,都要气死了。

我接着说:

我后来发现一个好办法,就是他打电话的时候,与其我生气,不如处理点自己的事情,比如看手机, 或者一个人享受电影,食物。这样我就不用气死了。

你也一样,爸爸要是跟你玩的时候打电话,这是没法改变的的事情,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就是这么忙,既然没法改变他,你可以在等他的时候自己玩,我觉得也不错。

儿子觉得我俩是“难兄难弟”,我们之间的情绪链接是通畅的,所以就很容易接受我的建议。

3

有一个动画短片,就叫做《同理心》,片子一开头,就抛出一个场景:

一只狐狸走着走着掉到一个地洞里,他从底部大叫说:“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如果你的回答是:“你走路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看,掉到坑里了吧。”

或者:“我早就说过这里危险,掉进去了活该吧。”

或者:“别难过,没事的,等会就好了。”

或是像这只鹿一样,探头进来说:“哇,真糟糕啊,要不先吃点东西吧?”

这些,都不是同理心。

真正的同理心是:站在他旁边说,嘿,我知道这下面是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

遇到问题,闺蜜陪你一通吐槽,就是这种“你并不孤单”的陪伴。

孩子也是一样。

生活中很多有关情绪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孩子吐槽学校的老师或者同学,先接纳,甚至一起吐槽自己小时候也遇到过的奇葩同学,再讲道理,就好很多;

孩子练琴总是练不好,同样如此,先接纳,或者说一件你遭遇的学习困难,再说自己咬牙坚持后攻克的快感,也比直接逼他练琴效果好得多。

所谓的看见孩子,其实就是如此。

而父母具有同理心的陪伴也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同理心,这样的孩子会成长为受欢迎和坚强有力的人,就像社会科学家布朗博士所说的:

“具备同理心的人,都是坚强有力的人,和他人心理的连接,会让痛苦的人温暖,不孤单,更有勇气去面对他碰到的挫折。”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