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先生:这才是对孩子饱满优质的爱

本文来转载自 “梅拾樱(ID:Meishiying666)爱与自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2020-5-8

作者:梅拾璎 

(这不是微信,是简书里的私信,拍照作了个纪念)

马克,
您好。看见您的信息时,我刚从外面回来。本来,夏天的上午很闷热,可我看完您的话,心里意外流过一缕清凉。为什么呢?因为,我又看见了一位责任心满满的新家长,一位说话得体、善于学习、富有爱心的好爸爸。于是,我当即回复您:我要好好想想。
此刻,我坐在卫生间里,一边仔细地刷洗我儿子钱小能臭烘烘的足球鞋,一边认真考虑你提出的问题。你想让我给刚满一个月的女儿推荐启蒙类的读物给你,譬如,我曾给钱小雅挑选的诗集。
哈哈,马克先生,我特别理解您现在的心情,一个热切的、理想的、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最优秀人物的心情,因为我当初跟您一样的啊!我似乎比您还热切,还着急,记得小雅刚半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坐在床上满怀爱意地给她读唐诗了。可是,如果上帝再给我一团新鲜水嫩的小肉肉,像你的女儿一样小的孩子,我一定不再给她读唐诗了。那么,这个时间我干什么呢?
如果她睡着了,我会抓紧时间干我该干的事,以便等她醒来的时候,全神贯注地、全身心地陪着她玩儿,凝视她的小脸,抚触她的皮肤,一边哼着歌,一边抱着她轻快地溜达,或者跟她一起,享受一段优美的音乐时光。
给一个三岁之前的孩子读唐诗,听宋词,读书给她听,教给她各种各样简单的知识,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家长很懂教育,认为这是对小孩大脑最好的开发,可作为养育了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真真切切地觉悟:真正的早期教育不是要教给孩子知识,而是让他自由自发地认识世界,在温厚人情的蕴育下触摸和感受世界。
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很长,将来有的是时间学习知识,可以学一辈子,而纯粹玩的时间却很短,只有短短的五六年,而这一段时间才是奠定她人生幸福的基础时期,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设定底色一样。
在这短短的五六年中,最考验父母的育儿智慧,而父母的育儿智慧,就是看你能否能养育一个获得安全感、善于感知爱、感知幸福并勇于追求幸福的人。这一切的获得,都来自一个安静舒适友爱和充满生命力的家。
只有一个获得过饱满而优质的爱的孩子,长大了才会爱生活,爱这个世界,才会将爱回报给社会,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
台湾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洪兰说:“我也要提醒父母: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脑力开发者,你的关心与爱心是他大脑最渴求的东西。把孩子带在你的身边,让他听到你每天所说的话,让他看到你每天所接触的事,这就是最好的脑力开发。”
所以,一个初生的孩子,还是把她当成一株刚刚破土的幼苗吧。想一想,你会给一株刚长出两瓣叶片的幼苗施肥吗?你会频繁给它浇水吗?你会时不时摇晃它吗?不会的,恐怕你再爱它,都不会干预它,因为它娇嫩得经不住任何干预啊,对它最好的养料就是阳光、雨露和温柔的风。
所以,可敬的先生,在您亲爱的女儿三岁之前,就让她从你这里汲取爱吧,让她熟悉妈妈的气味,爸爸的气息,让她的生命底色印上你们自然的、饱满的爱她、爱生活的样子,一家人幸福美满的样子。
其实,爱本身是需要学的!我们原本自以为的爱,可能是害了孩子,譬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他灌输大量的知识。
尽管我确实在钱小雅几个月的时候就给她读过古诗词,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我从没有在孩子婴幼儿阶段给他们灌输过知识,更没有让他们系统学习过知识。我只是凭一个妈妈的直觉这么做的,十几年之后,我看到德国一个著名的早期教育研究,几乎完美验证了我的直觉。
2015年,Peter Gray博士在《心理学今日》上发表了标题为“早期的学科式训练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危害”的文章。原来,发达国家早就经历过今天中国的阶段,并且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已经发现这个方向是极其错误的。提前教育的优势只能保持到小学4年级,但伤害却会伴随孩子一生。
大约50年前,德国政府也支持了一场大规模比较试验,原因也是因为当时社会对应该以游戏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科学习为目的有激烈的争论。当时德国研究者比较了50个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与50个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
结果发现,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小学低年级,从4年级开始,提前学习的孩子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
这个大规模实验也让德国政府紧急叫停了学前教育改革计划,要求所有的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中心,不得提前教授知识。
美国也有类似的实验,结果是类似的。

所以,你看,我为什么一直说,家长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因为间接知识可以弥补直觉的不足。当家长的直觉认为让孩子越提前系统的学习越好的时候,权威的研究可以纠正我们的错误。对孩子真挚饱满的爱不是让他学得越多越好,而是家长自身不断成长,探寻儿童的生长规律,给他提供恰如其分的教育。

你下班了,就开心地告诉她爸爸下班了,就当她真正听懂了似的。把她轻轻举起来,抱抱她,亲吻她,和颜悦色地跟她说话,摸摸她的小脸蛋儿,抻平她的小衣衫,真心诚意地夸夸她的妈妈,好让她的妈妈情绪平和又愉快。这是最自然最有心的爱,比给她读什么、听什么都好得多。
等她稍大一点儿,多把她抱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去追飞着的蜻蜓和蹦跳的蚱蜢,跟她一起对雨后窗台上那个倒趴着睡觉的壁虎好奇,陪她看蜗牛是怎么慢慢爬过一片树叶的。带她到河边看风景,看荷叶上的露珠在那里滚呀滚呀叶子怎么还是那么干爽呢,指给她野菱角的花,还有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的大花蚊子……嗯,就这些你们全心全意陪着她的迷人的慢时光,才是最适宜一个孩子生长的呀。
一个孩子的成长最需要什么?无非是丰足的自然,与温厚的人情,最好的教育本来就是这么朴素的。
变化万端的天空,四季各异的大地,实在是孕育一个人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地方,好奇心和想象力才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一直记得卢梭那句话: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类。
当然了,这一切都需要心平气和。焦虑会让人面目狰狞。要想让自己心境平和,远离焦虑,就要摆脱那些使你焦虑的概念和想法,不要相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鬼话,人生哪有什么起跑线啊,许多事什么时候清醒都不算晚。我的两个孩子小学一二年级都不是优等生,那又能怎么样?他们现在不是好好的吗?
不过,这只是我个人最深切的体会,你也可以听听别人的意见,当然,最后由你自己来判断。
要相信你的内心和智慧,育儿的路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梅拾璎:钱小雅和钱小能妈妈。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简书签约作者,纸媒专栏作者。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