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的娃,你家一定也有一个!

本文来转载自 “有养(ID: youyangtv)” 2020-5-18

前几天,杭州萧山警方接到家长报警,称自己11岁的孩子离家出走了,警方急忙展开寻找。

但奇怪的是,寻找过程中警方察觉,孩子好像在刻意躲避,当警方把这一情况反映给孩子家长时,没想到当初急慌慌找孩子的父亲,态度竟然180度大转变,让警方别找了,让孩子在外面吃吃苦头,长个记性。

这……什么仇什么怨,连孩子都不要了?


原来,都是作业拖拉给闹得,孩子为此离家出走也不是第一次了。

本来因为孩子作业拖拉就上火,出来着急忙慌地找孩子更上火,好不容易找到了,结果孩子见到自己绕道而行,这气更是不打一处来,这才放出了“狠话”。

孩子委屈,家长生气,这一顿折腾,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所幸最后孩子没事儿,平安回家了。

这位父亲的做法确实是不妥,不过,对于他的这股“内火”却能感同身受。

熊孩子拖延磨蹭起来,真真是让人急火攻心伤不起。


和周围的妈妈们一交流,发现磨磨蹭蹭的孩子还真不在少数,尤其是这段居家上网课的时间里,孩子更是把拖延的属性发挥到了极致。

做作业要催促着,上网课要监督着,常常还没和神兽搏斗出个胜负,就先收到了老师的微信小窗催打卡,一天下来感觉血槽都空了。

其实也不仅是在作业上,磨蹭的孩子似乎干什么都慢。

起床慢、刷牙慢、吃饭慢、出门慢……能拖到最后一刻绝不提前一秒。

每天伴随家长的各种催促,耗尽了的气力,不禁感慨,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真是伤不起。

不过,孩子时间观念差,其实也是正常现象,绝非要故意气你。

有时,是因为孩子对时间本就没有成熟的概念。

家长跟他说“10分钟内要穿好衣服出门”、“半小时后要收拾好玩具”。

可是,他压根儿不明白10分钟、半小时是多长,自然也就磨磨蹭蹭的做不到守时了。

有时,是因为小孩子的“时间感”和大人的不同。

人类的是由大脑的海马体决定的,海马体对一件事所发出的记忆指令次数越多,事后回忆时,就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慢。

而孩子天性会对各种事物都会感到新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海马体也会频频发出“记忆”指令,所以在孩子的眼里,同样的一段时间有很多的记忆点,时间在孩子眼里会过得特别漫长。

正如山口大学时间学研究所的井上教授提出的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不论国籍或者性别,这都是人类共通的感受。

孩子眼里的一天与成人眼里的一天,是不一样的。

其实,孩子的拖拉磨蹭,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有时还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关系。

1.父母的催促与打击扰乱了孩子
看见孩子磨蹭,家长就会着急,一着急就会忍不住催促孩子——

“快点洗手”。
“先把鞋子穿好再穿外套”。

在父母急促又强大的命令之下,孩子只好听到什么指令就去做什么动作,完全乱了章法,失去了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分配时间、制定计划的机会,没了自己的思考。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当父母长期持续催促数落孩子拖延、动作慢时,就容易引发孩子的应急逆反心理,从而故意磨蹭。

并且父母一味地否定打击,也容易让孩子不自信,给自己贴上“动作慢”的标签,在内心暗示自己“我就是慢”,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索性磨蹭到底。

2.父母的代劳养懒了孩子
有时候,家长一着急干脆自己上手代劳,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收拾东西,导致孩子完全不用自己动手,时间是节约了,孩子也“养懒”了。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在《儿童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孩子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妈妈。

在家长的长期“代劳”之下,孩子觉得反正事事会有家长帮着做好,自己不用着急也没关系,从而失去了做好自己事情的那份责任心和积极性,一心等着爸爸妈妈来“帮”自己就好。

3.父母的过高标准“桎梏”了孩子
当家长要求太过严苛时,孩子也容易做事拖延。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克瑙斯曾将拖延症分成三种类型,其中一种叫做“认知障碍拖延”,它是指由于完美主义、畏难情绪等认知方面的障碍,从而导致的拖延。

在高标准、严要求之下,孩子的心里也越发追求完美,太想把事情做好,因为害怕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从而发自内心的抗拒和拖延。

但是,内心越注重追求完美,往往就越无法做好,恶性循环给孩子心里造成很大的困扰和负担,导致孩子止步不前。


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和办事效率。

可见,虽说磨蹭拖延在孩子身上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如果放任不管,不加以正确引导干涉的话,对孩子还是会产生不小影响的。

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在家长的引导下地慢慢培养形成。

1.规律作息,让孩子“体验”时间,提升时间敏感度

有些时候孩子的拖拉是因为对时间不敏感,才会无意识地出现拖延情况。

所以要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首先要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让他对时间变得敏感。

比如帮孩子买一块手表,告诉孩子:课间的时长是10分钟,下课后可以去洗手间、可以喝水、可以玩耍,但是要时不时地看手表,在剩下2分钟的时候,就该准备回到教室上课了。

同样,从家走到学校的时间是15分钟、一集动画片的时长是30分钟,等等。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切实“体验”到时间,对时间的概念越来越清晰,才能逐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2.适当放手,让孩子“承担后果”,意识到时间是自己的

埃里克森曾提出,在幼儿阶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自由选择和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

与其一味催促孩子“快快快”,不如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尝到抓紧时间带来的“甜头”,品到拖延磨蹭带来的“苦头”。

比如:

提前完成作业,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看动画片;
磨蹭拖拉晚出门,结果没赶上校车而迟到被罚。

让孩子意识到时间是自己的,感受到时间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对时间产生责任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积极地管理时间、运用时间。

3.用鼓励代替“高标准”.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们总是热衷于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事,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不擅长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想要逃避,孩子更是如此。

面对家长的否定打压,孩子会越来越抵触,比起看见孩子的磨蹭,不如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孩子的进步上,看见他比上次做得好、做得快的地方。

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即使一味强心剂,得到鼓励的孩子会更积极,用一种愉悦的心态来挑战自我,越来越进步,何乐而不为?

曾经,清华学霸的一张时间表刷爆了朋友圈。

从清晨6点到凌晨1点,每一天都安排地明明白白,并自律地践行着,让人钦佩。


有人说: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往往也不是智商,而是时间管理。

诚然,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被时间追着跑还是自主控制运用时间,该如何选择,一目了然。

能管理好时间,才能迎接更多的机会。

能掌控时间的孩子,未来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策划:有养 撰文:莫米
编辑:源满 视觉:瑞成
图片来源:pixabay、新浪微博
百度

有养(ID:youyangtv)致力于为-1~12岁孩子的家庭提供有价值的父母教育服务,通过知识付费、工坊联盟、网综节目、短视频、父母一站式成长App等产品和服务,引领中国父母教养观念及方式全面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