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妈为啥集体“鸡娃”?

本文来转载自 “海淀胖爸爸(ID: haidianpangbaba)” 2020-5-22

作者:海淀胖爸爸

有些人对海淀教育的成见,就和部分外国人关于中国人的辫子一样深。在他们眼里,海淀妈就是辣手摧花的魔鬼,海淀娃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关于这一点,我之前写过多篇文章:

被误读的海淀教育

海淀牛娃碾压式起飞,追不追?

其实你不懂海淀妈

当我们谈论海淀妈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一个80分海淀妈的鸡娃时间表

多年亲历,海淀教育牛在这里!

醒醒吧,你比海淀妈更应该鸡娃!

今天,我想换个角度,以高考为阶段性目标,给大家倒序理一理,海淀家长鸡娃背后的三个底层逻辑。

1

底层逻辑之一

高考两条路+免考进名高

首先,觉得高考不重要的,出门右拐不送,好大的口气!

我相信,在大多数家庭和大多数父母心中,高考还是很重要的,重要到几乎不容有失。虽然现在上大学不证明什么,但是没上大学,总会缺点什么。别拿比尔盖茨举例,给孩子对标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

这一届海淀家长,大多是从高考的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有很多还是佼佼者,高考的痛,他们很懂。就像一个人惊险过了独木桥,刚刚上岸,回头一看湍急的河水:艾玛,好险!

没娃之前,谁家的生活都是逍遥的。有娃之后,当初涉险而过的家长,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问题:如何让娃的学习之路不像我这样险?

对帝都孩子而言,实事求是地说,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整体上比父辈小了一些。当然,这也是父辈拼命过桥渡河的结果。但是,人吃饱之后,自然而然要思考吃好的问题。曾经有个学上就行,现在总要想着能不能有个985/211的文凭?孩子的能力能不能支持他自己任性?

为了让孩子的未来,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当初从独木桥上涉险而过的海淀家长,希望给孩子多一个选项,国际化配置教育资源。

这是鸡英语的一个底层逻辑。因为无论走哪一条路,英语都是必须。想跟世界各国的学生同场竞技,语言是最基础的工具。想在中考高考中脱颖而出,英语是不容有失的阵地。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海淀娃,从小就开始英语磨耳朵,3岁开始就是英语课的常客,幼升小就开始考虑KET,到了中高年级就开始挑战PET/FCE的直接动力。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

对标高考谈鸡娃,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国内高考还是国外爬藤,都离不开名校背景。

之前曾经跟大家分享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虽然学校都重要,但是高中的学校背景尤其重要。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差距,无论是国家级,省市级,乃至县级,大家都应该有过切身感受。重点和普通,差的不单是结果,更是过程。

我已经和安安说了,不管初中上了哪个学校,将来都要向着重点高中的目标冲击。这不是鸡头凤尾的问题,而是视野、见识和目标问题。想想看,如果身处一个多年都没出过清北的学校,哪里来的底气,敢把清北作为志愿表的第一?

其实,这也是海淀家长趋之若鹜六小强的原因。六小强的高中,就两个字:牛逼。北京其他所有区县加起来,每年的清北生都不如海淀和西城的一个零头,其中海淀更是大头,六小强几乎就是全部。

海淀娃为什么要火拼小升初?因为六小强有直升本校高中的名额。更有的学校,通过24制(初中两年高中四年)或者提前签约,免去中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你说,心动不心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海淀家长不过比其他人早几年做了准备。

2

底层逻辑之二

初中抢资源+中考进名校

当然,上清北上名校上六小强的,注定只是少数。海淀鸡娃的第二个底层逻辑,是基于重点高中目标下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各位小娃家长请注意,不进中学,你都不知道什么叫教育资源分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已经走完三分之二,义务的主体已经落实,中学就是分层的开始。

每个学校都不会明晃晃地说,自己设置了重点班和普通班,但是,绝大多数学校,都会暗自给班级贴上了标签,并且配置差异化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像海淀这种,教育资源供应特别多的,学校间的竞争压力,不可避免。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集中考验,每一个中学,其实是用3年的时间,完成一张9年的考卷。中考的成绩,是初中特别是非重点高中初中部的唯一门面。没有人关心这些孩子从哪儿来,只会有人关心他们往哪里去,初中要为整个义务教育兜底。

那么,门面从何而来?重点高中上线率。当然,还有一个不太公开提的指标,普通高中上线率。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被提前动员,走职业教育的路子。

所以,整个初中,就是一个抢资源的过程。你承不承认,接不接受,这就是事实。优秀的老师,一定是相对稀缺的,在哪儿都一样,而这种分层,从入学就开始了。

即将结束的这个长假,我和安安的主要任务,就是准备fb考。这件事只能靠家长或者靠机构,小学老师不会帮你做这件事,因为正式的文件,要求平行分班,但是,非正式语境中,阶梯分班难以避免。

中学不比小学,中学的校长是有业绩压力的。即使他个人不想,所在的位置也容不得他不想,试想一个每年都有很多孩子进六小强的学校,突然某一年就少了很多,谁能担得起这个历史之责?

既然是考试,就会分个高下,在小学毕业这个阶段,语文和英语的差异不会太大,拉分的主要是数学。但是,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虽然不少,但是,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不像中学那么强,围绕课纲很难命出综合性的难题,所以,就只能打擦边球。

这就是海淀家长鸡数学特别是鸡奥数的底层逻辑。如果学得好,这比赛那比赛的得个奖,说不定还能闯进六小强。如果学得一般,至少还可以应付fb考。

小学可以不在乎起跑线,但是,中学的起跑线,真的很重要。因为,不同的起跑线,意味着不同的资源。

你属不属于被优质资源覆盖的范围,靠个人的争取。机会是公平的,但是,结果未必。

3

底层逻辑之三

进取心+内驱力

如果没上六小强,也没进重点班,是不是就前景暗淡?倒也未必。

清北也好,六小强也好,重点班也好,都是结果。但是,重要的在于过程,在于围绕某个具象目标,所付出的那些努力。

人总是需要目标的,尤其是清晰可见的目标。重点大学,重点高中,重点初中,就是这样的目标,它可以承载这个努力过程中所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情绪,可以激发孩子进取,赋予孩子驱动力。

只要你的教育过程不是唯结果论的,它就不会像你所想的那样,伤害到孩子。追求名校本没有错,错的是只看名校,不看路径,不看局限。

我之前说过,教育是海淀的文化基因,因为家门口就有一堆顶级大学,因为身边就有很多人每年可以进入这些名校,因为这里提供了人人都可以拼名校的机会(严格意义开讲海淀没有学区房),所以,大家重视教育,孩子和家长都愿意为教育而努力。

在海淀混了十二年,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海淀就像教育领域的深圳,人们有着浓厚的市场意识。当其他人还在等计划等政府等机会等均衡的时候,这里的人,早已经行动起来了。

在曾经的教育供给体系下,再牛的孩子,出路也是有限的,但是现在,除了清北,还可以爬藤;除了六小强,还有优质民办校。牛娃的选择多元化之后,无形之中,也给普娃创造了更多的空间。牛娃和牛家长在前面带路,无形之中,也给普娃和普娃家长开了眼,趟了路。

牛娃引领,普娃提升,这是海淀引以为傲的资本,也是鸡娃的强大逻辑。未见得人人成为牛娃,但是,在追逐牛娃的过程中,普娃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这,有何问题?

4

在《被误读的海淀教育》一文中,有两条令我印象深刻的留言:

我理解那两位读者的留言,却也更加欣慰于那么多人给回复点赞。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些还在质疑这个不可逆过程的,终究只会被证明是少数人而已。

作为一个海淀家长,我从来没有质疑过鸡娃这件事的合理性,因为在我心中,它像极了当年高考于我的意义。我拥有的资源不足以我选择其他的道路,只能义无反顾的向前走。

如果您不是海淀家长,我也强烈建议您认真全面冷静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对标一下海淀家长的鸡娃逻辑。你希望孩子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什么样的高中?为了进入这样的高中,小升初应该目标哪所学校?如果是一贯制学校,你有九年的时间,安排节奏,但是请注意,压力、考核和分层,只会延迟,不会缺席。

愿我们都不要被时代抛弃,愿我们的孩子不要因为家长的放弃而被时代抛弃。

小满已过,鸡娃正当时。

海淀胖爸爸 (ID:haidianpangbaba),一个来自帝都教育高地海淀区的爸爸,记录陪伴女儿学习生活的日常,分享教育方法/资源/信息和心得,都是原创哦!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