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如何教孩子认清偏见!

本文来转载自 “90分妈咪(ID:eduMirror)” 2020-5-25

作者: 吴慧雯

也许是因为疫情之下,现实世界的运转齿轮突然暂停的缘故,网络上的冲突和纷争,才会显得如何庞杂而巨大。

有源源不断的话题等待人们去“站队”。很多事看起来都是时代汪洋上漂浮的泡沫,转瞬而消,但架不住这样的“意见”之争一波波泛起沉渣。

谬误多起来就会成为污染,让人担心尚未形成判断力的孩子,在这样的信息水域中,变得充满偏见与敌对,或是玩世不恭。

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实际上给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大多数家长的态度是“隔离”,让孩子尽量不去多管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但网络信息早已无孔不入,从粉圈文化到国际间的舆情,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互联网那一头,有多少跟着节奏跑的少年人,甚至小学生。

防不如通,与其让孩子通过网络去思考世故人情,不如将“偏见”本身,当作一节人生必修课,教给孩子。

谈及“偏见”,没有第二本书,比《杀死一只知更鸟》更为透彻,也更影响深远。

不同的人,相似的“偏见”之城

6岁小女孩斯考特·芬奇不会“自动”懂得:自己正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偏见之中。

1933年的美国亚拉巴马州,梅科姆镇宛如一片放置在盖玻片上的标本,在时代的显微镜之下,显示出一个美国战后大萧条时期,一个南部小镇的保守、封闭与偏见。

在这个典型的熟人关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按照远近亲疏关系、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彼此贴标签,彼此完成彼此的刻板印象,再各自认领,孤独地活在几乎不能与他人对话的生活方式里。

成年人多少能维持外表的体面,而孩子则按照成年人的偏见,理解她们的邻人与生活本身。

在6岁的斯考特看来,拉德利一家是“恶毒的幽灵”。

“人们都说,到了晚上,等月亮落下,幽灵就会出来,偷偷往别人的窗户里瞄。要是谁家的杜鹃花被寒流冻坏了,那准是他在上面哈了口气”。以及“他生吃松鼠,逮到猫也不会放过,所以他的手上总是血迹斑斑——如果你生吃动物,沾上的血洗都洗不掉。”

而坎宁安家的标签是“从不白拿的乡下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多少与时代脱节,离群索居,每当不得不求助外部帮助,而又无法回报酬劳的时候,坎宁安家的人就会把一篓篓牛尾菜、青萝卜、冬青树树枝或是土豆,堆满帮助者的家门口。而更多时候,他们宁可拒绝帮助。

尤厄尔家则是镇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厄尔家族三代在梅科姆净干伤风败俗的事。在我(斯考特)的记忆中,这家人就没干过一件正经事”。

除了这些在梅科姆镇世代生活的白人家族之外,这里还有黑人族群,还有混血族群,后者以雷蒙德家为例,“黑人不接纳他们,因为他们有一半白人血统。白人也不接纳他们,因为他们有一半黑人血统。”

这就是小女孩斯考特生活的世界。

“世界上有四种人。有像我们和邻居这样的普通人,有像住在树林里的坎宁安家的人,有像住在垃圾场旁边的尤厄尔家的人,还有黑人。

问题是,我们这种人不喜欢坎宁安家的人,坎宁安家的人不喜欢尤厄尔家的人,尤厄尔家的人又憎恨和鄙视有色人种。”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因为生活方式、因为肤色、因为看待事情的思维方式……这些可以无穷无尽列举的不同,将人群分类,彼此互相隔离,互相鄙视,互相憎恨,却又因隔离、鄙视和憎恨丢掉生活中的安全感,困在“我知道你们如何看待我,我知道你们都憎恶我”的敌对与挣扎中。

这个“世界”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故事开始的地方。

从1933到2020,偏见从未退场

如果单从故事的角度说,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背景,现在看起来都已退场,但《杀死一只知更鸟》之所以不朽、被认为是一部“塑造美国”的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哈珀·李通过斯考特的见闻与成长,将“偏见”编码成一段人类文化中的基因,使但凡读过《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人,都能在偏见发生的时候,警然惊觉,辨识出自己情绪中那种盲从的、情绪化的“偏见”。

所以在今年重看《杀死一只知更鸟》,突然就从这本“封神”了60多年的经典作品中,看出无数感触。

1933年的美国亚拉巴马州梅科姆镇,与2020年互联网上的全世界,当偏见发生的时候,哪一个时代是更落后的,哪一个世界是更封闭、更狭隘的,实际上并不取决于时间与空间的范围,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偏见警觉的程度,以及我们愿意与不同的人对话的心灵、理性对话的方式。

当我们在网络上随便判定一群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人,是“恶毒的幽灵”,那么很多贴标签式的冷漠、争执,甚至敌对就会持续发酵,而在更年轻的孩子中间,就会演化出种种关于“恶毒幽灵”的故事与传说,让站在争执两端的人,越来越不肯靠近去看,在不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背后,生活着的一个个真实的人。

如果《杀死一只知更鸟》只是描写一座偏见之城,那么这本书谈不上什么塑造心灵的意义。真正塑造心灵的是破除偏见的历程。

而在这本书里,一点点带领小姑娘斯考特逆着偏见的洪流走向人性彼岸的人,正是斯考特的父亲阿蒂克斯·芬奇。

斯考特的父亲阿蒂克斯·芬奇是一名白人律师,接了一宗为黑人“强奸犯”辩护的案子。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输掉的官司,因为“黑人”身处偏见最底层。阿蒂克斯从接下案子的那一瞬间,便自动成为全村非议的焦点。

尽管在庭审中,阿蒂克斯抽丝剥茧式追问,剥开真相:一个长期在父亲压抑和虐待下的女孩梅耶拉,爱上了偶尔帮忙的黑人小伙子汤姆,冲动之下亲了汤姆的脸,却被她父亲当场发现。父亲暴打了梅耶拉一场,梅耶拉反口控告汤姆强暴。

在庭审现场,阿蒂克斯有一段对梅耶拉的剖析:

她没有犯罪,她只是打破了我们社会里的一个规矩,这个规矩虽然有些刻板,却由来已久。她很清楚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但是她的欲望太强烈了,所以她执意破坏了规矩。

然后,她做了一件每个孩子都做过的事,她试图毁灭自己的罪证。

她犯罪的证据是什么? 汤姆·罗宾逊。一个活生生的人。

汤姆·罗宾逊的存在,每天都在提醒她,她做了一件在我们的社会中糟糕到无法形容的事:她,吻了一个黑人。

案情被还原到这里,斯考特和哥哥觉得父亲一定能胜诉,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汤姆·罗宾逊仍被陪审团决议有罪,并在上诉前因为“试图越狱”,被击杀。

在整件案子里,“偏见”是超越法律的千钧重幕,当这幅重幕垂下的时候,事实、真相、法律都无法与之抗衡。偏见塑造社会“规矩”,偏见必然导致审判与处刑。

这是哈珀·李通过《杀死一只知更鸟》展示给我们看的东西:一旦我们执于偏见,则偏见能将我们带往何方。

阅读的意义:用一本书对抗“偏见”

《杀死一只知更鸟》非常经典,它获过普利策奖,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3000万册。

在这些“大数据”之外,它是美国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是美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知识分子最经常向青少年推荐的书之一。

在美国教育系统中,它不仅是美国大多数中学必读书之一,而且也在SAT(美国高考)的指定阅读书单之中。

为什么推荐青少年都要读一读这本书?因为大多数青少年正处于“斯考特”式的状态:较小的年纪,拥有更真诚的感知世界的能力,但对世界、对他人的辨别力尚且混沌。

他们有可能长成为梅耶拉,也可能长成为阿蒂克斯。那么在较小的时候读这本书,成为后者的概率,就能更大一些。

这是一本能帮孩子跳出狭隘见解,以更深刻的心灵,去重新看待这个世界的书。

书中有很多细节,在当下读来尤其觉得如无限镜像,照见了现实的隐喻。

一段写小孩子天真的残酷:

当斯考特和她的小伙伴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引拉德利家的人出来时,他们有这样一小段对话:

(引拉德利家人出来)就好比让乌龟伸出头来……

那该怎么做呢?

在它的身子底下划根火柴。

在乌龟下面点火柴也太可恶了。

乌龟感觉不到的,笨蛋。

在很多时候,当我们被偏见锁定,我们都认为对方像感觉不到疼痛的乌龟,为了引他们伸出头来,就不惜在他们身体下面点燃火柴。

这段充满隐喻的对话,出现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开头,而到了2020年,当这种残酷在网络世界上发生起来,简直不是隐喻,而是现实。

而父亲阿蒂克斯一次又一次告诉孩子们的是,不要用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道理,去跟别人打交道。

要懂得换位思考:

斯考特,如果你能学会一个简单的技巧,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会顺利得多。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你就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 你必须钻进他的身体里面,用他的身体走路。

以及要有自己“独立”态度:

不要叫“黑鬼”,斯考特,这么说很粗俗。

在学校,所有人都这么叫。

那从现在起,从所有人中减少一个吧……

以及什么叫做勇敢:

我希望你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并不是把枪拿在手里就是勇敢。而是你明明知道会失败,还是会去做,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会坚持下去。

以及,什么叫做宽容,即使在为偏见而战的时候:

这次可不一样,我们不是跟北方佬打仗,而是跟朋友较量。……但你得记住,不管造成多大的仇恨,他们仍然是我们的朋友,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

还有“平等”:

在这个国家时,有一种方式让一切人生来平等,有一种人类社会机会可以让乞丐平等于洛克菲勒,让蠢人平等于爱因斯坦,让无知的人平等于任何大学的校长。这种机构,就是法庭。我们的法庭有缺陷,但在这个国家中,我们的法庭是最伟大的平等主义者。在我们的法庭中,一切人都是生来平等的。

这是阿蒂克斯在法庭为汤姆做辩护时所作的一段高光讲演,阿蒂克斯于法律追求平等,却让读者心中播下信念,人类的社会应该在各个地方创造机会,让乞丐平等于洛克菲勒,让无知的人平等于任何大学的校长。

《杀死一只知更鸟》之所以有塑造心灵的意义,不仅是由于哈珀·李写透了“偏见”,更在于她在写尽偏见之悲剧的同时,给出了所有对抗偏见的答案。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