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胡闹,这样的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

本文转载自 “大J小D (ID:jiayoubaobao2015)” 2020-6-4

前段时间,我们工作群在热烈地讨论一则新闻:

5月21日,江苏宿迁,一孩子从自家7楼阳台往外泼墨水,结果全楼邻居都遭了殃,外部墙壁、晾晒的衣服全都染上黑渍。


如果你没看过这则报道,不妨也想想,你会怎么处理?

这个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第一时间挨家挨户敲门道歉,收集被墨水弄黑的衣服,带着孩子一起手洗。

对于弄脏的外墙,父母请了清洁工,但全程带着孩子在烈日底下看完清洁工的清洁。

这则报道之所以在我们工作群聊的很热闹,就是因为这样的“熊孩子”做错事,太常见了,几乎每个人都有代入感,会不自觉地脑补一些不同的情景。

1

“孩子还小呢”

这是小伙伴们脑补的第一个画面,说父母就假装啥都没发生,万一真有邻居来告状了,当着邻居面,训斥几句。然后陪个笑脸说,我们还小,不懂事呀。

如果邻居还不依不饶,也许父母还要加一句,你个大人怎么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呢?

是不是有点熟悉的画面?

我们生活中遇到孩子犯错的事情不少的,回忆一下,其实大家总会下意识地替孩子找借口:算了算了,还是个孩子啊。

一句“孩子还小”,大家也就哈哈一笑,不计较了。

但长久以来我们误会了,别人不计较那是他人的客气和风度,但我们不能因此当成福气,甚至是我们父母不管教的理由了。

明事理、讲道理,这是做人基本,但这是需要引导的。

如果父母心里没有一杆秤,没有建立规则清明的家庭土壤,真的不能指望“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的”。

我一直觉得,孩子就像个荧光笔一样在放大我们的所有行为,当我们总在下意识为自己孩子开脱时,我们无形也在告诉孩子,他是可以逃避责任,“为所欲为”的。

为什么说身传比言教重要?因为孩子的眼睛时刻在看着我们,这里就包括了我们怎么对待他们的错误的。


2

“这孩子就是打少了”

这是她们脑补的另一个画面,父母得知后,立马气急败坏,直接上手把孩子揍一顿,边打边责骂。

这也很熟悉吧?

女儿小D 6岁了,大大小小错误犯过很多很多,我稍微使用一点“大数据”思维做过归类。

大家也可以心平气和想想,孩子真正故意为之的原则性错误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无意为之的行为偏差。

比如玩沙的时候,玩的开心了把沙子往自己头上浇;随手关门时,关的特别响,等等。这些其实不是故意淘气,只是好奇。

我从报道无法推断这个孩子泼墨的动机,但很大可能是后者。

即使是处理第一种,打骂也是不推荐的;而如果我们简单粗暴用打骂处理第二类,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越打越坏”。


这不是危言耸听,心理学有个原理叫“比马龙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家长潜意识觉得这是坏孩子,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态度,比如不了解原因,不思考孩子是否需要帮忙,就认定就是孩子捣乱。

那么孩子感受到“不被接纳、不被爱、不被认可”。于是这就形成了他们的自我预期,从而就会影响努力动机,“我反正就是这样的,我努力了也改变不了”。

孩子需要管,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管教重在教,而不是罚。


3

“算了,下次注意哦”

这是脑补的第三个画面。

没有打骂,及时了解了孩子行为的动机,也带着孩子去道歉了,并且和孩子讲了道理。

但是,拿回来的脏衣服,父母自己洗,孩子已经在一旁玩Ipad了。父母掏钱请人清洗墙面,父母在外看着,孩子在家孵空调吃西瓜。

孩子也向父母道歉了,父母就说了一句,下次注意哦。

不知道你们遇到过吗?我们经常会把教育停留在“孩子道歉了”这个表象上。

生活中也会有不少朋友说,孩子都道歉了,你还想怎样?也会有父母说,我家孩子油了,做错事第一时间说对不起,但就是屡教不改。


想过为什么吗?

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我们养育者的反馈。

我们很多时候太过于重视让孩子说出“对不起”,或者孩子认错的态度,却忽略了让孩子弥补错误,承担后果。

后果之所以称为后果,一定要对孩子的行动有影响,不然就容易陷入孩子只要说句对不起,就能逃避承担结果了。

4

“自食其果”背后的支持

相信不少朋友都知道,这对家长使用的是“逻辑结果”的管教方法,通过让孩子“自食其果”,来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从而引以为戒。

而对我来说,他们做的最好的就是在让孩子“自食其果”的同时,给了支持,而不是完全不管不顾。

他们是陪着孩子一起挨家挨户道歉,收回来脏的衣服是一起清洗。

这是孩子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事情,他们让孩子承担,但同时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绝对地说,这是你的错,你自己承担。

而面对孩子能力范围无法达到的外墙清洁,父母请了专人清洗。但也没有就此让孩子逃避责任,即使高温,全程陪着孩子看完墙面清洁。

很多孩子犯错后会有很激烈的反抗,其实是因为他们害怕父母的不爱。孩子要承担后果,但也要感受到我们的支持。

我仍然爱你,但我不喜欢你做的这个行为。而正因为我足够爱你,我要和你一起弥补这个行为。

爱你不是你做什么都OK;而是因为太爱你,舍不得你这么做。

这对父母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了上面这两句话。


5

别拿面子来育儿

当妈六年了,经历过太多“道理都懂,却做不到”的时候,尤其是当孩子的表现影响到他人的时候。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学育儿还不够,而是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有个小人会跑出来捣乱,对着我们说,

你看,别人要来说我们没家教,说我带孩子带的不够好。

你们知道吗?

这个小人特别“坏”,他的每一次出现,都会让我们也变成了脆弱的小孩,激发我们的应激模式。

我们就会用很多事后会后悔的方式管教孩子。看似在管,其实是推脱责任:

你们看,不是我带娃不好,我有在管,而且管的很严格,是这个孩子本来就不好。

这么多年,我终于学会了自我觉察。

现在,每次这个小人出现,我就会对他说,回去吧,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

别带着面子育儿,管教也就变得简单了。

作者:大J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