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微信公众平台 “肥肠妈 (ID:feichangmm)” 2020-6-18
作者:肥肠妈妈
在鸡娃圈,大家最羡慕的就是耐鸡娃和自鸡娃了。耐鸡娃指孩子愿意配合父母的安排,能承受较大的学习强度。自鸡娃指孩子有较强的内驱力和自学能力,不用父母费很大劲督促强推。
有句话这样说:这年头,缺的不是鸡饲料,缺的是喂鸡的人,耐鸡的娃和鸡娃时间。
的确,有极少数报恩娃自带耐鸡和自鸡属性,家长很省心。不过,这种好事可遇不可求,喝冰红茶都中不了“再来一瓶”的人(我说的是我自己,捂脸),梁静茹也不可能给ta勇气去相信自己能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作为一个鸡娃博主,先天部分我无力回天,就像长高一样,我们只能努力把握自己能把握的那部分,就足够了。这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我想跟大家聊聊怎么培养娃的耐鸡和自鸡属性。我也真的是膨胀了,连这么难的题型都敢解析,那就迎难而上,万一能解开大家的一点困惑,就算是没白写这篇。
培养耐鸡和自鸡的属性,关键在于三步:依从、认同、内化。其中,内化是终极目标,一旦把关键属性让孩子内化了,鸡娃就会步入良性循环。
依从:人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
通常,一个人的行为持续时间,与他所得到的奖惩密切相关。说白了就是威逼利诱引发的妥协,人总是会对具体的奖惩发生反应的。很多被大家鄙视和吐槽的急功近利的家长,通常鸡娃是处于这个“依从”发力阶段的。负面评论很简单,发牢骚太容易了。只是发完牢骚咱们没啥收获。在网上吐槽鸡娃家长特别容易引发共鸣,因为鸡娃就是麻烦又辛苦还影响工作,鸡汤永远比鸡血受欢迎,这是人性。
通过赏罚分明的方式鸡娃,是短期来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不是完全不能用,但是一定要精准适度。奖励不能跟身外之物关联太深,那样容易跑偏;惩罚也要精准适度,否则会失效引发副作用,得不偿失。
这个属于入门级鸡娃方式,对于一开始轻松懒散惯了,突然被要求好好学习产生极度不适的孩子,但是不宜长期用这个方式鸡娃,那样大人孩子都会特别崩溃,稍微上道儿以后,就要想办法进化到认同和内化这两个阶段。
每次都用物质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这从根子上就跑偏了,对培养孩子的敬业精神和自驱力进取心都非常有害。用打游戏来奖励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给孩子的暗示就是:“打游戏可真是个稀罕的好玩意儿啊!学习这种烦人的事情就是为了能打游戏啊!”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孩子只会更讨厌学习,更喜欢打游戏!
成绩这个最终结果好不好无所谓,关键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行动是否端正靠谱,让孩子找到认真思考和学习积累本身的乐趣和使命感,让学习和思考成为自然而然的常态,而不是锣鼓喧天,爆竹齐鸣的剪彩仪式,学习和思考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八百年才庆祝一次的剪彩仪式。
有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有几个小孩喜欢踢足球,一个老头就去跟他们说,每天踢多长时间,就给他们十块钱奖励。结果这些孩子踢球的动机就不是以前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了,开始计较能拿多少钱,过了一段时间老头不给钱了,这些孩子竟然就不踢球了。
惩罚孩子也是一样,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尽量不要上来就揍,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震慑力是关键,千万别变成家常便饭,否则孩子会疲也会皮。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特别喜欢看足球,可以买一些与足球相关中英文书籍,下载一些相关的纪录片,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买足球比赛的门票作为奖励。如果孩子不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就不给他看足球比赛。什么时候态度端正、行动到位了,什么时候再看。
这样比体罚有效多了。而且还顺势滋养了孩子对足球的那份热爱,说不定以后孩子因为这项长板成为足球俱乐部老板或经纪人呢!我们培养孩子的关键是让孩子“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千万不能把这个关键的方向搞反了,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我们追求的好成绩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短暂的泡沫。这就涉及到后面的两个关键词:认同和内化。
认同:个体希望与自己喜爱的人保持一致。简单说,就是为了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相像。这种喜爱之情使你萌生了模仿的倾向。我们喜欢某个明星,就会要想买明星同款的衣服,或者做一个明星同款发型。孩子喜欢父母,就会想要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寻求认同,孩子天然会想要做能令大人高兴的事情。
比如,有些二胎家庭,老二敏锐地发现父母喜欢哥哥或姐姐认真读书写作业的样子,所以即使穿着尿不湿,也屁颠屁颠地主动翻书、模仿哥哥姐姐写作业的样子,成功引起父母的关注和喜欢,想想都觉得有趣又可爱。
一旦我们发现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在某些方面具有吸引力或感染力,我们就愿意接受来自这个人或者这个群体的影响,并采取类似的价值或态度。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是为了与自己认同的人或群体相像。
为啥家长们那么热衷于让孩子上好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霸扎堆儿的地方,学习氛围浓厚,青春期的孩子们很需要身份认同感,大家都以好好学习为荣,自然就会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多一些,比家长叨叨一万句还管用。还有,我们有时候喜欢上一门科目,很可能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我小时候很喜欢学化学,化学成绩还不错,还拿过小小的竞赛奖,就是因为我特别喜欢教化学的那个老师,她长得很漂亮,性格也很温柔,回过头看,其实我并不怎么喜欢化学,那时候学化学那么给力,也是一种对自己喜爱的老师萌发的认同和靠近。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鸡娃家庭的亲子关系都不好,这么说吧,如果亲子关系好,鸡娃是事半功倍很顺利的,亲子关系不好,反而鸡娃会很难。亲子关系好于不好,不是表面上的相安无事,而是互相之间的体谅和深爱。
我表弟小时候很淘气,我大姨没少削他,难道他们关系不好吗?恰恰相反,他们亲子关系很好。我弟小时候被削的时候也不会恨我大姨,一边抽泣一边说:“小树苗从小不好好修整,就会长歪了。”早些年我和我弟一起去后海遛弯儿,他看到街上的流浪歌手,非常感慨,很庆幸父母在他青春叛逆时及时拉了他一把,让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奋发图强,否则他不会有现在的一切。
在这里我必须澄清一下:我不赞同体罚孩子,因为内化是最好的方式。
内化:对某种价值观已经形成内在的信念,这种信念的奖赏是内在的满足,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不太会因为受到外界影响而动摇。
大家羡慕的那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就是已经把奋斗内化成信念在身体力行。为啥江浙广东那边的人创业那么厉害?因为他们有一种“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的信念感,这种观念融入他们的骨血,所以他们才会不怕苦不怕难玩命折腾创业。为啥很多地方的人特别热爱考公务员?因为“学而优则仕,商不如官”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他们会特别执着于考公务员。如果家长都觉得学习辛苦,没有用,小孩子就应该天天玩游戏,那孩子很难会形成“学霸体质“,孩子是读心的。如果家长就很热爱学习,认为学习很重要,孩子逐渐把这种观念内化成自身信念的一部分,自然也会生成耐鸡和自鸡的属性。
海淀家长为什么那么热衷于鸡娃?因为他们对鸡娃有一种信念感,认为鸡娃就是一种深远的爱,从小鸡娃鸡到大,千军万马都不怕!
观念没有对错,取决于你选择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信念。总之,在依从中,最重要的是权威感,家长们表明原则和立场的关键时刻不能怂也不能心虚,执行法定监护人的责任时一定要言行一致,事后兑现,这样孩子就不会钻空子。尽管依从不能让孩子产生持久的耐鸡和自鸡行为,但它却有可能为那些能产生持久耐鸡和自鸡的行为,创造条件。在认同中,最为重要的是吸引。家长们努力活出更好的自己,自带发光发热属性,用我们的正能力和感染力来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激发孩子向往美好的心。
在内化中,最重要的是可信。我们无法伪装,孩子是读心的,我们自己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孩子都会清清楚楚感知到,所以,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不断精进。起点低,不完美,不聪明,那又怎么样呢?正因为这样我们进步的空间才特别大!
因为依从只是暂时的,认同也会受到外界影响,只有内化最笃定、最持久。愿所有关注我的朋友,都能步入鸡娃的良性循环,共同进步。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