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又恢复、位置抢不到、学校不要求,疫情下的“标化考试”们是否还值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2020-7-22

看点 2020可谓是“留学最难年”,美国签证收紧、教学方式变换、考试纷纷取消,这些消息让名校申请难上加难。复杂的国际形式下,留学这条路,我们的孩子该怎么走下去?外滩君联系到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总监赵静博士,为我们解惑。

文丨Gracy
Lilian对本文亦有贡献

2020的进度每往前移动一格,“最难留学年”照进现实的气氛就沉重几分。

暂且不提美国政策趋紧,签证办不下来、世界名校也纷纷宣布把秋季开学的教学重心放在线上,这些后续步骤的问题。单是申请这一环节,也比往年难上十倍不止。

先是受疫情影响,从1月份起就陆续传来线下考试取消的消息,而这个范围更是全面覆盖了包括雅思托福、SAT,以及课程结业必考的IB、AP这些,留学申请之路的各个“要塞”,眼见都被切断。

好不容易盼到了恢复,SAT考位被哄抢到加价找黄牛都不一定搞得到,迅速转到线上的学科类考试,也面临着因线上考试监考难、取消统考等问题而公平性、含金量成疑。

另一边,世界名校们也面临着“最难招生季”,陆续宣布“取消对本科申请者SAT/ACT成绩的强制要求”。

一时间,反倒让卯足了劲儿刷“标化”的学生们尴尬了起来:大学不要求的成绩,是真的不需要嘛?

难,真的难。

细究起来,这些考试在申请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可替代性也存在巨大差异。

其中,像IBDP、A-level、AP这样的学科考试,几乎是绕不过的,更别说IBDP和A Level这种文凭课程,更是承担着结业和筛选依据的两层性质。

再难,我们也只能接受现实,硬着头皮找方法。

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这些考试的公平性与含金量是否还能保障真正优秀的孩子被选拔出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明朗的前景下,留学这条“孤注一掷”的路我们要如何走下去?以及,在更早的国际课程选择阶段,我们又该怎么为孩子早做打算?

带着这些疑问,外滩君联系到了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Cambridge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简称剑桥国际)东亚区总监赵静博士。

先简单介绍一下剑桥国际。

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是一家隶属于英国剑桥大学的非营利机构,虽然官方名称叫“考评部”,但实际涵盖了提供课程、教学支持和考评等综合教育服务。

像我们非常熟悉的IGCSE,A Level等课程及考试,都是剑桥国际的工作内容,其中剑桥国际课程覆盖了小学到高中阶段,为5-19岁的学生提供了完整的教育路径。

于是,我们特别请赵静博士来聊一聊,作为IGCSE、A Level等考试的官方组织机构,他们采取了哪些手段来保障其公平性与含金量;以及,在目前这种前景不明的情势下,对于留学家庭又有哪些建议。

“统考”变“校考”
公平和含金量还能保证吗?

因全球疫情影响,2020年3月底,剑桥国际宣布取消今年春夏季的全球统考,改为由各个学校向官方提供学生的“预估成绩”和科目各个等级内的学生排名,再由官方结合数据模型审核,为学生决定其最终成绩。

据赵静博士介绍,这种评定方式是由剑桥国际制定的,与英国的考试监管机构(Ofqual)的方式异曲同工。

“统考”变“校考”,各学校的自主命题考试,该如何保证难度相当,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公平,成为家长和学生心中最大的疑虑。

许多人担心,在官方模糊的估分政策下,让“诚信缺失”的学校/机构为升学率故意报高学生的预估成绩。

对此,赵静博士直面质疑地给出了明确回应。

首先,剑桥国际要求学生学校老师们对照官方标准,以每个学生平时测评成绩、作业质量、课堂表现等数据和评估结果作为考量指标,评定出一个该学生如果今年如期参加考试,最有可能获得的成绩—预估成绩;

之后,学校需要将每个科目中拿到同一个等级的学生,按照优异程度排名;

接下来,剑桥国际的专业人员会分析、审核学校提交的预估成绩和排名,依据数据模型,参照历史数据,比如该校往年的大考成绩、学生得分的比例和教学质量等做评估把关,验证成绩的合理性。

若被专业测评人员判定学校评估不够准确,剑桥国际会在必要时对成绩做出调整。

举个例子:

如果某所学校提交的预估成绩中,有40%的学生成绩为“A”,30%为“B”,还有30% 的学生为“C”,

而剑桥国际在参考该校往年大考成绩时发现,该校一般只有30%左右的学生能够拿到“A”,

剑桥会抽样要求学校提供证据,然后根据数据模型调整,或是调整该校“A”等级中末尾几名学生的最终成绩。

无奈的现实条件下,剑桥国际用这种统计标准化流程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

剑桥国际统计标准化流程

另一方面,剑桥国际也在制定这套新的成绩评估方案时,与英美及其他国家各高校积极沟通讨论,完善方案合理性的基础上,也积极争取到这些高校对今年成绩的认可。

英国罗素大学集团(由英国最顶尖的2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组成的高校联盟,包括剑桥、牛津、帝国理工等)正式发声明认可成绩的有效性。

同时,美国大学招生顾问委员会(NACAC)和美国高等教育顾问协会(HEAC)也正式表明认可剑桥学生的成绩。

另外,加州大学(UC)系还表示,他们依然支持学生用A2 (A-level 二年级)成绩来换取学分。

国际形势不明
留学这条单行道怎么走顺?

对今年直面考试、签证、开学等问题的学生来说,问题是直接而迫切的。

然而,对于那些刚刚开始或即将进入国际课程的留学家庭来说,要面对的情况可能更加错综复杂。

要知道,从选择了国际课程这条轨道开始,就基本等同于放弃了通过高考进入国内大学的可能性。

短则三年,长则贯穿整个K12的持久备战,和国内完全不同的课程、考评维度,加上高昂的经济付出,都决定了留学是一条很难回头的“单行道”。

这种情况下,留学家庭们要面对的,显然已经不是“出国留学是否还是一个好选择”的价值判断,而是“我们怎样把留学这条单行道如何走顺”的现实考量。

然而,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又实在牵动国内数十万留学家庭的神经。

国内学者大多持有这样一个观点, “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迁移到教育领域中,亦然。

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准,当然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具有领先地位的,但以现状来看以后长期的走向,中国留学生的目的地国家,显然会逐步走向多元化。

根据新东方发布的《2020中国留学白皮书》,其中的“学生留学意向调查”结果显示,英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中国学生的“首选留学目的国”。

赵静博士告诉外滩君,其实这几年选择英国、加拿大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最近,英国还开放了PWS签证(Post Work Study),支持所有英国高校留学生在毕业后留英工作两年。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英国无疑会成为更友好的留学国家。

此外,邻近的新加坡和日本,也是亚洲国家中的留学热门地。

除了出于安全等现实因素的考虑,这样的变化,也是因为现在的留学生们更关注自我发展,而非追逐名校了。

根据QS(英国Quacquarelli Symonds)的调查结果,亚太地区学生选择留学时最主要考虑因素的前三名分别是:

职业发展

专业选择

个人兴趣

从这个角度去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加坡和日本,会成为留学生们青睐的新热门了。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经济水平自不用说,还有60%以上的跨国企业选择在这里设立其亚太总部。环境干净宜居,社会安定,也给这个“花园国家”加分不少。

教育方面,新加坡也是实力不俗。K12阶段,“新加坡数学”享誉全球,高等教育阶段,也不乏南洋理工、国立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

今年 QS排名中,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并列全球第11名,分列亚洲榜一、二位。

QS全球百名高校榜中占据五席的日本,同样值得关注。

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均进入亚洲前十(全球榜中分列23位和33位)。尤其是,在理工、医药学等专业,日本高校在全球都享有盛誉。

赵静博士分享,还有不少学生因为动漫、日剧、饮食等被日本文化吸引而选择去日本留学。

成功实现文化输出的日式审美、生活方式等也为其增色不少,让不少留学生将其作为留学目的地选择之一。

此外,赵静博士还建议家长们,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多关注孩子的个人特质、发展方向和学习意愿,尤其要考虑学业难易度、文化适应度、社会友好度等各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做出共同决定,同时在孩子出国后也要持续关心其身心健康。

国际教育下半场
我们的孩子真正要获得的是什么?

全球局势的变化,影响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留学家庭,还有更多在这条单行道前端的学生及其家长们,在重新审视着国际教育:

还要不要?

还值不值?

从教育本质看,其实面对“还要不要国际教育”这个话题时,实际上是在考虑,我们到底想要孩子从这些国际化课程中得到什么?

赵静博士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自信心,一个是自主性。

先说自信心。据赵静博士分享,选择留学的学生中,不乏在中考这条路上备受打击而迷茫自卑的孩子。而更关注学生个性的国际教育,其实就是在一种多元路径的探索中,帮他们找回自信。

有一个在初二临时决定出国留学的孩子,其实做出选择后仍然是非常迷茫的,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但剑桥国际课程IGCSE阶段的特点,就是非常多样。她可以不停地去看、去试,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赵静博士说,“学习热情也会跟着来。”

后来,这个小姑娘就这样发现了自己对动物科学巨大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习动物解剖、跟老师去泰国考察丛林生态环境,她都备受鼓舞。最后,找回了自信的小姑娘成功考入了某“藤校”,攻读相关专业。

关于自主性,赵静博士则想用剑桥国际的“全球视野课程”(Cambridge Global Perspectives)来说明。

“这门课要求学生自主选题、确定研究方向,然后全方位地从个人、区域、全球角度进行探究。”

有一位苏州学生,从小就对家乡话“吴语”很感兴趣,就在这门课中做关于方言课题的小组研究,探索濒危语种的保护方法。

在此过程中,她需要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主动思考并寻求外部帮助,联合组员讨论,最终产出解决方案。而这种在真实问题中实现自主学习的路径,正是这门课设计的初衷。

“这也是老师最希望看到的,以学生为主导,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认知、思考论证、撰写报告,既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又强化了表达能力。” 赵静博士说。

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父母应从孩子的个人特质、发展方向和意愿出发,尤其要考虑学业难易度、文化适应度、社会友好度等因素。特别是目前的大环境下,部分国家的社会不安定,这可能会让孩子焦虑、抑郁。

在参考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父母应与孩子共同作出决定,并在孩子出国后持续关心其身心健康。

最后,赵静博士也分享了一些自己做妈妈的经验,建议家长们仍需关注孩子的状况,以及如何在应对疫情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致迷失。

疫情仍未结束,孩子的健康平安是第一位的。赵静博士说,“先马斯洛后布鲁姆,咱们先要考虑安全的基本需求,然后再追求精神情感的需求。”

另外,越是在这种容易焦虑的时刻,就越要注意心态的平衡。家长朋友们要跟孩子一起成长,对此,赵静博士自己就深有体会。

“最近读了一本《自驱型成长》(The Self-Driven Child),觉得很不错,推荐给大家,可以帮助家长降低焦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的内驱力,也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赵静博士笑着说。

感谢顶思对此次采访的帮助。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