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
(ID: )” 2020-7-24作者:安柏
经常有妈妈来问我:中英文学习如何分配时间才合理,到底是多看中文绘本呢,还是多看英文绘本?多听中文童谣古诗,还是多听英文儿歌故事?
其实,大多数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鸡娃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只是答案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不同情况需要不同的鸡娃策略。
01
看家庭目标
有些家庭是要在高中或大学把孩子送出去读书的,因为疫情和中美关系,这个需求虽有明显下降趋势,但是不会完全消失。
有这个目标的家庭,肯定要把孩子的英语学习放在重要位置。
以雅思为例,世界TOP200的大学对雅思的要求一般是总分6.5分,每门分数不低于6分。TOP50的学校,比如剑桥,对雅思的要求是总分7.5,每门小分不低于7分(有些专业要求会适当调低)。
为了更大概率地申请到名校,不少家庭会在中考阶段去考重点公立高中的国际班,在中考成绩过线后,这些学校绝大部分都会加试,对语数英要求都很高。
去申请这些重点高中,在初中阶段就考个托福或雅思也很重要。比如想进北京西城实验中学国际班,托福最少要考到100+,如果能到110+,就会比较保险。
有出国要求的家长,从小加强孩子的英语学习,在应试上就要瞄准剑桥或托福体系,到了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直接去备战雅思和托福,是一条最直接的道路。
至于剑桥英语5级证书,比如KET、PET、FCE,这是通往雅思和托福的一条道路,同时也是孩子英语阶段性水平的一个检测。如果小升初不需要这些证书,直接奔着雅思托福也没问题,只是需要很大的词汇量和很强的基本功。
刚才我说的只是应试需求。还有一个家庭目标就是:孩子到底是在国外发展还是将来会回国,如果是真铁了心在国外发展,真实的英语能力比起应试能力是更重要的。
有些雅思7.5分或托福105+的孩子到了国外,会发现上课还是经常听不懂,和当地孩子聊天时也get不到梗,这就不仅仅是应试能力了,背后是真实的英语能力和知识面。
我以前在央企和外企的工作,涉及大量的国际交流,在和老外沟通中,能否懂得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思维,这些微妙的东西,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进入语境并被对方真心接纳。这是通过长期的英语浸润式学习才能获得的,这个要求就比应试考得高分要难很多。
所以,语言的背后是文化和思维。如果缺乏对文化的了解,缺乏英文背后的思维,英文说得再溜,也是浅层的东西。
出国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家庭的目标只是让孩子在中国发展,英语做个趁手的工具,能看看原版资料,搜搜国外信息,定个酒店机票,出国旅游能和人交流不迷路,也就可以了。
其余就是应试需要了,想在中考和高考拿个高分,英语这门学科和语文数学比起来,难度不算高,投入产出比也很高。国内教学对英语的要求也不高,英语的战略性地位也不如数理化和语文,所以英语在中考和高考的难度和赋值也不大会增加,只会保持平稳甚至下降。
所以才会有人说,英语简单,所以要趁着孩子小有时间时先搞定,性价比也很高。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唯一要注意的是,搞定容易,保持却不容易,具体原因和对策我下面会说。
02
看语言环境
做到中英文双母语是很难的,这些年看下来,尝试这么做的,失败的很多,成功的案例却很少。
花生有个表哥,6岁随着父母去了加拿大,虽然现在还能比较缓慢地和我们对话中文,但他的妈妈却开玩笑说他是个“文盲”。
有一回他回国要来我家吃饭,我告诉他如何坐公交,结果过了好久他才满头大汗地到了。我问他是不是堵车了,他说他看不懂站牌上的字,所以就用腿走了4公里到了我家。
花生表哥今年考上了当地的大学,也不大会回来了,可以说,他彻底变成了一个加拿大人,和中国没太大关系了。这倒也还好,那些在中文和英文之间纠结的孩子更辛苦。
有个持有美国绿卡的朋友,大宝6岁时移民,虽然在美国给她拼命补中文,无奈英文比中文简单得多,孩子中文完全学不进去,到了10岁还是基本不会看中文写中文。
朋友看看不行了,家里还有个弟弟要上小学了,不能也成为中文“文盲”啊,两年前搬回国内,让姐姐和弟弟都在北京上了个国际学校,想着中文环境下总能学好中文了吧。
国际学校管理比较尊重孩子个性,不愿意做作业可以不做,考试考得不好也不太会批评,所以上了2年学,姐姐中文听说倒是有所长进,也能看一点中文书了,写还是不愿意写。
弟弟呢?同理,国际学校中英文都学,但是都不是抓得那么紧,所以弟弟中文是可以读写了,但是英文却又停滞甚至退步了。朋友给他做了个测试,听说还停留在美国一年级下水平,读写一年级上水平都到不了。
孩子学语言是很快的。在中国就容易学中文,在美国就容易学英文。
但是中文比英语难学,所以一旦孩子英语强势了学中文就难了,但在英语还没发展成强势母语前,到了中文环境英语也是很容易遗忘的——孩子学得快,也忘得快。
03
做到双母语到底有多难
朋友很有想法,她想出了一招,就是让两个孩子继续在国内读国际学校,给姐姐请了个语文家教在中国拼命补,而一到放寒暑假就带着两个孩子回美国。
美国是不放寒假的,就让孩子插班和美国孩子一起读书,到了夏天就报当地的夏令营,让他们和美国孩子混在一起——这样一来,每年有将近3个月在美国在英语上温故知新,英语水平就几乎可以同步美国了。
本来计划进行得挺顺利的,只是今年寒假回了美国,疫情开始了!一直回不来,眼看中文就又要泡汤了。
我们普通家庭,不可能像我这个朋友条件这么优越,可以在中英文环境中不断切换,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环境,其次是要保持使用的频率,不然很容易生疏和遗忘。
好消息是,我们在中国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比起国外长大的孩子要学好中文,我们的孩子要学好英文要容易很多,因为中文真的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了。
而且,随着中国实力的日益增加,作为中国人,学好中文变成了头等大事,语文的边界其实是很模糊的。有人这样比喻,语文就是IOS操作系统,其他所有学科都是APP,如果操作系统没有了,所有APP也就歇菜了。
所以,作为中国人,完全没必要让孩子追求完美的双母语,目标换成强势中文+擅长英文,就够用了,也比较务实。
至于具体的鸡娃路线,对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我有以下操作建议。
1-3岁
1-3岁是孩子的模仿敏感期,比起中文,英文可以练得更多些,比例可以是:英文6成-7成,中文4-3成。
因为我们就住在中国,孩子日常听和说的就是中文,已经有大量练习机会,家长就要在中文环境中,多创造英文的听说学习环境。
具体的方法是:多听英文童谣、儿歌,可以看带少量文字的英文绘本,开始练习说英语。
3-6岁
3岁开始进入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可以上外教网课了,和老外开展实际对话,练习听说。每次课时不要超过半小时,但是每周至少需要上2-3次。
中英文绘本可以一起上,方法是有英文原版的绘本看英文的,或者选择分级阅读;中文的绘本就看中文的,再加上古诗词阅读。比例是5成对5成。
中文难的不是听说,而是读和写,所以到了阅读部分,就也要重视中文,这和以后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也直接相关。
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是语文和数学,这在课内教学也体现出来了。而小学英语很简单,有些学校从三年级开始才有英文课,所以在小学阶段,课外要分配给英语一定的比重,不然以前的投入就要打水漂了。
可以继续网课的节奏,一周2-3次,再把听说的重点词汇和常用句型记住,这样听说水平才能保住并增长。
英文阅读也要同步保持,只是和语文的分配比例要有所变化。课外语文分配的时间增加到6-7成,英语是4-3成,每周要求看2-3本绘本或分级阅读,这样阅读才能跟上。
如果孩子学习英语缺乏阶段目标或成果检测的话,去考剑桥证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毕竟考试才可以反过来激励学习,整个家庭也才有个目标,这也会给将来在中学阶段去考雅思或托福打下基础。
虽然中文是象形文字,和英、法、德、西班牙语这样的字母文字完全不是一个体系。但是同为语言,中文和英文还是有很多共同点,都是信息、文学、表达和沟通的载体。能学好中文的孩子,往往也能学好英文。
所以,我们在鸡娃的时候,不必把中文和英文对立起来,而是让中英文学习相互促进,能领略到中文美妙的孩子,也会愿意去探索英语的风景。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