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雅与钱小能都喜欢反复阅读一本书,幸亏我没有阻止他们

本文来转载自 “梅拾樱(ID:Meishiying666)爱与自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2020-8-14

一提起钱小雅小时候读书的事情,我这个妈妈首先想到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她总是反复阅读一本书。

更让人感到庆幸和开心的,就是这个事一直顺从她,从没有企图改变她。

记得最清楚的是她三四岁时,我给她买了一本巴掌大的厚实小绘本,叫《小羊过桥》。这本小书每一页都厚厚的,四个角磨得圆圆滑滑的,没几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是这样:从前,有一条窄窄的独木桥,从东边来了一只小山羊,从西边来了一只小绵羊……。就那么七八页,小雅每次把书塞在妈妈手里,让妈妈一遍一遍地读,每次读到“两只小羊各不相让,扑通,掉进了河里”,我们抱着笑一阵子。

我当时很不解,小孩子怎么这样呢?都听了一百遍了,怎么还要听,还要大人讲,每次都会哈哈大笑,怎么不嫌烦啊!直到后来看了不少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才明白,儿童在一次次的简单重复里不是要获得知识,而是想得到一种确认和安顿,得到快乐和安全感,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成长。

确实这样啊!记得一天家里来了一位阿姨,钱小雅告诉那位阿姨,她要讲故事给阿姨听,说着就拿着《小羊过桥》,一字不落、一页不差地给阿姨讲了下来,阿姨眼睛瞪得好大,大声喊道:啊——一个三岁的小孩居然会读故事?!

我这个妈妈笑了,她哪里是会讲,她是听得遍数太多,都记住了呀!后来发现,这居然成为钱小雅认字的一个非常理想的途径,不知不觉,毫不刻意,而且充满欢乐。

这是幼儿期读绘本的事儿,上小学以后什么样呢?

钱小雅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期间,有三本书令妈妈记忆犹新。一本是无插图三百多页绿色封面的《格林童话》;一本是郑振铎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木刻插图;一本是简装的、妈妈上大学时读过的《四世同堂》。前两本是钱小雅一二年级读的,后一本是三四年级读的。那时候,她的语文老师也很重视阅读,平时给孩子们推荐一些书,我都给她买来读。除此之外,也给她买一些她可能喜欢的书。这些书小雅也看,但看一遍都放一边了。每次做完作业,睡觉前,她手里总是这几本书。

这些书被她看多少遍就不知道了,只留心这几本书看得除了封面封底都磨掉了外,连正文和后记都磨破了不少。后来把这些书都扔了,重买了新的回来。我还曾经后悔过,被小雅看坏的书应该留个纪念,挺好的。

晚出生六年的钱小能,也是这个习惯,我也没有干预过他。钱小能同学要洋一些,他一开始就喜欢外国的。最早的是美国作者写的《贝贝熊》系列,接着是《不一样的卡梅拉》,这些都是让他看得秃噜皮的绘本书。等他上了学,《西顿动物记》就在我们家粉墨登场了,这也是钱小雅小时候爱看的书,因为她早生几年,书没有这时候设计得雅致大气。《西顿动物记》被看得面目全非后,钱小能开始迷上了曹文轩的《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和《爱的教育》。一直到现在,《我的儿子皮卡》都是钱小能的床头书和厕所书。等钱小能上了初中,居然喜欢看龙应台了,像《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他都不断地翻。

他们老师曾问我,钱小能和钱小雅都写得一手动人的文章,都出口成章,有什么诀窍吗?我觉得如果有诀窍的话,就是反复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形成了清晰简洁的逻辑,内化了语言的美。

尽管那时候,我看小雅反复阅读一本书,背后有些着急,有那么多好书等着她去读,为何总在这几本上浪费时间呢?不过,还是忍住了没有干预她。后来才发现,孩子这样读书对她有很大的益处,也就任凭钱小能读书百遍了。近年才明白,反复阅读一本书,不但顺应了儿童的心理和个人的性情,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反复看的那些文字,那些人物,那些情节,那些精神,甚至写作手法,都在重复中化作流动的血液,永远与他们成为一体了。

我坚信,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与其让孩子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和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所以,孩子能反复阅读一本书是好事,千万不要阻止他。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