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
(ID: )” 2020-9-4作者:十一姐
你家神兽有没有以下的情况:
为一点小事情绪失控、到时间不肯关电视或者上床睡觉、害怕失败、害怕新体验、为写作业发愁、过分追求完美、固执任性……?
这些经常引发家长焦虑和困惑的点,我儿子小时候也中过几个。
比如小胖2岁半之后每天看完动画片之后,就开始闹腾:没看够没看够,还要再看一集,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声泪俱下。
比如他3岁那会特别讨厌洗头,每天晚上到了洗澡时间,他就开始大哭大闹,甚至会气急败坏的跺脚,或者跟我大吼:我!不!要!洗!头!
吼声惊天动地。
再比如三岁半的时候带他去上拳击课,老师训练他们很严肃,还要戴上拳套头盔什么的,打别的小朋友的头,他也会在课上默默流泪,然后下课后就眼泪汪汪的哭着给我说不想上这个课了。
还有之前分享过的超长待机的幼儿园分离焦虑。
我知道很多家长为此头疼不已,我特别理解,毕竟我也经历过。
1
在被孩子气的吐血三升之前,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武装一下自己。
脑科学家西格尔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做《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书里就很好的回答了“神兽为什么这么不可理喻”的问题。
西格尔介绍说:孩子为了小事而情绪崩溃,或者固执任性,这些都是孩子防御性大脑的体现。
和大龄孩子、成年人相比,防御性大脑是年幼孩子的常态。
就像文章开头小胖的那些行为,就是典型的防御式大脑。
“防御式大脑”跟一个叫做“容忍窗”的概念息息相关。
所谓的“容忍窗”指的是大脑的激活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我们能够很好的调节情绪和行为。
每个孩子的情绪容忍窗不一样,有些孩子对悲伤或愤怒的容忍窗太窄,那么就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情绪失控;
有些孩子对恐惧的容忍窗太窄,所以他们可能会极度害怕黑暗或者独自睡觉。
孩子之所以有“可怕的两岁”、“恼人的三岁”、“绝望的四岁”,就是因为他们对很多情绪的容忍窗太窄,很难从情绪崩溃的状态中恢复平衡。
而当他们情绪崩溃时,他们自己也会更加害怕,更加抓狂,如果得不到成人的帮助,他们就不得不自己处理这种强烈的情绪失调。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成熟的大脑帮助孩子恢复平衡,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周期内,扩张他们的容忍窗。
这也是为什么,如果家长本身就是一个“容忍窗过窄”的大人,因为小事就爆发强烈的情绪,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双方不停的加剧对方的情绪崩溃。
2
当孩子的大脑容忍窗被父母的爱与尊重所扩张之后,他们就会在面对问题、处理情绪的时候不再轻易动用原始的脑区,而是更多的用前额叶皮质,从而变得讲道理,易沟通。
这就意味着他们从“防御式大脑”过度到了“开放式大脑”。
说实话,小胖现在面对问题的状态就更多的像是“开放式大脑”的体现,就像我和十一姐一起遛娃,她就会说小胖现在情绪很稳定。
每个孩子都可以从防御式大脑成长为开放式大脑。
但有个坏消息就是:方法说起来简单,但是长期坚持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中途怀疑自己的原因。
方法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他们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
接纳情绪,引导行为。
拿小胖曾经因为洗头而愤怒的跺脚、大喊大叫来说,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蹲下来感受他的感受:
“啊啊啊,又要洗头了!好愤怒啊!洗发水可能会流进眼睛里,很难受,很讨厌。”
他的情绪被我表达出来之后,不是立马心平气和,而是更加的愤怒,吼叫是常态。
我就会跟他说:
“妈妈特别理解你,我生气的时候感觉火都要从头顶窜出来了,我也想要大喊大叫,要是周围有人,我就会使劲锤床。锤软软的床既发泄了我的愤怒,手也不疼,嗓子也不疼。”
其实,当成人用精准的语言表述出来他们的情绪后,他们的情绪失控可能还会像踩了刹车的车一样,继续向前冲一会,但是已经好多了。
等他发泄一会后,他也感受到来自我的理解了,我就告诉他:
“哎没办法,洗澡这件事情避免不了,我们只能想想办法,怎样让洗澡变得不那么痛苦一些,要不你去拿点玩具?或者洗头的时候,我没让你睁开眼睛,你就千万不要睁眼睛?”
他此时也会不情愿的跟我去洗澡,因为他知道洗澡这件事情是没有可商量余地的。
基本上,每天晚上,我们家里都会上演这么一出,差不多持续了半年多。
我知道让家长崩溃的,不是只有一天他是这样的状态,而是天天都是这样的状态,就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和气急败坏。
但,其实你换个角度来想,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在帮助他们从防御性大脑过度到开放性大脑,过度好了,未来很多事情就省事了,这本来就是一个长期工程,怎么可能快的了呢?
把建设“开放式大脑”当成一个重大项目去攻关,这个过程就没有那么难熬了。
3
在从防御式大脑过度到开放性大脑的过程中,家长有2个误区是必须要注意的:
第一个误区就是不接纳情绪,也即不联结。
当孩子感受到某种负面情绪时,家长说这有什么可害怕的/可哭的,甚至嘲笑他们别的孩子都没事,就你矫情,或者赶紧拿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这些方式都不是建立开放式大脑的方式,这种方式并没有扩大他们的“大脑容忍窗”,只是被压制或者转移了而已。
而这样的恶果就是,孩子在这件事情上,没有表达情绪了,情绪会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比如不好好写作业,比如害怕失败,害怕输等等。
第二个误区就是过度联结。
有一些家长是见不得孩子的不快或者挣扎,他们会为了免除孩子陷入这样的情绪而越俎代庖,去做本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比如:
帮他们完成作业,玩游戏的时候故意失败等等。
或者像小胖这样,因为害怕洗头,那就不洗了。
这些方式都属于过度联结,过度联结也无法扩张他们的“情绪容忍窗”,只是逃避了这个问题而已。
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不是把孩子从困境和不舒服中解救出来,而是陪他们一起经历困苦,给于支持和理解,允许他们去感受并成为问题的主动解决者,发现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就像小胖经历过长达半年对洗头的害怕之后,再洗头的时候,会开心的告诉我,其实洗头也没那么可怕嘛,我小时候还老担心,真是白担心了。
始终如一日的接纳+引导,就会让孩子成长为开放性的大脑,他们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无条件接纳,也会意识到他们有能力克服失败和挫败,他们的未来会从开放式大脑中获益无穷。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这里汇聚了传说中的海淀、西城、顺义妈妈,我们因为工作与地域的关系,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妈妈的育儿新认知和京城新生活。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