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万次脸书分享的儿童纪律养成报告,揭露了哪种育儿危机?

本文来转载自 “有养(ID: youyangtv)” 2020-9-16

大家好,我是周洲。

今天文章开始,想先跟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

小女儿 3 岁半以后,凯瑟琳·雷诺兹·刘易斯的育儿日志里就写满了挫败的经历。

洗完澡不穿衣服,不按时上床睡觉,不刷牙,甚至不肯穿鞋出门上学……无论是罚站、数三个数还是奖励小红花,统统对小女儿不管用。

而家里14岁的老二也丝毫不让人省心,经常直截了当地拒绝参加学校的学习,其他安排好了的活动也不出席。

凯瑟琳自小就是一个典型的乖孩子,生活学习从来不让大人多操心。她的丈夫小时候虽然精力旺盛又有主意,但只要他妈妈扬扬手或者瞪瞪眼,他就会乖乖听话。

凯瑟琳的大女儿比老二早9年出生,如今已经25岁。在这个孩子身上,立规矩从来不是什么难事,在各种家教书的辅助下,凯瑟琳的教养工作游刃有余。然而另外两个小孩子却让凯瑟琳吃尽了苦头,任何新招最多让孩子们消停一阵,没过多久又会故态复萌。

在和其他家长聊天时,凯瑟琳发现,她的感受并非个例:“虽然时间分配相关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以来,我们这一代是为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父母。但我很疑惑,为什么现在教养孩子变得如此艰难。”

这个故事来自美国“琼斯妈妈”网站有史以来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

故事的主角凯瑟琳,正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同时她也是一位拥有二十多年记者经验的资深媒体人。

自身的育儿困惑加上职业特有的好奇心,促使凯瑟琳花费五年时间进行调研,翻阅了数以百计的科研文献,走遍美国十几个州采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力求寻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2015年7月,凯瑟琳将她的第一批研究报告发表在《琼斯母亲》杂志上,并同步更新在网站,主题是“如果你所知道的管教技巧都是错的”。

几天之内,这篇文章就获得了 400 万阅读、79 万脸书分享、6000 封推特转载以及 980 条评论,引发世界各地父母与老师的共鸣。

凯瑟琳大吃一惊,她原本只想为自己混乱的育儿生活寻找新的出路,却无意间切中了普遍的社会痛点。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焦虑症、抑郁症、行为失调以及滥用药物的比例都呈现攀升趋势,孩子们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自控力危机。

面对如此种种,家长和老师们绝望地发文: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听话?而凯瑟琳不无悲哀地发现,我们的关注焦点大错特错。我们更应该问的是:为什么孩子们不听我们的话?

后来,凯瑟琳将她的儿童纪律养成报告更加完整地写进了自己的书《不奖不罚:如何让难管的孩子拥有自控力》,呼吁家长和教育人士们从根源处重新认识“难管的孩子”与他们的不良行为,用新的教养模式帮助他们提升自控力。

01
自控力危机:
成长之路上最危险的拦路虎

2003年,两位俄罗斯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娃和古德瑞娃在莫斯科的一家幼儿园里复制了1948年心理学家马努伊连科“验证孩子们是否在游戏时更有自制力”的著名实验。

他们发现,2003年的孩子们自控力与55年前相比大幅度下滑。在游戏中扮作哨兵的时候,四五岁的孩子所能维持不动的时间是 1948 年同龄孩子的三分之一,而六七岁的孩子现在能够静站的时间仅仅是1948 年同龄孩子的四分之一。

事实上,坐不住、不听话、不专注、没毅力,这些只是缺乏自控力的浅层表现。更令研究人员担忧的是,在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逐渐失去控制的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

在美国,将近1/3的青少年有焦虑倾向和相应症状;18 岁以下的孩子,每两个当中就有一个会有情绪、行为失调或是药物、烟酒依赖的问题。

2012年,一项对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10-25岁青少年的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比例达到20.3%。也就是说大约5个孩子中有1个有抑郁倾向。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另一项数据则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无法控制自身冲动、情绪、想法和行为的未成年群体,正在面临严峻的成长挑战。

02
大脑研究
是理解孩子不听话的第一步

面对不听话的难管孩子,脑科学家们试图回答:在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前额皮层是大脑管控执行功能的中心,负责执行高位任务,如:思考、情感控制、计划和解决问题等等。

研究表明,那些具有攻击性或者叛逆心理强的孩子们,前额皮层要么没发育,要么就是发育得比普通的孩子缓慢许多。这意味着,这些难管孩子可能压根就没有发育出能够帮助他们管控自身行为的大脑功能。

幸运的是,人类具有比其他哺乳动物更长的幼年时期,在近25年的发育期里,人类大脑都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形成新的神经元,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社交活动的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大脑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王明德研究了孩子处在青春期的将近1000个家庭中言语训斥规约的情况。

他在 2014年发表论文,指出将近一半的父母会使用言语训斥的规约方式,但是这对于管教孩子并没有什么用处,而且这些孩子更有可能行为出格或是出现抑郁症的症状。

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胡利的实验中,有过抑郁症病史且至少6个月没有发病的被测试者,在听到母亲的批评性话语时,他们大脑中掌控执行功能的前额皮层的活力就明显减弱,意味着自我管理的能力下降。

在阅读完科学家们的研究之后,凯瑟琳终于明白了自己管教孩子的手段为什么常常失效:“毕竟,当一个孩子根本没有发育出控制自身行为相关的大脑功能时,罚他休学或是奖励他一颗五角星,有什么意义呢?”

03
学徒型教养模式,
让孩子学会自控和负责

让难管的孩子“听话”,与其说是要求孩子对大人言听计从,不如说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大人苦口婆心背后的道理,从而逐渐发展出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的能力。实现这一点,需要依靠亲子联结和同理心来帮助孩子的大脑沟壑发育得更深,逐渐靠近认知的基点。

然而,大多数现成的教养方法都无法有力地回应这一要求。

80后和90后的父母,往往是在铁腕型父母的教养下长大的,他们成长过程中家规严格,亲子关系相对疏远,所以他们想要弥补这个缺憾,可惜似乎矫枉过正了。

事实证明,从长期效果上讲,宽容型的教养模式甚至比铁腕型的更糟糕。

对此,凯瑟琳决定采取中间路线,她形成了自己独创的“学徒型”教养模式,旨在创建亲密但有权威的亲子关系,培养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的孩子。

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最终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设立下有益的规矩,划清恰当的界限。

(1)真诚联结
(2)积极沟通
(3)培养技能

“学徒型”教养强调不奖不罚的规约方式,因为人为设定的奖励和惩罚与行为本身无关,也永远无法穷尽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因此不能帮助孩子们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自然逻辑。

无论是为了奖励去做某件事,还是为了避免惩罚而不做某件事,孩子都缺乏行动的内在动机,如果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行动,他们又将如何控制自己、为自己负责?

凯瑟琳这样定义“立规矩”:在孩子学着了解世界运行的种种模式、同时探索自身行为的种种后果以便学会慢慢掌控自身的时候,家长应该要付出的那些时间和需要经历的实践过程。

点击图片
可以直接去有养商城购买哦~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们不必纠结自责,而应视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你和你的家庭更因此获得了操练新型教养工具的好机会。

通向独立自主的成长之路,必然包含了一次又一次的试炼。家长的任务不是让孩子永不犯错、永不受伤,而是成为能够给孩子提供资源的人,助力他们成长为独立、坚强、有担当的自己。

有养(ID:youyangtv)致力于为-1~12岁孩子的家庭提供有价值的父母教育服务,通过知识付费、工坊联盟、网综节目、短视频、父母一站式成长App等产品和服务,引领中国父母教养观念及方式全面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