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mom看世界(ID:
)” 2020-10-23作者: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男孩家离学校太近写不出作文大哭#的话题挂在热搜上。
点进去一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一个泪眼婆娑的小男孩,一边抽泣一边委屈巴巴地说:“学校离家太近了,没有景物可写”。
原来,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放学路上的风景”的作文,孩子因为家离学校不到100米,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怎么写,急得只能放声大哭。
之所以特别关注,是因为我家也是类似的情况。如果老师布置类似的题目,我猜大宝也会急的直挠头,家离学校实在太近了!所有的风景就是一条小马路!
看到小男孩这般模样,网友们也是各种花式支招,更是让我越看越好笑。
有让家长多给孩子看点课外书的;
有同龄小朋友给出建议,可以不写“事物”,写“人文”;
还有网友是搞笑来的,让孩子“绕路回家”“从天上写到地上,左边写到右边,再转一圈”“快带着孩子租个远点的房子吧”……
当然,直接歪楼的也不少,其中最多的莫过于“你家是学区房”“看吧,这就是学区房的烦恼”!
说实话,“写作文”一直都是横在大部分孩子面前的一座大山(个别牛娃除外)。
就拿大宝来说,刚上小学那会儿,我俩没少因为“看图写话”引发“大战”。每次看到他的“大作”,我不是被气得跳脚,就是被雷得“外焦里嫩”。
比如写这道题的时候:
刚开始这位大哥憋了半天,就写了4个字:“谢谢妈妈。”
我使出浑身解数,各种启发他,人家终于加了5个字:“妈妈辛苦了。”
我还是不死心:“你难道不惊喜,想对妈妈说,‘妈妈,我正想着你给我送伞,别想到你真的来了……”
谁知人家很淡定地回我:“下雨了,肯定是你给我送伞,不是仙女啊。还有你那么了解我,我心里想什么,你肯定都知道,有啥可惊喜的。”
当时,我的心情可以用一位网友的话来形容:“作文,真的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噩梦!”
是啊,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活在“被作文支配”的恐惧里,遭受“百般蹂躏”;好不容易熬到了不用再写作文的年纪,结果又要开始辅导娃写作文。
不辅导还好,一辅导才发现这哪里是写作文,分明是要老母亲的老命啊!
不信,你看……
怕孩子不写,更怕孩子瞎写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永远想不到,为了写作文,孩子们会使出什么奇葩路数。
日记可以是“主题连载”的,风里雨里,每天都在日记里等着你:
第一天,给小鸡喂了1把米;
第二天,我给小鸡喂了2把米;
第三天,小鸡撑死了;
第四天,为了不断更,又买了一只小鸡……孩子,我只想说:咱也不能为了写日记,随意扼杀生命啊,这只鸡,少喂点!
日记也可以是精彩绝伦的“大片”:
一不小心,拿到了“宇宙霸总”的剧本;
下楼扔垃圾,随时上演“生死大戏”;
老师叫家长,秒变“大型认亲现场”……只是,孩子,你确定要跟老师攀这门亲戚?!
日记这么写,也算想象力丰富,但“看图写话”搞成这样,真的大可不必!
明明是种树,却变成了“下墓”;
明明是打扫卫生,却变成了家庭版“毁尸灭迹”;
明明是“老鹰捉小鸡”,却变成了“产房传喜讯”……
孩子,不知你是柯南看多了?还是“妇产科医生”看多了?!只想劝你:没事少看点电视,费眼!最重要的是,怕你爸妈心脏受不了!
你以为这些已经是极限?No,No,No!孩子们的战斗力是你无法想象的。
为了完成“写作文”的大业,他们可以“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
坑妈,是分分钟的事。
你以为你累死累活、辛苦付出,在孩子眼里不过是个“瞎臭美”“需要减肥”的妖精;
只能说,孩子想坑你的时候,连个招呼都懒得打。
坑爹,也毫不留情。
比如,吐槽妈妈时,也不会放过爸爸;
没事玩玩老爸手机,一不小心知道了“不能说的秘密”。
坑老师,那更是没有再怕的!
力劝老师辞职,又担心他没有谋生手段;
吐槽老师发际线;
不满老师“留学生”;
不惜把老师都得罪光,只为了上体育课……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真是“敢想敢说”啊!而且不仅敢说,还能一秒变身段子手,把你搞的哭笑不得。
每天早晨都“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的一家三口;
“西天取经”的一家人,尤其是这句“爸爸就像猪八戒,没什么用”,说出了多少妈妈的心声!
“穷不过三代”是因为“穷得娶不到媳妇,生不了第四代”的精辟解读;
“天命不可违”的“拆二代”;
为了逃课,“牺牲”奶奶;
为了挣钱,走上“卖豆腐”的发财路……
当然,还有一些“才气逼人”的作品,总能让我们大开眼界:
毫无痕迹的“谐音梗”;
“来抢钱”的风……
这些孩子用实力向爸妈证明了:不是我不写,是我真写了,怕你承受不住!
搞定作文,3大法宝
当然,我们得肯定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清奇的脑回路,还有敢写敢当的勇气,其中有些写的真心不错,又搞笑。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情况是,平时“能说会道”的孩子,拿起笔却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看着真的笑不出来。
其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孩子“能说”和“会写”,本质上是两码事。
能说的孩子,我们肯定他的表达意愿和勇气。但也要注意到,这些孩子在描述一件事情、表达一个观点时,常常会遇到下面3种问题:
说话没有逻辑和顺序,东一句、西一句,很凌乱;
整体描述ok,缺少细节和支撑;很散、很乱,让听的人抓不住重点;
有观点,但不知道怎么解释、阐述,甚至会出现前后不一致、逻辑漏洞等。
所谓“会写”,是拥有明确的观点,可以逻辑清晰地描述一件事情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就是说,“会写”的孩子,不一定话很多,但是总能把事情、观点明明白白地讲清楚。
表面上看,说的是是表达力,其实背后是思维逻辑在起作用。
对于孩子,尤其是上了学的学龄孩子,不管是口头表达还是写作文,想要得到提升,一定要让孩子先建立起最基础的表达逻辑。
那具体要怎么建立呢?可以借鉴一下美国小学的方法,简单好记、实操性强。
其实,之前我就有跟大家分享过一些,现在又加入了一些新的方法,并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归类。
1. 披萨写作法——培养逻辑
很多孩子,一写作文就颠三倒四,车轱辘话来回说,与其说他们语言匮乏,不如说他们压根就没弄明白,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怎么说,顺序是什么。
对于这类孩子,美国小学的老师,一般会使用披萨写作法。
它其实是一种sequence writing的方法,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清晰地搞明白描述时的先后顺序。
老师刚开始会使用一些图片作为辅助。比如,做一个披萨,我们需要做什么事情,让孩子把做披萨的步骤进行排序。
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孩子明白一个概念:不管是叙事,还是说理,都需要先想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为了帮助孩子强化这个概念,之后就是引入“过渡词”或者叫“关联词”,它们的作用就是帮孩子梳理“逻辑顺序”。
英文是firt, next, then ,last;中文就是首先,其次,然后,最后。
大家千万别小看这样的练习,看似简单,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为只有孩子先学会规划自己要写的内容,分清开头、中间、结尾每个部分写什么,才能一点一点往里面填充细节和论据。
2. 汉堡写作法——拓展细节
明确了写作顺序,现在就开始进行叙事了。
对于一篇记叙文来说,想要写的有内容、够生动,除了故事框架,细节也非常重要。
这里,推荐一个美国小学御用的“汉堡写作法”,也有人叫它“三明治写作法”。
它是“主题句+3个细节+结尾”的经典3层结构,非常简单。但却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脚手架,帮他轻松添加细节和展开段落。
关于细节的拓展,根据不同的主题,也会略微有些差异。
▶写事6大要点: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写人5大要点:
身份、长相、语言、动作、性格
▶写物3大要点:
名称、大小、形状、颜色
3. 奥利奥写作法——注重说理
如果说,低年级的作文主要是“记叙文”,那么到了高年级,议论文(表达观点)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所以,孩子会说理,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观点,也显得异常重要。
此时,可以尝试使用奥利奥写作法。
这个模型整体看上去就像一个奥利奥饼干,OREO是4个步骤的缩写:
O- Opinion观点:清晰、明确地提出主题/观点
R- Reason原因: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主题/观点
E- Examples例子: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证明原因的可靠性
O- Opinion观点:总结、重申开始的主题/观点
这个模型不是固化的,可以根据需要,叠加多个原因和例子:
提出观点-原因1-例子1-原因2-例子2-总结观点
当然,为了方便孩子学习,刚开始还是建议先从单一的模型开始练习。
当然,除了上面的3个写作模型,还有很多方法可以用在写作中。
比如,我之前跟大家分享过的思维导图(thinking map),也是很好的写作工具。
Circle map(圆圈图):可以用来围绕“中心词”进行头脑风暴。
比如,我之前带大宝写【夏天去哪里玩最好】作文时,就选择用circle map进行头脑风暴,把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先写下来。
气泡图(bubble-map):用来描述事物特征的。
下面这张图,就是小朋友绘制的关于妈妈(写人)的气泡思维导图,涵盖了“写人五要素”中的身份、外貌、性格、语言和动作特征。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简单又好用的思维导图,很值得在孩子写作时,多玩一玩、画一画。
如果我们把一篇作文比作人的身体,那么上面提到的披萨写作模型、汉堡写作模型、奥利奥写作模型以及思维导图,都可以看作“骨架”。
有了这副骨架,孩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往里面添加血肉,就算刚开始有些单薄,但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有了一篇作文的完整形态。
当然,想要把身体练得更健壮、结实,光靠骨架是不够的,更需要孩子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毕竟,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想要输出得多而好,前期一定要有一定量的输入,阅读就是其中的不二法门。
看看这些年的中高考作文,考察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写作技巧、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更是孩子的阅读积累和思想厚度。
所以,家长和孩子在“写作文”这件事情上,一定要先放平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