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外书的“四大天王”,不弄清这一点买对也会用错

本文来转载自 “mom看世界(ID: xyzmom)” 2020-10-30

作者:川妈 Nancy

3年前,写过一篇数学学习的文章—>孩子数学该怎么学?看看美国人左右摇摆之后的平衡。

当时是纯理论讨论,孩子的数学应该怎么学。因为那时,我开始自己带着大宝学数学。在查阅资料时,知道在数学学习上,一直有“传统教学”和“发现式(建构式)”两种方式的争论。

传统教学模式,倡导“老师(家长)讲述→孩子练习”的学习过程。老师(家长)先讲解数学概念知识,孩子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计算等技能。

发现式(建构式)学习则不同。其中代表人物,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布鲁纳(J.S. Bruner)主张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知识和探索知识结合起来,推动学生通过自身发现概念的过程来发展自身推理思维能力。

它强调孩子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理解,不是被动地从老师(家长)或书本中学习,而是自己发现数学概念和法则。它不鼓励孩子埋头题海战术,而是在老师(家长)提出问题后,提倡孩子通过游戏、七巧板、花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经验去获得自觉学习能力。

听起来,这好像是更好的教学(学习)方法。1989年,米国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也是这样认为的,进而在建立新课标后在全美范围推行发现式学习新模式。

但结果却是一波三折,经历了数学成绩先提高后下降的过程。从而充分表明了,技能训练在数学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2000年,NCTM又颁布了修订标准和原则,开始寻求传统方法和发现式方法的融合,努力在概念理解和计算技能之间实现一种平衡。

大宝上学之后发现,其实米国在传统教学和发现式学习左右摇摆后的融合选择,在我们学校的数学学习中也有体现。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吸纳发现式学习的点。

特别是在小学初级阶段的学习,老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也会积极引入生活等情境,鼓励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只是目前来看,技能训练的部分还是更多一些。

目前看,大宝学的挺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我总想着,他能更深入透彻理解计算背后的原理逻辑,掌握how,更懂得why(多年学习教学的职业病)。

除了在生活情境中帮助他建构知识,还有一个更便利又更有体系的方式——看数学图画书。

它的功能跟数学绘本很像。不过相比低幼阶段的绘本,到了小学阶段,孩子们看的更多的是数学图画书。

有的类似绘本,有的则是漫画,大体上都是图文结合的形式。一般都是先构建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而抛出可能遇到的日常问题,再引导孩子通过一步步解决问题来学习数学概念和知识。生动有趣又易于理解。

但市面上类似的书真的如雨后春笋一般,一茬接一茬,数量多,质量也层次不齐。

今天,我特意筛选出市面上最畅销的4套小学阶段的数学图画书(从销量、口碑、获奖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评估的结果),做一个深度比较分析,看看这些书到底是“宝”还是“坑”,能否真正帮助孩子发现数学。

《数学帮帮忙》


《数学帮帮忙》是美国非常有名的数学绘本,获得过很多大奖。

其中,美国《学习杂志》教师推荐儿童读物奖,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因为,这个奖项是由全美一线教师评选出来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得到过验证的好书。

这套书有新、旧两个版本,老版共25册,新版则增加到了36册。

两个版本覆盖的学科内容变化不大,基本覆盖小学数学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主要包含5方面:

数字与运算

量与计量

图形与几何

探索规律

统计与概率

内容讲解的程度也适中,既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功夫,也不是那种非常深奥、可能想了又想也糊里糊涂的。

从内容上看,《数学帮帮忙》每一本书都会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全部围绕孩子的生活展开,很有画面感。

我很喜欢这套书,因为它不像市面上的很多绘本,为了讲知识点而东拼西凑、硬攒出来一个故事。

相反,这套书中的故事不牵强、不硬凹,就是会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小事。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可以毫无痕迹地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引出来,设计得非常巧妙。

比如,孩子们为了造一座糖果屋,需要收集材料。这个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材料多少的计算问题,很自然地就引出了“加减法运算”。

再比如,从帮助外婆整理纽扣,可以很自然地引出如何分类;

官方对这套书的阅读年龄推荐是5-8岁,适合幼小衔接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阅读。

温馨小提示:虽然内容上有5大分类,但是类别内的知识点难易程度还是有梯度差异的。所以,家长可以根据难度,先帮助孩子进行一下书籍分类,读起来会更顺利些。

我当初带大宝读的时候,他刚刚上幼儿园中班,因为他从小就很爱数学,也愿意思考,所以我们读的算比较早的,而且整体下来也很顺利。

现在大宝上了小学,偶尔也还是会翻出来这套书读一读。

因为,它确实对课内学习有辅助左右,可以生动、有效地为孩子解释清楚一个数学概念。

另外,这套书还有一个我非常欣赏的地方,就是它“知识和思维并重”的学习理念。

虽然每本书都是在讲数学知识,但并不是“填鸭式的直给”。

每个故事,都会先抛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孩子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把数学知识用到实处。

比如,在《恼人的水痘》中,齐普的班级要参加合唱比赛。全班15人,合唱比赛需要10人,然而班级中有3个孩子得了水痘。

齐普为了确保合唱比赛顺利进行,想要先把班级里所有同学的健康状况都摸清楚,他要怎么办呢?

他想到的是绘制一个表格,把大家的健康状况都统计出来。这时,就涉及到分类统计的数学概念了。

我们要如何分类?以前得过水痘(不会被传染)、正在起水痘、从未得过水痘(有被传染的可能)

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大家的健康情况?打电话/聊天软件进行

这些问题都需要孩子自己通过思考来解决,其中还涉及到关于水痘传染性的科普知识,可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数学题。

《数学帮帮忙》中的每一册书,都是这样的模式,非常看重“用”,让孩子在生活中把数学真正的“用起来”。

这正是“发现式数学”一直强调的地方,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让数学不只躺在课本里,也可以鲜活地出现在生活中。

《你好,小学数学》

《你好,小学数学》是今年上市的新书。

它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形式,选择了孩子们、尤其是小学阶段孩子最爱的漫画形式来呈现数学知识。

这套书的作者,是有21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曾任高思数学学校奥数竞赛高级讲师,兼具能力和教学经验。

从内容上看,整套书共10册,每一册都包含1个数学知识体系。

算下来,全套书把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拆分成了10个类别:

数的认识、计算和速算、时间与测量、统计与概率、逻辑与推理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基础应用、行程应用、典型应用

细算下来,共96个知识点。具体到每一册的知识点,大家可以查看下面这个表格,十分清晰。

从内容上看,这套书是知识型的数学书。每一小节内容,都会紧紧围绕知识点,简述一个搞笑的漫画故事。

故事中会将数学知识点的定义、要点一一呈现出来。

比如, 在讲“圆的概念”时,就借助了自行车轮胎,告诉孩子们,只有车轴到轮胎上的点所有距离都相同时,才是一个圆。

如果圆心位置变了或者距离变了(其实就是半径),就不再是圆了,车子骑起来也会颤颤巍巍,一不小心就会摔个“狗吃泥”。


孩子在爆笑中,也同时把圆的特点和概念记住了。再加上每一幅漫画的配文也比较少,孩子读起来会很轻松。

大宝也很喜欢这套书,拿到手就一口气读了好几本,还总是边读边乐。

《你好,小学数学》把小学阶段同一类别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理,然后输出了一个知识点的总结归纳,清晰、成体系。

对于幼小衔接的孩子来说,可以作为数学启蒙书来读,不过,家长要注意寻找孩子感兴趣的点,读起来会更顺利;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作为课内数学的一个辅助读物,算一种“轻阅读”资源;

当然,这套书也可以用来给孩子做寒暑假自学、提前学的工具书。毕竟,它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再加上搞笑漫画的形式,很容易点燃孩子看书学习的热情。

对了,这套书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对应用题的重视。

要知道,应用题是3年级以后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孩子都被困在这里,导致数学成绩下降。所以,应用题不容忽视。


我们可以看到,在《你好,小学数学》的10册书中,光应用题就占了3册,并且被科学地进行了分类。

基础应用:归一、归总、比例分配、百分数、分数、方程、利润应用题等;

典型应用:和差倍、代还、间隔、周期、鸡兔同笼、平均数、盈亏应用题等;

行程应用:相遇、追击、环形相遇、钟表、流水、逆水行船应用题等。

这套书,整体用下来还是很不错的。如果非要说不足,就是它更侧重数学概念的讲解,对于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探究比较少。

不过,如果想要选择一套给孩子补习课内知识点或者用来自学的书籍,这套是不错的选择。

《万物有数学》

这套书也算是近两年现象级的大热数学图书了。之前,我就以超低价开团过,一上午就卖出几千套,足见它的热度。

作为“网红”,《万物有数学》不仅有人气,更有实力。

跟上面几套数学书一样,它也按照知识类别,分了4个主题,每个主题2册书:

数字与运算

几何图形

量与计量

统计和概率

细算下来,全套书包含93个数学概念,内容基本涵盖小学1-6年级的数学内容。

从知识点的广度上看,《万物有数学》和《你好,小学数学》基本一致,没有太大区别。

但从知识点的引入、讲解、巩固上看,两套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万物有数学》更系统、也更重视知识的拓展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按照“故事+概念+游戏”的主线展开。

比如,讲“等差数列”时,就先通过数学家高斯的故事,讲述了“数列”的由来,即向孩子们科普数学常识。

接着,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让孩子轻松弄懂这个概念说的啥。

最后又通过“插彩旗”游戏,让孩子利用等差数列去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故事,这套书还会运用一些生活场景、图示来引导孩子们理解数学概念,浅显易懂又有趣。

比如,每次上课全班起立,这时候的全班同学,就是一个“集合”,

每个同学,就是“元素”的概念。

再比如,讲到“圆的面积公式”时,将圆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将扇形拼成类似长方形的形状,由此,圆的面积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面积。

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方形的长为圆的周长的一半,宽为圆的半径r,推导出: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πr²


跟《数学帮帮忙》类似,《万物有数学》也非常看重孩子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场景故事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在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步接一步,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数学思维。

除此之外,这套书还有一点让我很欣赏,它把数学和其他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颇有PBL学习模式的影子。

比如,在讲“奇、偶数”的时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

再比如,说到“小数”时,再次重现了历史上“宇航员科马洛夫”的真实故事。

整体看下来,这套书由点及面的立体知识网构建,有助于多种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汉声数学图画书》

终于要写《汉声数学》了,把它留在最后,实在是因为我真的太爱这套书了!

相比于前面3套书,《汉声数学》绝对是娃小学阶段必读的经典书目。这么说吧,前面3套书顶多算个“新贵”,而《汉声数学》却是妥妥的老牌“皇族”。

不管是在各大电商平台,还是有口皆碑的妈妈圈,它的地位无人撼动。

要知道,这套书早在1970年就出版了,到现在也跨越半个世纪了。

这套书我是早早就囤在家里,等到大宝幼小衔接的时候才拿出来看。以我对大宝的了解,他一定喜欢。果然,看的非常入迷。

对于《汉声数学》,有些妈妈会反馈说故事不够有趣,不像《数学帮帮忙》那种更好玩。

确实,单从故事的情节看,《汉声数学》有点偏学术挂的文风。

不过,只要孩子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或者爸妈讲解地到位,让孩子感兴趣,也绝不是问题。

全套书一共41册,外加1册妈妈手册。

全书覆盖了小学需要掌握的所有数学知识,并且还有相应的拓展。

比如,《橡皮筋、棒球、甜甜圈》这册,虽然名字很软萌,但内容却很硬核。讲的是难度很大的拓扑学,这里简单粗暴放一张百科图片,大家自行感受。

所以,不仅幼小衔接、小学阶段可以看,有些章节到了初高中再回来翻看也会很有收获,属于“常看常新”类型的书。

相比于前面3套书,《汉声数学》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总结和学习,或者说数学知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帮着孩子培养一种系统的学习数学的思考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我前面会说它有点学术挂,因为它总是在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答案却总让我们出乎意料。

比如,第1册《数是怎么来的?》中,上来就抛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放牛的原始人,你需要保证出门、回家时牛的数量是一样的,但因为当时没有数字的概念,也就是没有1234……这时,你要怎么做呢?

说实话,就这个问题,作为成年人我们都不一定可以一下想出来。

书中给的答案是:用石头计数,放出去一头牛,就捡一块石头放入口袋;等傍晚回家,回来一头牛,就扔掉一块石头。

是不是很惊喜?!这其实就是一道很考验思维的数学题目。

就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自行给娃做下拓展训练,比如:

傍晚回家时,最后发现剩下一个石头,说明什么?(丢了一头牛)

傍晚回家时,最后发现石头不够(没有丢失),少了一块,又说明什么?(多了一头牛)

这套书对于孩子的数学思维培养,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

有以故事为引子,抛出问题让孩子思考的;也有很多是通过实验、动手实践来进行的。

比如,《零不只是没有》中,讲述了数字0是重量的起点,测量的起点,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去找来体重秤和尺子,观察下它们的起点;

在讲数字0是不赔不赚的平衡点时,讲到了老板做生意进货。

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给孩子出几道盈亏相关的应用题来解答;

同时,还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在实际经营中,除了进货费用,老板还需要承担哪些开支?(物流运输、店面租金、员工工资、水电费等)

跟着大宝一起读下来,我觉得《汉声数学》是一套含金量非常高的书,它可能不能让孩子一股脑学到很多小学阶段的知识点,但却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培养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思维。

这个是学习多少数学知识点都不能比的。

我们经常说,很多提前学的孩子,会在三年级的时候,出现“数学滑坡”,这不是因为孩子不努力了,而是因为之前提前学的老本,在三年级基本上就耗干了。

越往后,到了小学高年级、初高中、甚至是大学,更多的拼的不是知识点的多少,而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这里,我想再用表格的形式,把前面写的最重要的精华提炼出来给大家。

双11也是囤书的好时候,希望这次测评比较能够帮助大家找到更合适孩子的数学课外书。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