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有养(ID:
)” 2020-11-2作者:萌小新
周洲说
大家好,我是周洲。
“我非常非常希望不要被视为‘女科学家’”。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珍妮弗·A·杜德纳在接受《国家地理》专访时,这句话映入了我的眼帘。
猛一看,觉得似乎没什么不对,女科学家、女博士、女军官……
细细一想,似乎又有那么些不妥。
偶然在B站刷到两位获奖者的访谈后,我似乎明白些什么。
她说:“我们获奖这件事,充分说明了一点,对于许多女性来说,她们永远不会获得假如自己身为男性所获得的那份认可……(这次获奖)传递给年轻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尤其是考虑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追逐自己热爱的东西……”
沙尔庞捷更是表示,“科学认可和一些重大发现,是独立于男女身份之外,这就是科学家。”
沙尔庞捷获奖后接受采访
对女性成长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激励。
职业没有男女之分,科学家、工程师、程序员……再也不是男性的专属。
遗憾的是,女孩未来应该走向何方,社会期待似乎起着很大的助推力。
社会和文化一次又一次地阻碍女孩探索自我,它要求女孩的每个重要决定都要符合社会期望的要求,而那些突破社会期待界限的女孩通常被贴上“异类”的标签。
恰如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女孩》中说道:“女孩们通常觉得社会对自己的期望是去从事典型的女性工作,比如教师、护士、秘书。她们甚至没有勇气进入被公认为属于男性的工作领域,如工程师等技术工作。”
这种带着性别刻板印象的心理暗示,不仅源于社会文化,也来自于父母对女孩的想象。当她们呱呱坠地后,父母会发现,女孩的成长会和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女孩并不总是温柔宁静,就像男孩并非一定是聪明好动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比起女孩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样,父母要做的是坚守女孩的特质,支持并发展它,鼓励女孩勇敢做自己。
01
女孩,
常常一出生就被贴上了标签
想当初,老公得知我怀的是女孩时,马不停蹄地买了一大堆粉色的衣物,从帽子、袜子、到肚兜、连体衣……连女儿的房间也要装饰成梦幻公主风,想象着女儿被粉粉的颜色包裹,一定可爱极了。
你看,女儿还没出生,父母就已经想象出最适合她的颜色了。
待女儿出生后,我和老公更是把爱莎公主、苏菲公主等一个一个公主往家里搬,大大小小不下十个。
看着被公主和娃娃围绕着的女儿,总觉得女孩就应该这样养,可爱、甜美。
我和老公对女儿的期待,与看到过的一组实验不谋而合。
一些研究者将刚刚出生的婴儿用粉红色或者蓝色襁褓包裹起来,送到一群父亲面前,让他们形容这些婴儿。
实验发现,粉红色襁褓中的婴儿被父亲们这样形容:脆弱、漂亮、甜美、可爱,尽管其中有一些是男孩;
而蓝色襁褓中的婴儿则被冠以健壮、结实、坚定、注意力集中等形容词,但他们之中也不乏女孩。
然而,并不是每个女孩都喜欢公主,也并不是每个女孩都爱粉色。
前段时间,佟大为的大女儿佟含月用她超乎常人的镇静和超越成人的勇敢,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户外高空攀岩,不少成年人都望而却步的运动项目。在含月眼中,却是那么地有趣。比起因恐高而吓得表情扭曲的老爸,含月俏皮地在站在悬崖边上,微笑地比V,甚至还摆起了Pose,神态自若,非常享受攀岩带来的乐趣。
就如人类科学博士沈尹婧说的那样,“孩子的个体差异往往大于性别差异。”
与其人为地根据性别差异,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不如看到每个女孩的独特之处,顺应她的天性、尊重她的兴趣、支持她的爱好,这才是每个父母最应该做的。
02
拒绝标签,
女孩的人生才会出彩
还记得那部燃爆每个中国人《红海行动》吗?
里面的佟莉,一头清爽利落的寸头、冲在战斗最前线、用生命之躯护送同胞撤离。
宋玺,就是现实版的“佟莉”。
90后的宋玺出生在部队大院,因为父亲是军人,她自小就有个“军人梦”。在大人的眼中,从小她就与众不同。
不爱玩洋娃娃,更喜欢玩具枪,甚至还把自己的压岁钱全部用在买“武器装备”上。
2013年,宋玺成为人人艳羡的北大新生。2015年,她做了个惊人的决定——参军,还立志要当最好的兵。
她用超人的意志和异于常人的努力,成功加入了海军陆战队。2016年,她成为海军护航编队的一员,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
平时,她和队友们参与特种大队的舱室搜索救援、对海射击等各项训练;战斗警报响起,她背起近百斤的装备毫不含糊,迅速就位、举枪、瞄准、射击,对可疑船只进行拦截阻击。
2017年4月17日,宋玺与队友一起营救被海盗劫持的图瓦卢籍OS35号货船,当19名获救的叙利亚籍船员对他们大声感谢“Thank You China”时,她顿时泪流满面。
巾帼飒飒如惊鸿,窈窕翩翩若游龙。
宋玺用自己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告诉我们,只要喜欢,女孩可以活得很耀眼!
每个女孩,都可以像于贞那首《她和她和她》里唱的那样:
你别听谁的话
你已经很棒啦
她和她们的想法
梦想啊 自由啊 不可爱吗
尊重她们的想法,让她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样女孩,难道不酷吗?
荣格曾说过:“人格被戴上性别的镣铐,天赋会被埋没,人性也会因灵魂的分裂而产生缺陷。”
是呀,当女孩被冠以“柔弱”,她们怎么能学会坚韧?当女孩被带上“甜美”的帽子,她们怎么会知道“飒爽”的滋味?
只有当女孩勇于打破固有思维、撕开传统标签,她们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03
不设限,
才是女孩最好的成长
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一位名叫陈阡陌的小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
老师搭了一个巨大的书塔,上面放着各种零食和玩具。
小朋友们看了都特别兴奋,围着书塔转个不停。这时,意外发生了,小橘子不小心绊了一下,撞翻了书塔,上面的书、零食和玩具都哗啦啦地散落一地。
孩子们看着倒塌的书塔,有些不知所措。
当老师询问该怎么办时,阡陌主动提出,要帮老师恢复书塔,并号召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合作。
搭建一个巨大的书塔,对一群只有5岁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阡陌一直给自己和同伴鼓劲,一定能搭好。最后,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书塔成功恢复。
整个过程中,我看到阡陌身上不仅有共情能力,能体会到老师看到倒塌的书塔时的那种失落;还看到她坚强不畏挫折的一面,主动带领别的孩子恢复书塔,遇到困难不断尝试和挑战。
5岁的阡陌这样的与众不同,和她的成长环境分不开。
比起其他女孩粉色、梦幻风的房间,阡陌的家只能用简洁、干净来形容。
和别的女孩相比,阡陌爱下围棋;
还会打篮球;
喜欢开卡丁车。
当然,她也有不少艺术爱好,例如弹钢琴、演话剧。
阡陌妈妈说:“在阡陌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给孩子限定女孩就该怎样,而是给她更多选择,自己去选择未来更喜欢什么。”
的确,不给孩子设限,孩子的未来才会更加广阔和自由。
尊重女孩内心的向往,也许她们喜欢的东西“野”了一些,“糙”了一点。但是没关系,尽情让她们去尝试、挑战,别担心把她们养成女汉子。只有女孩的幸福和爱好被认可,她们内心深处才会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欢喜。
奇葩说的辩手席瑞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不奢望当前的社会能对性别问题迅速做出补救,但至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不再被‘教育’男性/女性应该变成怎样,而是被教导: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深以为然。
父母与其给女孩贴标签,不如静下心来问问她:
“你真正喜欢什么?”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于女孩们的“与众不同”,父母无需过于拘束,更不必把她们都塑造成一种样式,接受并发展她们的独特之处,才是对女孩最好的养育
有养(ID:youyangtv)致力于为-1~12岁孩子的家庭提供有价值的父母教育服务,通过知识付费、工坊联盟、网综节目、短视频、父母一站式成长App等产品和服务,引领中国父母教养观念及方式全面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