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肚子疼,开胃取出半斤头发:你的焦虑,正在毁掉一个孩子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秋葵妈妈(ID:QKMM99)”  2020-12-29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十分心痛。

在江苏淮安,一位10岁的女孩近期一直觉得肚子疼,检查发现,胃里堆积着大量的头发,且都已经缠绕到一起。

最终通过开胃手术,成功将所有头发取出,这些头发盘绕在一起,足足有两个苹果大小。

医生受访说:

“孩子吃头发的行为,估计已经持续2年左右,睡觉或者上课时揪一两根放在嘴里吃,主要原因是精神压力大导致。”

网友回复道:“一个8岁的孩子能有多大压力,无非就是父母的焦虑造成的。”

最新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中,有位一年级的学生凯凯,让大家感到心疼。

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完成妈妈另外布置的常规作业:

语文数学各一张试卷,阅读两篇。

而妈妈给他布置额外作业的原因,仅仅是凯凯班上有位同学的成绩超过了他。

作为嘉宾的叶一茜控诉凯凯妈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凯凯妈妈却很自豪地回应:

“不多,凯凯在寒假的时候做了270分考卷+50本大题+50页自打卷。”

这个做法,连作为老师的网友都直言害怕。

深以为然,妈妈为孩子设下的高强度作业,无非是因为过渡焦虑,害怕自家孩子比别的孩子慢一丁点儿。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说:

“对孩子影响最糟糕的父母,就是焦虑的父母。”

父母们“凡事要趁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成长。

父母过度焦虑,只会让孩子的压力与日俱增,逐渐丧失自信及对生活的热忱。

1
多少父母接受不了孩子平凡

《可爱的你》中,有个片段,国际幼儿园的男孩martin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甚至已经产生焦虑症,直言不想读书。

校方建议家长把孩子调回普通班,缓解他学习压力,舒缓他紧张的精神。

谁知这对上市公司主席父母面对孩子的压抑和焦虑视而不见,反而质问老师: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我儿子离开精英班,我儿子怎么可能不是精英。”

未等老师开口又继续说道:

“你一定会说我们给儿子的压力太大,其实孩子在放学后就学学德文、西班牙文、社交舞、古筝、小提琴,这些很普通的兴趣班。

我朋友的儿子更厉害,上午下午的课都排满了,martin怎么会有压力了?”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已是有所了解,但是仍免不了用“别人家孩子”和“自家孩子”作比较。

有位北京的老师,她教的是北京最优秀的一批孩子,跟这些孩子接触多了后,不自觉就提高了对自己孩子的要求。

实际上,她明明知道儿子的资质平庸,但是她还是忍不住逼迫孩子学习。

直到有天,她看到一篇报道:

“中国青少年自杀率是全球第一,而在其中,中学教师子女比例是最高。”

才放松了对儿子的逼迫,减轻他的学习任务。

这些家长会这么要求自己的孩子,无非是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名普通人。

而这种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和焦虑,则演变成压力强压在了孩子身上。

儿童心理学家李辛说:

“不管是教育还是健康问题,重点在于父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心态和清晰的判断力,而不是一个盲从、攀比的人。”

父母的焦虑和攀比,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痛苦。

出类拔萃的人区区之众,而大多数孩子是平凡大潮里的一员。

接受孩子平凡,其实没有那么难。

2

父母赢了期盼,毁了孩子的人生

一位专家说:

“攀比伤害了孩子心中最美好的感情,攀比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攀比会让孩子产生绝望感。”

而父母陷入攀比教育的焦虑而不自知,还一副我都是为你好的样子。

知乎一位网友说,小时候,她是大家心目中的学霸,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她父母永远不满意,一直拿她的缺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比,打击她。

她会因为成绩差0.5分站在小河边一晚上不敢回家,因没评上三好学生当着全班的面痛哭流涕。

她不止一次在网络上表示想快点长大离开这个家,甚至想要用死来逃脱父母。

上大学后,她终于离开父母的管控。

但因为父母的长期控制和影响,她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扭曲的变化。

遇到比她优秀的人,她会先处心积虑跟别人做朋友,然后不动声色的使绊子打压,每当超越他们时,心里就产生另类的满足感。

她知道这不道德,心里自责内疚,但是再遇到这样的事,内心的阴影又会战胜她的道德感迫使她再次行动。

在中国式教育里,“打击教育”是父母用来促进孩子完成期盼的常见手段。

但是“刀子嘴”里蹦出来的“比较、嘲讽、贬低”,真的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内心也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中毒的父母》中写: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在比较和焦虑中成长的孩子,内心留下的伤往往很难痊愈,甚至会追随他一生。

3

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不要过度焦虑

早教专家林怡曾表示: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也有其注定的人生方向,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父母,不要把过多的焦虑传递给孩子,更不要让焦虑淹没我们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失败,而非不许孩子输,面对教育焦虑我们适当的做出改变。

1,让教育“慢”下来。

教育家卢梭曾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试着要颠倒这个次序,就会生产出一些不成熟、没味道或者没成熟先腐烂的果实,造就出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40年前首个“少年班”成立,宁珀是班上的三大“天才神童”之一,曾在节目中抨击“神童教育”,表示“神童”称号剥夺他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教育不是急匆匆的过程,而是一件“慢”的艺术,在这过程中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也让父母发现最好的孩子。

2,承认和接纳孩子的差异。

在《亲爱的小课桌》中,叶一茜说自己属于“顺义妈妈”,全方面为孩子规划,承认孩子的短板,发展孩子的特长,森碟选择打网球就是个例子。

儿童心理学博士候瑞鹤曾说:

完美主义倾向的家长,会让孩子陷在永远都没有办法让家长满意的消极情绪之中;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学会伪装、叛逆、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对今后成长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要知道,完美的背后,是要付出代价的。

反而承认和接纳孩子欠缺点的家长,最终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携手并进。

3,关心孩子的快乐指数。

有研究显示,在中国,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业适应方面。

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中学生高达6%-15%。

快乐对孩子的生活意义都非常重要,能增强孩子的自信,使孩子精神开朗和乐观,促进成长。

常常我们习惯处在自身环境中,与之相比,却忘了孩童时的快乐。

当我们回望孩子时,他们却已是负重爬行。

放平心态,或许会遇见孩子更好的一面。

比起成绩,我们应更在乎孩子的快乐,让年少的快乐陪伴孩子度过所遇的困境。

作者简介:秋葵妈妈,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十三年名校教师从业经验,两个孩子的妈妈。情感秘籍、育儿心经,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关注我,一起做有远见的父母。本文首发秋葵妈妈,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起做有远见的父母!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