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mom看世界(ID:
)” 2021-1-18作者:
刚生老大的时候,很紧张、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哪里做错了,伤了、误了孩子。
好多人安慰我说:“第一次当妈都这样,慢慢就好了。”
现在,生了老二,他们又说:“第二次当妈了,驾轻就熟,肯定没问题了。”
确实,照顾二宝时,我的内心放松很多,更加笃定和淡然。
但光有良好的心态,并不能让二胎妈妈的生活轻松起来。一个个问题,真实地摆在我的面前。原来不会的,生了老二依然还是不会图片。
何况,老大慢慢长大,新问题层出不穷,各个都是挑战。老二呢,跟哥哥简直是天差地别,原来养育哥哥的经验,很多根本用不上。
怎么办?
与其焦虑,不如积极寻找办法。自己摸索不出来解决之道,就看看别人的经验和教训。
而育儿书,往往是严谨教育研究结果汇报,或是个人成功经验总结的最好载体。
所以,无论多忙,我都会抽空找好书、看好书,在书中寻找答案。
今天,我特意给大家整理了一份“成长书单”,带来了10本推荐育儿书,它们都是我近期自己读过之后受益良多的字句篇章。
我把这些书分成了两大类:“助娃成长类”和“父母家庭类”。
前者从“如何帮助孩子更好成长”的角度出发,让家长能最大限度发挥优势、施展力量;
后者则多立足于父母自身、家庭关系的角度,来帮家长解惑答疑,寻求改变和突破。
春节假期快到了,一杯清茶或咖啡,相伴一本好书,缓缓解开心中最纠结的育儿难题,为新一年的养娃修行之旅积聚力量图片。
P.S.本文不含任何商业目的,纯推荐。
—助娃成长类—
1.《让天赋自由》
作者 | 肯·罗宾逊,卢·阿罗尼卡
出版 |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006年,TED上有一个超火的演讲——《学校扼杀创造力》。
截止目前,观看人数超过6000万,创造了TED有史以来的最大播放量。
演讲者肯·罗宾逊,是一位全球知名的教育家,2002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教育家”;2011年又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
他的睿智、幽默和独到见解,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肯·罗宾逊非常赞同毕加索的这句话。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但是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
因为,我们总用常识、应试、利益最大化等所谓的社会规则,去要求孩子长成一个符合要求的“栋梁”。
这本《让天赋自由》,正是脱胎于他的演讲。
肯·罗宾逊希望,能帮助我们换个角度审视自己,让我们更了解自身的天赋与爱好,进而帮助孩子找到天赋所在,找到自我所在。
书中提到,当我们在做自己热爱并天生擅长的事情时,才更容易感觉到,此刻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我。
我们感到自己正在做着本该做的事情,并且正在成为本该成为的那种人。
这,便是天赋与爱好的巨大能力。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而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化被动为主动,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帮孩子懂得ta能做什么,我们才不会陷入盲目焦虑,而能够陪在孩子身边,一起成长。
2.《优势教养》
作者 | 莉·沃特斯
出版 | 中信出版社,2018
这本书主要提供了一些发现和培养孩子优势的实用教养方法。
作者莉·沃特斯,是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主席,墨尔本大学心理学教授,国际公认的积极心理学大咖。
她潜心研究积极心理学30年,将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打破短板决定一切的“木桶原理”,指导我们发现孩子的优势,助力孩子积极成长。
莉·沃特斯在书中引用了一句话:“罗盘总是指向正北方,但它没有告诉你途中会有深坑沼泽或其他自然障碍…最重要的是正北方。”
正是这句话,让她察觉到,总是努力保持积极,就像罗盘总是指向正北方一样,只要遵照罗盘的指示,坚持一路向北,就会找到越过深坑、沼泽和其他障碍的办法,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书中提供了大量新鲜生动的案例和条理清晰的建议,帮助我们理解优势教养怎样解决孩子的问题;每章附有实操练习,还有一些随书测验,手把手辅助我们在教养孩子中实践应用。
一路看下来,我觉得实操性特别强,更棒的是,能让我们大人学习调整视角,从更正向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
3.《自驱型成长》
作者 |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
出版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多次和大家分享过培养孩子“自主动机”的价值。这本书就是专门讲这方面内容的——
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别人家的孩子,放了学就知道先写作业;别人家的孩子,每次玩ipad都自觉守时;别人家的孩子,不用监督就能打理好生活……
这些让我们羡慕的“别人家孩子”,很可能就是拥有了“自主动机”。
说白了,“别人家孩子”知道:这些事都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掌控感。
如此这般的自发自主,当然比大人逼迫要有效得多、轻松得多。
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和奈德·约翰逊,一位是享誉全美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一位是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教育专家。他们经过30多年研究发现:
1.严重或慢性压力,会让孩子大脑杏仁核变大,造成焦虑和抑郁;
2.强迫孩子接受特定想法,会让孩子感到失控,变得不爱学习;
3.健康的自我激励,植根于孩子自身控制感、胜任感或自主感;
4.培养健康的控制感,会给孩子带来各种积极结果。
尤其针对当前养育焦虑的大环境,我们需要放下焦虑,找回自我控制感,更重要的是促发孩子收获控制感。
这对孩子的一生而言,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书中还提供了一手临床案例和实操指南。特别是有一个“今晚怎么做”栏目,手把手带家长上手操作,让我们能把书中讲的理论融入生活使用中,有效提升孩子的自驱力。
4.《游戏力》
作者 | 劳伦斯·科恩
出版 | 中国人口出版社,2018
有人说:“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当然知道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却常常忘记了可以用游戏和孩子打交道,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游戏变成帮助孩子成长的好方法。
本书作者、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专注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育。他发现:
用富有游戏力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可以培育亲密感,帮孩子远离孤独感;可以培育孩子的自信,远离无助感;还可以培育孩子的情绪康复力。
这本书被称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曾获“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 ”,由它还发展出了“游戏力养育”——
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帮父母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孩子学会面对挫折、与人合作,营造爱与快乐的家庭氛围。
书中几百个有趣的案例,直指每个妈妈心中的养育困惑。
当孩子赌气不理人时,当孩子为演讲焦虑时,当孩子发脾气摔东西时……我们都能从这些表面的不合理现象中读懂深层的合理需求,用简单好玩的“游戏”化解冲突,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调整情绪。
多亏了这套书,我们才得以体会到“游戏力”的妙用,以及它究竟可以怎样被用在和孩子的互动中。
5.《教出乐观的孩子:
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
作者 | 马丁·塞利格曼,卡伦·莱维奇,等
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强调:悲观,对孩子来说,是一剂毒药;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而乐观,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习得。马丁·塞利格曼把3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到了培养大人和孩子的乐观品质中。
在这本书中,他把“乐观、兴趣、习惯”看作孩子最需要培养的品质,其中乐观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但同时,他也给予读者爸妈一个重要提醒:乐观不是万灵丹,它不能取代父母的好教养,更不能取代孩子的三观。
乐观,更像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良好的乐观,可以促成更好的正义感和成就感;但如果孩子学到的是不正确的乐观,那一定会在空虚和误解之中被生活击败。
他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和自尊教育,倡导用科学、理性的ABCDE法则教出乐观的孩子。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和解释风格,然后一点点在生活中渗透给孩子,自然就能够培养出乐观的孩子。
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成果,正被国内外多所重点学校实践,包括我国的清华大学、英国顶级贵族私校惠灵顿公学、澳大利亚著名私校基隆文法学院等。
—父母家庭类—
6.《热锅上的家庭》
作者 | 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
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原生家庭的影响,会伴随每个人一生。
所以,我知道,很多童靴都在努力地成长和改变,去弥合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波及到孩子身上。
但,想要真正突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却不容易。《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正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或许无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
书中的主人公,是布莱斯一家7口:
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经历丧偶式育儿的妻子;正值青春叛逆期、经常离家出走的女儿;故作强大的儿子;不想让家人再吵架的小女儿;以及帮不上忙的祖父、祖母。
这个家庭,正在经历着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夫妻貌合神离、女儿从离家出走到闹自杀、儿子表面强大内心脆弱……家里时常充斥着发怒、埋怨和厌恶的负面情绪。
后来,在家庭治疗师的介入和帮助下,家中的问题才一个个得到解决。每个家庭成员,也渐渐认清了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了解了家庭成员的关系和互动、婚姻对家庭的影响等等。
作为家庭治疗领域的先驱,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以布莱斯一家的真实故事为案例,用小说一般跌宕起伏的情节,把“家庭治疗”的概念和方法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本书1978年在美国出版,32年来长销不衰,被称为原生家庭经典之作。
如果有童靴正在承受着婚姻、亲子和自身问题的煎熬,感到一个人孤立无援,不如就从这本书入手,别再自我束缚于孤军奋战的绝境之中。
家人,本来就是可以有难同当的强大靠山。
7.《父母的觉醒》
作者 | 沙法丽·萨巴瑞
出版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状况,我们需要在理智与心灵之间挣扎一番——或者可以说是自负心和真心之间的挣扎。”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沙法丽·萨巴瑞,洞悉了父母常面对的教育困局,把正念思想和心理学理念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觉醒教育理念。
她认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可能打断孩子的进步,让他们裹足不前;也有可能让激励到孩子,让他们越来越好。
而这个过程中,只有父母的心智足够成熟稳定,孩子才能在恰当的教养之下,拥有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唯有觉醒的父母,才能帮孩子拥有最佳的命运轨迹。”
这本曾荣登中国教育报“影响教师的100本书”TOP10榜单的口碑佳作,也是很多幼儿园、学校和亲子读书会的推荐书目。
书中探讨了父母不觉醒的原因和表现、怎样成为觉醒的父母,以及怎样帮助孩子成长等内容,我一边读,一边反思内省,感悟颇丰。
大人们需要“觉醒”,学会接纳孩子,更要学会接纳自己。
如果爸爸妈妈不能接纳真实的自我,孩子就永远不会和我们真正亲密,也不会成长为他们自己该有的模样。
所以,不要紧盯着孩子的成绩和问题,而是要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放在家庭氛围中,放在亲密的夫妻关系上。
8.《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 》
作者 | 埃米·莫林
出版 | 中信出版社,2020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的未来是光明而美好的,并会倾尽所能为了这个目标做出最大的努力。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家长可能走错了方向、使错了力,甚至努力把孩子隔绝在痛苦和现实之外,似乎这样就能确保他们拥有成功的人生了。
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在真实的环境中习得技能,让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让孩子陷入脆弱的,从来不是困境,而是父母面对困境的态度和行动。
这本书,出自埃米·莫林之笔,他是全球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被《卫报》誉为“当今心理自助导师”,被《福布斯》称作“思想领袖明星”,被《Inc.》杂志誉为“100位领袖演说家之一”。
在字里行间中,他想帮助我们消除养育过程中的消极心态和负面行为,因为,受害者心态、逃避责任、过度保护、被恐惧支配、苛求完美、追求捷径……这样的家长,永远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怀着受害者心态养育孩子,会制造新的受害者;苛求完美,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永远都不如别人。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13个部分,涵盖了13种不同的消极心态和负面行为,直击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之痛,通过详细解读、案例展示、实战技巧和行动指南,帮助父母彻底改变教养思维,养育内心力量强大的孩子。
我们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希望童靴们能通过这本书,认识到自身在心态和行为上的不足,进而从改变自我开始做起,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良性影响,让他们更自信、更坚韧、更幸福。
9.《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 | 海姆·G.吉诺特
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大多数的父母,都从未意识到,自己的语言隐藏着破坏的力量,他们说出来的话,很有可能正是他们的父母曾对自己说过的。
这些话,也曾深深伤害了他们童年时的感情,然而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之后,他们也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
对这些危机的反应,考验着每一个爸爸妈妈。在沟通中发生种种不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因为缺乏沟通的锦囊。
这一本专门讲“与孩子实现有效沟通”的畅销之作,被认为具有革命意义,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作者海姆·G.吉诺特,是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他告诉了世间的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需要技巧。
书中内容包含:理解和共情、如何有效地称赞孩子、指导孩子而非批评、生气时的回应以及其他情绪问题的应对等等。
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咱们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内心混乱的感受,这个“理解”的行为能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他们的感觉是受到重视的。
作者强调,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回应,要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挑剔他们的行为。
孩子会因父母的理解,获得自我认识和自尊,进而学会理解和尊重身边的人和事。
虽然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怎样和孩子沟通”,但很多观点和理念,也能帮助我们大人完成自我净化,从童年创伤和被否定的经历中重新找回自觉、自信和自尊。
10.《卖爸爸卖妈妈的商店》
作者 | 旁帝
出版 | 接力出版社,2019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部超级搞笑又治愈的绘本。
作者是旁帝,法国殿堂级图书书大师,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齐名,曾获法国童书界最高荣誉“魔法师特殊成就奖”。
书中,有一个神奇的商店,出售世界上35种类型的爸爸妈妈。如果孩子对现在的爸妈不满意,可以从书中任选一种类型,然后填到书后的预订单中,等待“送货上门”图片。
那世界上的爸爸妈妈,都有哪些类型呢?
有胆大的冒险家型,有谨慎的小心翼翼型,有超受孩子欢迎的舒舒服服型,还有孤独寂寞型、美好未来型、凶凶和好好型、超级复杂型等等……
美好的爸妈固然很多,但也不乏滞销型爸妈。他们正在被“大减价”处理,比如,什么都要100分的完美型,还有大坏蛋型呢。
虽然是一部绘本,但我老觉得它是给咱们大人看的。因为任谁看到都会想:我在孩子心中是哪种妈妈呢?
书中描摹的爸妈,并不会完全对应现实中的我们,但总会对应到某一面的特点。
我们读后,自然有所收获和启发,可以肯定自己受孩子欢迎、对孩子有利的部分,也能反思一下自己做的不好、被孩子“退货”的部分。
童靴们和孩子一起读,或者自己悄悄买来看,都是不错的选择~
好啦,今天给大家的成长书单,就推荐到这里了。
虽然都是我读过并认为很棒的书,但还是想和大家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是一件相对个人化的事,尤其是给妈妈们列的书单,我一向更加谨慎。
因为,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同,对同一本书的理解也会有不小的差别。
所以,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一边读书,一边做出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然后,把我们收获,用在养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实践检验所学,丰富觉知和思想。
这样立足本身,放平心态的自我成长,才能帮助身处大时代中的我们,不再被焦虑裹挟、绑架;只有先成就自己,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