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访谈过100多个成功人士,只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

本文来转载自 “梅拾樱(ID:Meishiying666)爱与自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2021-1-19

是的,我的确算个有心人。

在杂志社当编辑记者以及主编的那两三年,我访谈过至少100名企业家或者行业翘楚。
每次把约定采访的内容完成后,我都请求这些大拿们留出一小块时间即兴谈谈他们的成长过程,因为我对一个人的成长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高兴的是,他们也无一例外地乐于跟我分享。

这些人里,有毕业于清北复交的,也有国外名校留学回来的博士,有有毕业于国内三本的,还有偏远小城中专毕业的,而且,他们一开始都是在最基层的地方工作;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名校和家庭背景可以不在基层工作,也是自己拼命要求从基层干起的,经过十多年的辗转腾挪、筚路蓝缕,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者人生理想。

当然,我说这些人可能你觉得陈旧或者片面,那么最近十年中,我也观察并访谈过身边认识或熟悉的人,他们当中有保险业务员,有自媒体CEO,有亿万富婆,也有平台的销售代理……奇怪的是,跟我十年前的采访相比,本质上的成功要素并无多大的差异。当然,我也看见过许许多多的反证,他们从反方向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譬如,我见过不少毕业于名校,二十年后浑同普通人的。

现在你可以猜猜,那个相同点究竟是什么呢?

自学能力强!

也可以说,善于自学,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你信吗?知识的传承和人生成功的基础是自学!

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引起挺大轰动的文章《孩子,为什么要考一个好大学》,里面我还强调,好大学里的教授是替你开窗子的,是引领精神的,是点燃思想火花的。

但是,往深里一想:人这一辈子,谁才是可以被长期跟随并可以自我点燃呢?教授?伟人?思想家?巴菲特?查理. 芒格?马云?

没有谁!唯有你自己!

再好的大学,也必将由现在的课堂回归到自学的将来。因此,没有很强自学动力和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

自学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有些人有天生的自学能力,而大部分人需要引导和开发。

不少大人物,甚至随便找一个我们稍稍了解的名人,都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像毛泽东,像沈从文……我了解几位天才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像刘维宁,像尹希,大学期间很少听课(当然我们不提倡不听课啊!),即使人在课堂上也是心不在焉。每学期教科书和教材发下来以后,快速地自学一遍,然后就是广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刊,以积累和构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结构。

一直被传为佳话的典型例子,是英国大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因家境贫寒,8岁才开始启蒙教育,而且只读了两年书。他完全靠独立自学成为精通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医学的博物学家,精通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腊文和拉丁文,曾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获得皇家奖章,还担任过伦敦大学的校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张舜徽教授,一天校门未进过,完全通过自学成为公认的一代通儒。

我仔细观察过那些自学能力强的人,那些行业的翘楚,每一个人都非常生动,每一个人都拥有无法复制的独特性。天啊!跟他们聊天,感觉每个人都是一口矿啊!让人忍不住去探寻。

可是,我们反观现在的大多数孩子,被奥数、被课外班、被“鸡饲料”喂养得头脑僵硬,双目无神,一个个成了被机器加工出来的塑料人。跟他们聊天,除了课外班、游戏、明星、赚钱、抖音、直播,没有了!看不见活泼生动的想法和可爱的独特性,一滩浅浅的流动不起来的死水!

什么原因?

我一直不断地琢磨这些问题,经过这几年的思考,终于有了一点心得。一个人成才成功决定于什么或不决定于什么,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经验表明,能否成才,基本上不决定于名校、名师,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之高低,不决定于是否出国留学,不决定于学习条件之优劣,也不决定家庭是否富有。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除了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还决定于父母的认知。

这个认知就是:你可以给孩子创造多大的精神自由驰骋的空间!

所以,名校情结真的可以淡化了,也不要太在意专业的选择,走出盲目追求高文凭和高学位的误区,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和强化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从根上培育他们的学习动力,而不单单是学习知识的动力。

就在刚才,一个自媒体平台的销售总监跟我说,他们近期新招了一批小年轻,都在试用期。一个加拿大留学回来的女硕士试用期只给5000工资,刚两个月不到就被开了。一个高中毕业的小姑娘,实习期我们就给9000的底薪,您不知道人家那个自学能力啊!不但在销售上业绩突出,而且只要一有机会就找到我,“某总,您跟客户沟通时可以让我旁听吗?”你不知道那个迫切劲儿,那个一心向上的心情,都不好意思不带她玩儿。这和混日子混工作的人大不一样啊!

真的该醒醒了,那个年年成绩都是第一名的孩子不值得骄傲,拼了命地被鸡进海淀六小强的小孩不值得羡慕,有扎实饱满的自我认知,对自己能够客观评价,知道自己喜欢和擅长什么并勇敢探索,拼命钻研和自学的孩子才有出息。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里有一段话深深嵌入我的认知:“生命向前奔涌,无法回头,唯有大自然与父母温暖深沉的爱永远抚摸着孩子的额头,使他们灵魂丰实、强健而沉稳。”

为了孩子的精神丰实而强健,那我们就把抚摸孩子额头的那双手打开,去寻找你喜欢的那些去自学吧!无论是知、思维还是生活,去反思和创造,去吸纳智慧,为他们创造构建生命动力的空间。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