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人生中第一个“家长会”回来,我决定来场“高质量”的对话!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悠悠妈德国育儿(ID:yoyomadeguo)”  2021-1-21

作者:斑斑妈

大家好!今天是斑斑妈来客串哟~

自从悠悠开始了在家网课的节奏(德国人上个网课,讲究不是一般的多!),悠悠妈就忙上加忙,抽不出时间来写稿。因此,她前几天来问我可不可以写一篇!

我雄心壮志地答应完以后,就默默地坐在电脑前发呆了一整天,因为死活想不出该写点啥。越想就越深刻地体会到“绞尽脑汁”的状态,也越发“同情”起悠悠妈来,每周这么多原创那不得脑汁耗尽!

我以后一定要每一篇都给她点“赞”、点“在看”、再转发~

眼看来不及再想了,还不下笔就交不了稿了。于是管它三七二十一,就把它当成中学老师布置的日记吧,写一篇近期的流水账!

我这两天发生了点啥值得写的事情呢?!

哦,对了,我上周四参加了一场学期末的“三方会议”。

斑斑所在的幼儿园每个学期末会为每个孩子举行一个小会议,由孩子、老师和家长参加。由于斑斑今年刚上小班,所以这将是我们的第一次。

从老师提前好几礼拜就开始“小朋友要穿西服、打领带”,“爸爸妈妈请务必都来参加”之类的叮嘱,我预感这将是件天大的事!

终于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盼来了,话说,会上都干了啥呢?

原来是类似一个学期学习成果汇报,把整个学期的探究过程做成了小展板,由孩子一一讲解给我们听。

他们这个学期的主题是“我们如何表达自己”,探索自然和生活中的颜色,以及如何用颜色表达情绪。

整个过程中,我由于牢记着会前老师叮嘱的那句“会议由幼儿主导,家长请倾听与支持,不要干预孩子”,便不敢多说一句,“哦,嗯,哦,嗯”的参加完了整场会议。

回到家以后,我在想,“啥声儿也没吱,这可不行啊!我得和斑斑好好聊聊这次会议才行!”

可是聊点啥呢?

我满脑子跳出来的只有“啊,你好棒啊!那么多内容,你都记得住,好棒啊!那个情绪小屋是你们做的么?好棒啊!···”

寻思了半天,总觉得不对劲儿,我咋除了“好棒啊”,就不知道该说点啥了。

那更不行,这可是人家小朋友第一次参加这么正式的场合,穿西服打领带的做了一场演讲呢!

我要让今晚母子的这场对话“深刻”才行!

于是,我拿起了笔,找出了一张空白的A4纸,开始了一个老母亲的自我灵魂拷问!

第一行,我写下~
目标:我希望通过这次对话,让斑斑产生愉快的记忆,并以此能从中吸收一点东西,转为自己的力量。

第二行,那么为了达成目标,我需要考虑哪方面的问题呢?
问题1:会议中有哪些点给斑斑良好的感觉?如何利用这些点?

问题2:会议中有哪些又让斑斑感觉不太好的点?怎么能把这些转化成动力呢?

下面来一个一个的写。

感觉良好的点

我当然希望斑斑成为一个大方、自信的人,敢于展示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把想法清晰、有逻辑、又风趣地说给其他人听。

可能越是缺什么,就越希望孩子不要吃自己吃过的亏。我很害怕表达自己,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很有可能紧张到失声,而自己又几乎从来没有突破过,尝试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就更加认定自己无法做到。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聪明教学7原理》,里面提到让孩子相信他自己能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曾经在相似的情景中已经有过成功的经验。

那么下次遇到类似的情景,即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不确定,ta也会更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自己能够胜任”的信心。

所以我打算趁这次初体验,帮助斑斑多记住他做得很棒的地方!

于是,在纸上接着写下:

可以和斑斑描述:

1. 我好喜欢你分享的去寻找秋天颜色的那段故事啊!你们找到绿色、黄色、红色的叶子,还唱了《rainbow》的歌,虽然妈妈没有参加,怎么好像感觉跟你们一起去了?我都觉得太好玩了吧!

2. 还有你居然把字母L涂了那么漂亮的颜色,不仅把它都涂的满满的,没有涂到外面,还用了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一起搭配,好像画了条彩虹。

3. 你今天分享的每一个你们探究的故事,妈妈都完全听明白了,你说得好清晰啊,我真的好喜欢听你讲故事啊,你的故事讲得越来越好了。

4. 还有英文展示的那一段,你认真地倾听了老师的问题,还回答了问题,我发现你完全能明白K老师(外教)在说什么呀!

写完这些,我突然想到书中还提到了容易被忽视的另外一点——成败的经验的确会对今后的成功预期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孩子对先前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对“我能行”的信念影响则更大。

解释一下,比如当孩子这次成功地达成一个目标,如果ta把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比如,自己的努力),那么ta更有可能期望未来的成功;

然而,如果ta将成功的原因认为是不可控因素(比如运气好),那么即使有成功的体验,对ta的信念也不会有大的帮助。

反之亦然,那么即使是这次失败了,只要孩子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可控因素(比如不够努力),也不用担心对ta将来产生消极影响;

但是如果孩子觉得失败是因为不可控因素(比如自己没天赋,不擅长这个),那么ta将来可能就会选择逃避,不再去尝试了。

想到这一点以后,我打算要把这些例子再聊得更深入一些。

于是,接着写道:

我可以再和斑斑聊聊这些:

1. 你能这么清晰地表达给我们听,尤其是那一段去小区寻找秋天的颜色,我想是因为你当时认真地在体验,你的小耳朵在仔细听,眼睛在观察,你也找到的树叶和小草之类的做了拼贴画。所以你的印象很深刻吧!(可控因素-自己的投入)

2. 而且你的涂色真的越来越棒了,可能因为你每天在幼儿园都有练习,我们周末也会在家练习(可控因素——努力、练习、坚持),所以你手指头上的肌肉越来越多了,用笔就更熟练了。

3. 妈妈很享受你今天的演讲,你很清晰地把东西讲给爸爸妈妈、还有老师们听了。我们完全理解了你的意思,首先你说话的声音特别响亮清楚、慢慢地、也很清晰。(可控因素——说话声音和语速)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你用了第一点、第二点、然后、最后这些词。(可控因素——表达时连接词的多多应用)

4. 还英文展示的那一段,你认真地倾听了K老师的问题,还能回答上来。我记得你没上幼儿园之前不敢的呢?可是为什么现在可以跟K老师交流那么多呀?

是不是你每天都有用英语跟K老师聊天,K老师还告诉我,你会尽量用英语跟他说话呢,自己说不明白的时候,还会想办法用动作去解释。看来说得越多,就会越熟练啊!(可控因素——勇于对话,多练习)

感觉不好的点

那么这次会议中,有什么斑斑自我感觉不好的点,可能会对他产生消极影响呢?

的确,斑斑有点儿紧张,说着说着不自觉就加快语速,能想象到还有很多原本打算分享的细节被他一一跳过了,似乎很想快速地结束这一切。

我们大人都知道紧张是正常的,但是孩子不一定能意识到,紧张时身体感觉不舒服,就会想着消灭它,或者逃避它。

记得我小时候在生人面前一说话就脸红,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带哭腔。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紧张啊!可我妈会说“真没用啊,说话也不敢说。”

虽然她是无心的,但是这在我当年小小的认知里,就是觉得自己是“没用的”,不敢在别人面前表达,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做不到。

所以,在学生时代我一直都在逃避任何需要表达自己的时刻,甚至连课堂也完全不敢举手发言。虽然有时,我的脑子里也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达,但是想想站起来后,其他人盯着我,如果我说话的声音又颤抖了,可能他们会在心里说真没用吧!

直到后来工作了,有几次被逼到悬崖上,不得不在多人面前表达自己,有时也要去做个演讲。慢慢地我也明白紧张只是种很自然的情绪,跟“我有没有用”无关。也许我是属于比较紧张的那群人,但是我依然可以通过练习让自己进步,做到尽管在紧张的状态下也能表达自己。

之前会为紧张而羞愧,但是如果一旦把紧张看成是练习不够、对环境的不熟悉,就会转变为成长型思维,相信我已经走在越变越好的路上了。

我希望斑斑也有这个意识。所以,我决定和斑斑聊一聊紧张!

妈妈有时需要在很多人面前讲话的时候,肚子里就会出现一个声音,扑通扑通地,有点像拍篮球时候的声音。

这个时候,我就知道自己的“紧张小怪兽”从房间里出来了,它有点儿调皮,就想在妈妈说话的时候捣蛋!

不过呢?就像“生气小怪兽”一样,我们也有办法让它变小,然后回屋子去。比如,深呼吸啊,拥抱一下啊。

而且我发现我的紧张小怪兽什么时候最爱出来呢?

就是在我感觉不熟悉的时候,比如我要跟陌生人说话,我对那个人一点也不熟悉;比如我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我的紧张小怪兽也会出来。

所以,我有时候为了自己少点儿紧张,我会让自己先去熟悉,比如把想说的话,提前多说几遍;到自己要说话的地方看一看。

如果它还一直出来捣蛋的话,我就会告诉它“那你就自己接着捣蛋吧!我才不理你呢?”

斑斑今天开会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自己的“紧张小怪兽”出来了呢?

除了感到紧张,会议上还有一次,斑斑突然变得不自然。

有一个环节,老师问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黄色和蓝色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

斑斑答不上来,想了半天说是黑色。接着他用黄色和蓝色的色素混合在一起,变成了绿色。发现自己说错了以后,他突然变得非常羞愧,把整个脸都埋在了爸爸的腿上,脸变得通红。

这一反应让我担心什么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可是我担心斑斑把这当成了一个评判,一个只有对错的评判,以为只有对了就能迎接掌声和大家的爱,而错了就没有这些。

这让我想到上学时每次的考试,总觉得自己拿到了高分父母就会更重视我,而完全扭曲了考试的意义。

考试的设计其实是为了考核对已经知识的掌握,把“元认知”清晰化,它应该是个帮助学习的辅助手段。

无法解答的地方说明了自己的不懂,总犯相同错误的地方意味着一定是哪个认知出了差错,这样你就可以去慢慢完善、纠正自己的认识。

我希望斑斑也能正确看待这次的会议和老师的每个问题,毕竟接下来的人生,还有无穷场考试等着呢。

那么,我又该如何和斑斑聊聊呢?

今天N老师问你黄色和蓝色混合后会是什么颜色?你以为是黑色。

我们的脑袋就像一个袋子,你慢慢长大,就会往里面装很多的东西,比如装不同的知识,像斑斑最近装进去了“ABCD”、“1到100”、“1+1=2”···这么多的东西,而且你以后还会不断地往里面装东西。

不过有时,我们也会漏装了一些东西,或者装了一些错误的东西进去。没关系,因为有很多事情会提醒我们的。

就好像今天会议前,你的脑袋里面没有装“黄色和蓝色混合是绿色”,不过N老师的问题就提醒你把错误的“黑色”装了进去。

那正确的知识应该是什么呢?

今天你做得非常棒!你思考了,想到用色素混色的办法去探究,然后通过这个方法,自己找到了答案!

思考如何去找答案是一个特别酷的魔法,就好像巫师的魔法棒一样,妈妈真为你找到这个魔法感到骄傲呀!

写完了一页A4纸以后,长舒一口气,等斑斑放学回来,终于就知道要和他聊聊啥了。

可是,斑斑会老老实实坐在对面听我碎碎念这一大长串唠叨么?大概率是不会的。不过没关系,我把自己的脑子理了理,这番话总会在某一个特别合适的时间点找到说出来的机会。

那么,到此这篇“日记作业”也写完了,当然写这一篇绝非想告诉大家该如何与孩子对话。

我想展现的是一个思路,自己如何思考怎么对话的思路。里面肯定有不完美、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就像关于最后一点“对于考试的心态”,我觉得自己也没有说得太明白,不过以后慢慢琢磨再更新吧!

不知道这样一篇“流水账”大家是否会喜欢呢?(内心满满的忐忑)

如果觉得这篇里的思路对你有点帮助的话,请帮忙点个赞哈~

万一不小心有了大几十个赞,我还可以去请悠悠妈给我加个鸡腿呢!

悠悠妈德国育儿(ID:yoyomadeguo)我是生活在德国的悠悠妈,家有一枚四岁混血女孩。擅长在中西合璧家庭碰撞教育的智慧,分享前沿科学育儿方法,代表作《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教育可以很简单,让我带领你用生活完成教育,润物细无声。关注我,你不会再感到焦虑。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