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梅拾樱(ID:
)爱与自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2021-1-26那天晚上十点多了,我正在卫生间洗漱,手机响了。
能这个时候给我打电话的,要不是特别熟悉的人,要不就是十分紧急的事。
我忙走过去,打开手机一看,确实是一位认识十多年的老友。
她平时慢条斯理的,并不是一个急性子,那晚却急急地跟我说:
”梅,没有棘手的事我也不会这时候打扰你,我想了,今晚再不跟你聊聊,可能又一晚上睡不着了。对儿子,我现在真是山穷水尽、束手无策了——”语气里是说不出来的惶急。
朋友家境优裕,又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这些年每聊到孩子,总能看出她的顾忌,似乎有一个不敢触及的藏在暗处的伤疤,也没想到她这个晚上无所顾忌地说了出来。
她儿子小学时也是一个乖巧聪明的小男孩,对妈妈的各种安排和学习规划来者不拒,十分听话。初中以后,接触到ipad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其实,当时妈妈的初衷并无不妥,用ipad看世界,让孩子多一点见识,也可以调节绷紧的学习情绪。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智力都用在跟爸爸妈妈争夺ipad上了。当获知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塌糊涂时,ipad彻底被收回了,孩子也一天比一天地不服管教。初中三年,朋友总结说,摔碎了3个ipad,踢坏了三把椅子,家里每个房间的门都伤痕累累。勉强上了一个渣高,加上学校环境不好,孩子高一已经没有任何学习动力了。万般无奈之下,父母做主通过留学中介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
初到国外头半年的新鲜劲的确让孩子振作一阵子,妈妈跟我聊天的时候眉宇间有难以掩饰的欣慰,我也暗叹:看来有的孩子换个环境真的会有改变啊!
但是很快,因为语言不过关和学业基础的薄弱使孩子再度迷茫。在国外学了几年后学业无成,不得已又回了国。
回国后一家人又开始愁云惨雾,孩子说他上够学了,想跟朋友一起创业。
创业两三次均告失败后,现在天天在家里闷着,不上班也不再尝试创业了。
我问朋友,你们当父母的现在怎么想的?她说她和孩子爸爸仍然觉得上大学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还是想说服孩子去上个大学。可孩子说自己都二十出头岁了,根本不想再考大学。
我问她孩子有没有想学一点别的,她说孩子也没有什么喜欢的,问我有什么招吗?我说我没有招,但我明白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逻辑。
逻辑是什么呢?
在小学和小学之前的阶段,性格内向的孩子习惯了来自妈妈的管理和安排,报补习班,学任何才艺,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头脑被别人的意志占据了,个体缺乏自我感受,意识不到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到底在哪里,饱满的生命动力没有发展出来!这是一个空心的、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内心没有力量,空虚、迷茫。
朋友跟我一样,也属于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代,非常自信,总是认为目前的自己活得很好,生活很幸福,按自己走过的路给孩子设计是准没错的,于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持续拼命鸡娃。没想到孩子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时代和环境也早就变化了,家长因缺乏持续学习,想不到变通。
如果要说我的招数,只有一招!就是不要再安排和指挥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了,增加一点对教育的敬畏,可以向孩子坦陈自己教育的无能和现在的困局,该道歉的地方向孩子道歉,也不要先逼着他上大学或马上工作了,先让他沉淀一阵,从容地感受感受自己,补上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这一课。
与此同时,自己也要学习教育。当你在进步,你越来越好的时候,才能影响孩子的未来,然后因势利导。
我那天在网上看见这样一段话:“可以断言,自驱力没有上来的娃,父母最多也就鸡到中考吧,高考就别想了。为什么呢?因为以后的科目会越来越多,九门火力全开,内容只会越来越难。知识本来就更新换代得快,三年一个时代。再厉害的父母也无法一直贴身陪伴到高中。到了后面阶段,如果娃的状态还是算盘珠子一样,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那估计只能自求多福了。”
我认为这个作者看得很透,很智慧!
因为持续鸡娃驱使下的学习,以不断重复、机械记忆为主,只能解决简单、直接的问题,比如用题海战术来应对中小学考试还可以;但是当他们面对真正的难题,实际生活中复杂的任务,需要整合资源和知识的时候,需要深度思考的时候,需要发挥创造力来完成的时候,没有内驱力的孩子会表现得非常糟糕。
你可以逼迫一个人的身体,但是你逼迫不动他的脑子。
我看过无数例在小学时被父母紧紧盯着考出好成绩的孩子,中学住校后成绩往往急转直下。而那些在中学时被父母紧盯的孩子,大学住校后沉迷于网络,荒废人生。还有不少考上各类名校的孩子,等到再没有成绩这一项的激励时,也开始陷入人生的虚无和迷茫。这就是长期活在外驱力的压迫中,自我意识、个体精神内核没有得到健全良好发展,缺乏生命内驱力的孩子。
钱小能的英语从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是我在家三年如一日地陪伴学习的,效果很好,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
我无数次反思这个事,那时候之所以学习效果好有两大原因:一个是他那时候年龄小服从教导;第二是我讲究方法,贴着他的心,感受他的情绪和喜怒哀乐,再不断调整方法。到了中学,再施加同样的教育,效果一定又不一样了。
如果我经常说:“钱小能,咱该学英语了啊!”他一定激烈地回答我:“我本来是想着我该学英语了,可是被你这么一说,我可不想学了!”
为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不想被别人安排和控制啊!父母也不行!尤其是当青春期到来的时候,人本能地抗拒别人强迫他做的事情,哪怕这件事原本是他想做的。
美国著名脑神经神经科学家用大量实验证明,长期处于被鸡娃状态的孩子,他们承受的压力对大脑的损伤非常巨大。《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和《学习的科学》这两部书对此问题的阐述非常明白:
1、让孩子处于健康快乐的状态学习更有效。
2、在游戏式、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哲学对话式的学习中,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强大,且此能力能够迁移到考试之中。
3、让孩子在学有余力的状态下学习,孩子的学习效果最好。
而目前的刷题、补习、没有副科、没有运动、没有休闲,甚至没有足够睡眠的”鸡娃”模式,应该是最低效、最痛苦的。
“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持续大力度的鸡娃是中国绝大多数家长的常态,寸步不离地盯着孩子,事无巨细地指导孩子。这样密不透风的“爱”,看似完美地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却在无形中削弱和破坏了他们内驱力生长的土壤:自我觉察和自我感受。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