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写一写一本书的读后感

本文转载自 “豆妈笔记 (ID:gh_c2a9e59a2b95)” 2021-2-5

最近看了一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想写一些感想和思考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本书是德国心理学家莱因哈德·温特写的《男孩为何难养》。这是一本写给男孩父母看的、关于了解0-13岁男孩、以及如何养育他们的书。

看到这本书名,估计大家会会心一笑:豆豆又淘气啦?又让你操心啦?

Ummm……是,也不是。

豆豆确实淘气又调皮,很多行为和表现都让我困惑不解,操心是这个阶段的常态;不过,我也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就是小男孩很多让人不理解的表现、让我觉得不那么守规矩的行为、以及需要一直监督,稍一放松就原形毕露的种种,其实并不是男孩的问题,而是我不了解小男孩。一个小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过程,和小女孩,也就是我小时候的经历是不一样的。他正在走的路,和我走过的路不一样。所以我需要去了解小男孩的特点,和他们成长的大致规律。

我发现,这些心理学家写的书、真实养育实操的反思,以及来自男性朋友对小男孩成长的观点,常常能帮助我换一个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带给我很多启发。

这本书击中我的点很多,我可能没有办法在一篇文章里写出所有的感想,所以选最有感触的一个章节的一个点,具体展开来写。

这个我来来回回反复读了好几遍的部分,是“养育男孩的10条指南”之一:不要轻易给男孩贴标签。我写一写读这部分内容的两个收获。

1

第一个收获,也是最重要的收获,是它让我意识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我们的用心培养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原本的自己。养育孩子,并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塑造,而应该帮助孩子去发现他原本的自己,认识自己,然后发展自己。

书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每个男孩从一生下来就拥有一件很有价值的东西——他们自己。当然,他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他能感受身边的事物,并把它添加到自己身上。但一直很重要的是他本来有什么、他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男性、什么样的男孩。诚然,还有一些东西也非常重要,比如他得到了什么,人们给他提供了什么,或者再具体一点儿:您为他提供了什么,他想从您身上得到什么——这一切都意义重大。只是在整个过程中,您的儿子一直需要您无条件地接纳他本身,这样他才能成为他本来的样子。

我在摘抄下这段内容的时候,想起了一部台湾科幻短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的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故事里的妈妈就是典型的、按照自己对完美孩子的想象,去塑造孩子。最后她看上去成功了,但实际上非常失败。

男主小伟是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有一天,小伟为了毕业旅行而伪造成绩单,被妈妈发现了。妈妈非常生气,用无意间获得的神奇遥控器把时间倒回。之后,小伟惊恐地发现自己似乎每天都在重复过着同一天,就忍不住询问妈妈,妈妈说:“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从此之后小伟的生活便完全被妈妈掌握。从饮食起居到思想行为,妈妈都要小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被妈妈控制到无法喘息的小伟,偶然在图书馆遇到了小岚,不同的是,小岚生活在艺术世家,她的生活也比她轻松得多。两人感情迅速升温。然而好景不长,小伟的恋情被妈妈发现,妈妈坚决反对,再次拿出了遥控器逼小伟跟她分开:“你现在恨我没关系,将来,你一定会感谢我的。”小伟崩溃了,无数次自杀也被妈妈用遥控器救回,他哭着问妈妈:“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后来小伟妥协了,变成了听话的孩子。镜头一转,小伟长大了,事业有成,终于活成了妈妈想要的样子。故事到这里,这位拥有神奇遥控器的妈妈似乎很成功。

但这些并不是小伟想要的。

小伟想要的是自己的人生。他偷偷拿回遥控器时,正好被妈妈撞见,小伟终于大喊:“这不是你的遥控器,它是我的!”愤怒而绝望的小伟,穿过马路,丝毫没留意飞驰而来的卡车。这一回,妈妈永远地失去了儿子和她的遥控器……

这部短剧带给我的思考很多,但在想起它的同时,我又回忆起另一部看过的短片。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看,启示就更加清晰。

第二部短片的名字记不太清,我花了一些时间,试了各种关键词搜索,但还是没有找到片源。所以我尽量凭着印象,用文字叙述这个故事。大家看过后如果知道它的名字,欢迎留言。

这个故事的开头和《妈妈的遥控器》非常类似。

故事的小主人公是个刚上学的小男孩,学习上也遇到很多问题,妈妈想尽办法辅导,小男孩还是学不会。他也很苦恼。

故事里的妈妈也有超能力,她可以设计和修改孩子人生的程序。小男孩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开始妈妈就去那个写程序的房间,去看孩子的程序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她坚信只要把这些bug修复,孩子的学习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但不知道妈妈是不是没有把bug修复,还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小男孩学起数学来依然很费劲。这一次,妈妈没有再去修改程序的房间,她拉起孩子的手,带他出去玩(我理解为妈妈接受了她的孩子在数学上天赋一般的现实)。小男孩在天文博物馆里,眼睛一下子亮了,他拉着妈妈兴奋地跑动跑西,这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然后镜头一转,小男孩长大了。他写了一本关于天文的小说,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在新书发布会上,这个已经长大的小男孩说:“我最要感谢的人是我的妈妈”。

而这时坐在台下的妈妈,已经幸福得泪流满面。

两个故事,相似的开头、妈妈有相似的能力,但她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结果完全不一样。

第二个故事里的妈妈,虽然一开始也和拥有遥控器的妈妈一样,想用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去培养孩子,但不一样的是,她发现自己的方法并不成功的时候,没有再重新调试指令,而是选择放弃执念,去陪孩子发现自己。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数学方面的学霸,但是在他热爱的天文学领域,却有自己的想象,最后小男孩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也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两个故事,还有书里的这段话,带我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养育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太过刻意的培养和塑造,孩子累,我们也累,或许不对就不对在本末倒置了。我们不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塑造孩子,而应该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发现他本来的样子,接纳他、认可他,并且在孩子本来样子的基础上,再去发展他。

养育,应该是基于孩子本来的样子去发展。

2

这部分内容带给我的第二个启发,是我们要经常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更新对他的认识。

书里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

最后,建议所有人经常向自己提这个问题:“他是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对那些每天与您生活在一起并且您自认为非常了解的人。请不要认为自己永远知道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总是在变化,您自己、您的知识、您的态度和您的感受也同样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您对儿子的每个新感知都可能带来新认识或新答案:“啊,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对男孩的感知会不断带给您对男孩的新发现。

这段话也击中了我。

因为我突然发现,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真的不代表就及时了解孩子,尤其现在每天一起交流的内容大多关于学习。

我仔细地回忆了自己认认真真去认识豆豆本身的经历,发现8年里好像只有3次。最近的一次还是一年多前,豆豆刚上小学那会儿,因为从幼儿园到小学,豆豆适应得并不顺利,我停下来重新好好地了解了他,结果很意外,我有很多新发现,而这些发现在平时的生活中浑然不觉。

是的,孩子在长大,他总是在变化,如果不经常更新对他的认识,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两年前。

了解自己的孩子,更新对他的认识,是一件一直要做的事。

而如何了解,书里也提到了一个我没有想到,但是回味了很久的方法:通过单纯地感知他的各种感官,可以学会更好地理解男孩。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在看书,我们可以这样去感受:我看见马克思坐在自己的床上,他正在看漫画书。空气中弥漫着烤蛋糕的气味,我看见地上放着他的体操鞋。马克思微微一笑,我听见他说“砰”,现在他轻轻地笑着,翻开下一页,书滑下去了,他把书捡起来。

而不能这样说:马克思在看书。记住绝对不能这样说:马克思又在偷懒,他什么也没干。

(摘自《男孩为何难养》)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以为这位心理学家在教我们“用五感写作”。可不是吗,一句平平无奇的“马克思在看书”,通过加入五官感受,写成了一段细节丰富、读过后画面感强烈又难忘的描写。

不过很快,我就从心底发出赞叹。“用五官去感受”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用来写作,也完全可以用在了解孩子上呀。

或许现在我们觉得这个方法必要性不大,毕竟我们的孩子还小,还在很愿意和我们交流的年纪。可是孩子大了,如果不太愿意和我们交流自己的想法或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记得还能用上面这个方法,去保持和孩子的联结。通过单纯地感知他的各种感官,来帮助评估孩子的处境、他的情况和是否被“卡”在什么地方了。

最后,再分享一下莱因哈德·温特博士写的养育男孩的10条指南:

1. 不要轻易给男孩贴标签

2. 先弄清自己对男孩的认识

3. 给男孩足够的陪伴时间

4. 和男孩一起做事情

5. 对男孩和他的兴趣爱好保持兴趣

6. 为男孩提供竞争的擂台

7. 为男孩设立边界并保持联结

8. 充分发现男孩的能力

9. 给男孩布置任务

10. 觉察男孩的主题并支持他

作为一个男孩的妈妈,或许我们都有一个比日常伴读更大的课题:学习并且帮助孩子从一个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豆豆妈咪:毕业于复旦大学统计学系、财务金融系。
喜欢琢磨数学,琢磨怎么把数学讲明白、讲有趣,
也喜欢和娃一起看书、逛博物馆、到处走走看看。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