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没忍住喊了一句,怎么就成了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本文转载自 “大J小D (ID:jiayoubaobao2015)” 2021-3-4

才开学不久,我的团队小伙伴,从幼儿园的到小学生的都在工作群聊,老师反应孩子上课爱发呆走神,不知道怎么回事。

然后回家遇到孩子这个情况,也就火很大,只能对着孩子喊:

脑子去哪里了啊?
发什么愣啊?
呆在那里干嘛啊,认真听讲呀!

我看着她们聊得热火朝天,“不合时宜”地说了一句,千万别喊孩子啊,这么一喊,反而破坏了专注力。

结果,工作群就安静了,哈哈哈。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啦。

1

适当发呆有好处

我们总是认为“发呆”是有害不好的,其实“发呆”也是心理学家一直研究的课题,提出过一些颠覆我们认知的结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库斯·赖希勒提出的,当人们发呆时,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简称DMN)会启动。

而DMN也被称为“想象力网络”,适当的发呆其实会有很多好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

1、提升记忆力和专注力

没想到吧,发呆竟然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

脑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发现,人在发呆时,大脑负责注意力等作用的执行区域会“关掉”,而DMN区域就会“打开”,DMN区域涉及海马体、大脑额叶,都是和记忆有关。

因此高强度、高密度学习后,进行一定的发呆,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促进大脑“开关”,帮助大脑进行整理消化信息,让记忆力更强。

同时,也让大脑不同脑区进行休息,对后续的专注力反而有很大的好处。

所以看到孩子发呆,我们这一声喊,其实就是打扰了大脑进行这样的“开关”切换。

 

2、提高创造力

这个顾名思义了,DMN本身就叫“想象力网络”。

前面提到过,发呆时执行区域和DMN区域会出现“开关”,而这个过程中,两个系统会出现互相作用,会产生一些“无意识联想加工”,从而孵化出创意。
(Baird, B., Smallwood《Inspired by distraction: mind wandering facilitates creative incubation》)

以前经常有个段子说,写作灵感都是在厕所发生的,如今看来其实是找到理论依据了。

而从小就被允许一定发呆空间的孩子,就有了更多机会天马行空,让大脑自己给自己找乐子,自然就更有创意。

3、看得更远

这个发现很有意思,马库斯·赖希勒说,DMN区域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具有视角转化的作用。

心理学家发现,发呆时人们反而可以放开对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关注,会调用自己过往经验整合信息,可以更好地对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做出判断。

而也正因为这样的抽离,不少人能更好地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因此就能看得更远。
(Smallwood, J., Ruby《Letting go of the present: mind-wandering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delay discounting》)

而对于孩子来说,发呆时的换位思考能力,还能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2

但过犹不及

看到这里,是不是给自己,也给孩子的发呆,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一直发呆,那就对生活学习有影响了。

而这一点也恰恰提出了又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专注力不只是靠训练,让大脑真正在发呆的时候放松,得到休息,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换句话说,大脑在发呆时的“关”的状态下充完电,那么再次“开“的时候,效率就会更高。

但大家自己有没有切身体会,有时候会发现总是很累,提不起精神。哪怕周末大睡了两天,还是觉得很累,似乎睡再久也无法缓解疲劳。

这就是大脑没有彻底放松,于是就持续地把“好累”信号传递给了身体。

大人尚且如此,其实孩子也会有这样情况。

尤其是接近学龄的孩子,以目前大家各种“鸡娃”的幼小衔接、学业压力,就会出现,大脑过载,从而导致很多孩子会频繁出现发呆走神。

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大脑的自保,就像电脑CPU运行过快,就会出现发热,然后自动关机一样。

所以,说完了发呆的好处,我们更要说说,让大脑高效休息的方法。

3

大脑高效休息法

要想让大脑高效休息,其实还是回归到之前提到的“默认设置网络DMN”的管理。

之前提到的发呆好处,都是因为发呆时DMN启动了,但是如果DMN的关键部位–内侧前额叶皮质太过于兴奋,一直处于高速运转,那这就会使得大脑无法彻底放松。

这就相当于本来待机的电脑还一直在运转,长期以往就会超负荷运转了。

大家想想,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到了休息的时候,其实是无法放松的,哪怕发呆一段时间,即使在刷抖音,总是脑子里冒出各种念头。

杂念过多,就会大量消耗大脑的能量,从而就会出现休息了还是很累的情况。

而大脑又不像身体,躺下总能睡着,大脑经常是处于,即使我们不想思考,它仍然在高速运转的。这一点当我们有压力又焦虑时,表现更加严重了。

孩子更是如此,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帮助孩子休息大脑,掌握“一静一动”原则。

1、一静

日常学习时间按照大脑活动周期安排,40分钟左右后一定要安排一个休息时间。这时候如果还和孩子说,抓紧课间时间做作业等等,都是得不偿失的。

与此同时,可以教会孩子深呼吸的方法,这是成人正念冥想的方法之一,很适合孩子使用。

我和小D最早开始做的就是,我和她一起平躺在地上,每个人肚子上放一个毛绒玩具,我告诉她,我们的肚子现在变成了河流,小羊在水上飘。

然后我再引导她深吸一口气,深呼一口气,提醒她观察自己肚子上的小羊有没有上下浮动。

正念呼吸在纽约不少幼儿园都在使用,还会搭配使用下面这样的视觉引导图,带着孩子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手在图片上进行引导。

这是三角形呼吸法,“吸气三秒,1、2、3, 屏住三秒,1、2、3,吐气三秒,1、2、3”


这是八字型呼吸法,原理都是差不多的,都是让孩子跟着我们手势进行呼吸。

我自己还很喜欢这样的图形引导,跟着动图节奏进行呼吸。大家可以自己尝试,找到自己喜欢的呼吸引导图。

 

这个方法粗看挺“傻”的,似乎没啥技术含量,但却是被证实,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只是专注“当下”,让大脑的“发呆”只是“发呆”,而不被杂念控制。

2、一动

这就很直观了,保持每天的运动量,也是很好地让大脑休息的方式。

运动的好处我是强调过无数次了,但从身边父母的观察我会发现,学龄前都会更有意识地重视运动,知道对运动发展和体格健康的好处。

可是一接近学龄,我看到的情况就是,学业高于运动。

就像我之前写的《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不是没有,只是大部分家长做不到》也提到过,大部分家长是无法保证孩子的运动量的。

而今天的发现,是从脑科学来再次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换句话说,我们想要一个专心一意的孩子,不是按着他的头多学、不是练坐,反而要允许他们适当的发呆并且搭配每天的运动。

今天这篇特地引用了一些脑科学研究,也许并不那么容易读,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没发呆走神,那么恭喜你,你的大脑还是很高效的。

我的每天分享都有理论支持,但基本上不抖书袋子。今天我是刻意为之,就是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专注力不是一味训练出来的,反而给孩子一定的发呆空间,给人生一定的弹性,才更有助于打造高效的学习者。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