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梅拾樱(ID:
)爱与自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2021-3-31作者:
如果不是急着把手头那本书看完,我前两天就会跟你们讲讲这个小孩了。
那天早晨很意外,我打开手机,发现屏幕上一连蹦出好几条长信息,一看来自公号的,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您好阿姨,我打扰您一下。我妈妈是您的粉丝,好像还加了您微信,我姨妈、舅妈、姑妈都是您的粉丝。我妈先是读了您的书,她说后来照着您书后面的参考书,买了好多本,我家有《正面管教》《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我妈读了您的书和其它书后,她变得很快,不像原来那样动不动训我一顿,一生气了就揍我一顿。那天她读完您的书我快睡觉了,她还跑到我房间抱着我的脖子哭,说儿子,妈妈太坏了,妈妈对不起你,我以后会改的。
妈妈现在换了一个人,她以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在跟我说话很小心,都是想好了才跟我说,而且不再揍我了。
可是我总觉得妈妈这样不太好,虽然不揍我了,可我们全家人都看见她经常沉着脸不说话,很有心事,尤其是我爸爸和姥姥受不了。她总在晚上吃饭的时候说我爸爸不懂教育,不看书,不学习,可我爸一直不管我啊!挺好的,都是我妈管,她天天逼着我爸看那本《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我爸平常不看书,就看手机,昨晚上他俩大吵一通,我姥姥说不在我家住了。
对啦,我妈现在也动不动冲我姥姥发脾气,说我姥姥跟我说话的方式不对,我姥姥说不过她,就很生气。反正,我很不喜欢我妈妈现在的情况,跟我说话那么谨慎,心事重重的,虽然不再揍我了,可我很有压力。阿姨,我妈妈的微信名叫赵某某,您告诉她,有话就说,生气了干脆还像以前那样揍我一顿算了,揍多恨我也愿意。不要生闷气了。
我看到这里心猛的一热,多好的小孩啊!可琢磨一会儿又嘿嘿一笑,马上回复三个字:“嗯,行啊!你等着吧!”
大家看到这里也一定会心一笑,可能多少看见一点自己的影子。
记得钱小能小学的时候,我总在儿童节那天的早晨提醒他:
“嘿!儿子,今天是你的节日,我可不想揍你哈!”可他的屁股总熬不到睡觉。
唉!我以前也是个暴脾气啊!喜怒哀乐必形于色,有话不说出来一晚上都过不去,有时候忽然想到钱小能哪里不好了,恨不得立马跑到学校里把他揪回家揍一顿。
想当初,我抱着一本育儿书拼命学习的时候,很多书有相见恨晚之感,无比悔恨自己以前的种种放纵暴躁懒惰,恨不得立马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觉醒的开始,既是兴奋的,又是是难熬的
公号里很多读者都看过像《正面管教》这样的经典家教书,首先学到的一个跟孩子的沟通态度是:和善而坚定。
当我们开始跃跃欲试地实践时,问题来了,熊孩子总是让人冒火,于是我们咽口唾沫,把愤怒和血吞下去。
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怕说错一句话,就耽误孩子一生。
觉醒的开始总是这样的,兴奋,盲目,企图一步到位,急于求成。
这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学习——实践——反思——磨合——再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往复,把好的理念内化了,才会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不要企图改变一个成年人,尤其是老人
跟大家说,我早就体会到改变一个成年人是天底下最困难的事之一了,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
你譬如我家钱爸爸,早几年,我打心眼里鄙视他,家里那么多家教书,他不阅读,不学习,也不认可我的教育理念,跟钱小能关系死僵死硬。晚上临睡前,我把适合他的书塞在他手里,帮他翻到某章某节,逼着他看,可他看几页就放下了,说他根本不需要看这些。
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的剧情,我说的他不听,别人说的他才觉得对。我发给他文章他不看,我发到朋友圈的他可能看。
他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当钱小能越来越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跟他鼎力对抗、针锋相对时,他才不得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很彻底。
压抑自己是有毒的
很多初学教育的妈妈,把痛苦和焦虑埋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和善而坚定。
别忘了,被压抑的情绪是捂不住的,如果不能化解或者不能以合适的方式发散出来,它们必然向内,毒害身心。而且,那种压抑和焦虑尽管不发泄出来,孩子和家人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也会压抑。
更不要忘记,所有家教书给到的方法都是用来参考和借鉴的,如果一招“和善而坚定”便能治愈所有的大人和小孩,那天下岂不是太平了。有的熊孩子,和善而坚定根本不管用,需要妈妈慷慨激昂地咆哮一顿他才会记住,那就理直气壮地表达我们的愤怒,只要不是经常性爆发就好。
别害怕猪队友不给力,一个人的改变也能影响孩子
虽然时时看见读者跟我抱怨猪队友在家庭教育上不作为,不过没事的,一些人欣喜地告诉我:“梅姐姐,我家猪队友总是跟我意见不合,还拉倒车,可是我坚信自己做得对,化解矛盾,不断周旋,三十六计,虽然累了点,还是有效果的,孩子比以前强太多了。”
我看到这样的消息都非常欣喜,顽石和榆木疙瘩是少数,和风细雨,没有人可以拒绝的,而孩子就是在我们潜移默化的努力中向好的!
万物皆有裂痕,学着与不完美共存
家庭教育上我操练那么多年,发现自己依然是很不完美的,总有搞不定的东西。
实践证明,不管一个妈妈是好脾气还是坏脾气,只要我们打心眼里爱孩子,孩子是希望妈妈快乐的,无论何时,他们都喜欢一个真实的不拧巴的妈妈,就像给我写信的这个孩子,希望妈妈真实、舒展、快乐,不压抑,就算自己挨一顿揍也可以。
一边努力,一边学着与不完美共存。
在为了孩子忘我付出之外,我们还有自我真实的生命价值,不附着在孩子身上,也不附着在他人身上,清醒而智慧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孩子,你是个什么人,将来必然成为什么人,不必苛责父母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明星马思纯公开承认自己患了抑郁症,自曝:患病的根源跟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关,她自幼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要懂得为别人着想”,据说,简单的几个字却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
说实话,看见这样的结论我十分震惊。一个成长比较顺遂的孩子,一旦有点毛病,就跟原生家庭扯起来,难道父母教你“要懂得为别人着想”也错了,难道一个人发展自我的同时就不能为别人着想了。
我认为荒唐!
我近年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必然受到多方面影响,而归根结底是看自己究竟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个性特质最为重要。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必为了孩子过于牺牲,过于付出,自我实现更加重要!我们首先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能对别人负责。自己活成一束光,才能把明亮投射给身边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梅拾樱(ID:Meishiying666)。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