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又双叒被骂?世间男女为何总是相爱相杀?

本文来转载自 “女子无才便留德(ID:wucai6de)” 2021-3-26

作者 | 无才姐

继“男人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掀起轩然大波、“男人还有底线啊”遭到举报之后,杨笠又双叒被骂了

刚听到消息时我以为她又瞎说了什么大实话,却万万没想到,这次是因为代言了一款产品

来源:微博@英特尔芯品汇

这广告讲真我没怎么看懂,电脑还没买,人脑感觉要被搞坏。

但是看到杨笠说起挑对象我还是蛮激动的,这姑娘果然是喜欢男人的啊!

只是可惜了,男人不解风情。

他们表示气了个愤的,电脑这种“男性产品”,怎么能让一个女的来代言?

而且这个女的还曾经伤害过他们并不幼小的心灵。

男网友一阵暴动之后,等蹬等蹬的英特尔怕自己真被金主爸爸给蹬了,吓得赶紧撤了广告

这下女网友又不干了,什么意思啊你们?

男人一闹脾气你们就下架,敢情女人就不买电脑不是你们的金主妈妈了?

一场骂战就这样开始了,男人骂杨笠,女人骂英特尔,中场休息的时候双方选手互骂。

我以为这事已经够神奇的,没想到还有更神奇的。

电脑是不是“男性产品”我不知道,卫生巾总是女性产品吧?

杨笠随后为宝洁公司代言产品,结果直播间冲进一大波男人,骂到卫生巾也一脸懵地下了架

图片
众多男网友进宝洁直播间辱骂

也不知道说点什么好,只能感叹一下不用带孩子的人果然很闲

但凡拿出点这劲头去做正经事,早就可以把“普通自信”的“普通”去掉了吧?

而且怎么说呢,把枪口对准一个脱口秀演员怎么看都有点迷,比这更迷的是说她是女权斗士

能够同时做到既不懂脱口秀又不懂女权,还真不容易呢!

1

权利之争VS口舌之争

杨笠是个脱口秀演员。

脱口秀作为一种近几年才在中国流行起来的语言类节目,松散性和幽默性是其最大特色。

松散意味着自由,而幽默意味着冒犯

脱口秀对观众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对幽默敏感,对冒犯钝感,保持旁观立场,不产生强烈代入感,不主动对号入座

图片
来源:《脱口秀反跨年》

我刚来德国的时候,曾经在线下看过一场十分经典的脱口秀《穴居人》,接受过一番暴风骤雨的洗礼。

这场秀的主题是从穴居人的生活习惯说起,吐槽以狩猎起家的男人有多么一根筋欠抽,而以采集起家的女人有多么鸡婆不可理喻

全场男男女女一边心被扎成蜂窝煤,一边笑到快从座位上滚下来。

被损还要付钱,这就是脱口秀观众的基本素养

老实说和国外脱口秀比起来,杨笠真的算是很温柔了

当然,如果有些观众还不能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内心实在抑制不住对号入座的冲动,也可以理解吧。

但要说杨笠是女权斗士,这就太扯了。

首先,她不仅拿男人开过玩笑,也拿女人开过玩笑,开玩笑才是她的职业,斗争从来就不是她关心的事。

其次,把骂男人等同于女权,这种理解实在太low了

真正的女权,争的从来就不是口舌,而是平等的权利。

一部女权斗争史,沾满的不是口水,而是真真切切的血泪。

图片

《女权宣言》(1791)

图片
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

《女权辩护》(1792)

作为两个女孩的母亲,在和孩子谈论历史时,总是需要面对一些沉重的、绕不开的话题

比如,孔子为什么没有女学生?雅典学院为什么没有女哲学家?察举制科举制这些人才选拔制度为什么只选拔男性?

为什么古代女人不能上学不能考试不能当官

为什么古代女诗人女画家女政治家屈指可数?

为什么一部几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男人的历史?

为什么那些能够留下姓名的女人,往往和美色联系在一起,而且大多是政治的牺牲品

如果穿越回去,男人大可以花式建功立业,而女人只能仰仗编剧的金手指花式谈恋爱。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有婚无恋才是女人的常态,命运只见一片荒凉。

对于男人而言,每个朝代有好有坏,而对于女人来说,只有今天才是最好的时代

图片
著名“女子铆钉工”形象

代表二次大战期间进入制造业工厂工作的女性

今天的女人之所以可以接受教育,经济独立,参政议政,靠的是一百多年来艰苦卓绝的女权运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女权运动出现第一次浪潮,旨在为女性争取选举权、受教育权和就业权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第二次浪潮出现,旨在为女性争取法律和社会上的平等

第三次女权运动浪潮由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旨在彻底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剥削压迫,实现彻底的男女平等。

而在我国,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开始,就有无数女性先驱在革命救国的同时开办女学、创办女报、组织女性团体,为争取女性权利发出呐喊,抛洒热血,甚至献出生命。

图片
民国女子在女校中学习

今天女性的每一分自由,每一分权利,都是女权斗士们一点一点徒手从男权世界的铜墙铁壁中刨出来的,可歌可泣。

所以斗士这两个字,怎是一般人能够担当得起的

每年的国际三八妇女节从来就不是什么少女节、女神节、促销节、狗粮节,而是对女权运动深沉的纪念

这又岂是如今的键盘侠们可以理解的事?

男人只不过被说调侃了一句“普而信”就觉得受到了天大的委屈,哪怕这样的调侃根本就不会对他们的生活和职业造成任何影响。

而女人,是被血淋淋的现实压迫了整整几千年

哪怕到了今天,同工同酬也没有完全实现,性别歧视依然没有消除,男女平权之路还一眼望不到头。

图片
女权运动

在近年举行的两会中,代表们仍在为争取女性权益不懈努力着。

全国人大代表蔡学恩提出建议:

将就业歧视纳入检查公益诉讼案件的范畴;

全国政协委员谢文敏提出建议:

将生育成本全面纳入社保,由社会专项基金补偿女性的生育价值,减轻用人单位对女职工生育成本的负担;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田北辰提出建议:

取消女性卫生用品这一必需品征收13%增值税的规定,减轻月经贫困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崔郁、谭琳提出建议:

在110报警系统中,将家暴单独列项,作为专项统计指标,做好涉家暴案件的信息登记,督促基层执法人员规范执法;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两会上关于女性的热点提案

比起网络上的口舌之争,把目标指向现实世界中的女性权利无疑要高级得多。

2

图片

 女权VS女拳

如今“女权”这两个字在我们国家有污名化趋势,主要是因为某些网民的过激言论

事实上在女权主义思潮中,就有一个流派叫“激进女性主义”,经典语录长这样:

“有人说,女性运动是有史以来第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而我们认为敌人就是社会和男人。”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正常的女权主义是没有敌人的,而激进女性主义就厉害了,她们誓与男人为敌,坚持男女对立。

而激进女性主义中最最厉害的一拨,是提倡“分离主义”

主张在社会文化中把男人和女人完全分离开来!

听起来很诡异对不对?种族隔离勉强还有可操作性,这个性别隔离到底是要闹哪样?

图片
可当你知道了“分离主义”的提出者是哪些人就会恍然大悟。

她们是女同性恋者。

我对同性恋没有任何意见,可是她们毕竟是少数人群,想为全体女性做主显然不怎么靠谱。

同样,那些仇视男人、煽动男女对立的网民也是少数人群,注定不成气候

她们不是女权,而是女拳,甚至是女神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头脑正常的女拳是把男性当出气筒,朝男性出拳,而女神经就厉害了,她们群魔乱舞,连女性一起攻击

比如上回papi酱生了个孩子,就被一群女神经围殴辱骂,斥责她不该跟男人结婚,不该给男人生孩子,更不该还让孩子跟爸爸姓,言辞之激烈,令人目瞪狗呆。

图片
papi酱生子被骂“婚驴”

这是在为女性争取权利吗?这是对女性的另一种骚扰和压迫好吗!

女权运动在我们国家有个更亲切也更贴切的名称叫做“妇女解放运动”,目的是为妇女争取更大的自由和权利。

对此理解最深刻的,我觉得是奇葩说的嘉宾蔡康永

在第七季奇葩说中出现了两个女性辩题,一个是“妈妈疯狂追星完全不着家,要不要管”,另一个是“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

对此康永的观点一以贯之:

妈妈这个身份已经是一个沉重的枷锁,不应该再给她们更多的束缚;

女性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了经济独立,不应该再把独立女性作为一种标签强加给她们,为她们作出别的限制和规定。

这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大师,对女性充满了无限同情与温柔

图片
截图来源:《奇葩说第7季》

而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压迫感不仅来自于男权社会,还来自于女性群体本身

对女人催婚催生的,容貌年龄歧视的,纠察风纪的,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要教女人做人的,很多都不是异性而是同性,这和男人出轨先打小三一样荒谬和悲哀。

这些人根本就配不上女权这两个字。

3

群体VS个体

从个体来说,每个女人对女权的敏感程度往往和自身经历有关

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学业和事业上受到过歧视、婚恋经历很不愉快的女性,通常会有较为激烈的维权意识。

而从小受到男性的关怀和呵护,工作生活较为顺遂的女性,则会对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相对钝感。

人类的悲欢不能相通,是思想无法统一的根本原因。

拿我自己来说,出生在经济发达地区,身为独女深受父母疼爱,从小不仅成绩优异还当了十二年班长,后来生活在一个女人当总理的国家,对性别歧视的感知几乎为零

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我很难理解女权主义者们在呐喊什么。

我一度觉得她们偏激,狭隘,玻璃心,缺乏理性,哗众取宠。

直到我看到身边真的有扶弟魔,有家暴,有性骚扰,有着各种各样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才明白女性这个群体的现实困境是怎样的。

就连德国这样一个妇女已经能够登上权力顶峰的国家,男女平权仍然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每一年都在艰难地推进。

个人的幸运,远远不能掩盖群体的不幸。

群体的利益,是需要千千万万个个体共同争取的。

图片
所以,虽然在私下里我对女权这个话题依然保持钝感,并不会为男性朋友的一两句玩笑反应激烈,对“女司机”这类偏见常常一笑了之,因为知道他们没有坏心,但在媒体上,我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女性发声,声援那些在两性关系中处于弱势的同胞。

道理等同于海外华人如何面对种族歧视。

个人冲突可以大度化解,而一旦上升到媒体层面则必须寸步不让,据理力争

因为舆论的背后总是自带政治风向,大度等同于隐忍,而群体的隐忍只会将自己一步步逼入绝境,现实可参见最近北美针对华人的屠杀事件。

当群体利益受到损害时,个体的优雅又有何用?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支持某些偏于激烈的反抗

温和的反抗常常等于没有反抗。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女权运动之所以能在不到两百年时间里取得如此成果,正是因为反抗者一腔热血而不是温温吞吞。

被称为中国女权运动之先驱、为推动妇女解放奉献终身、墓碑上被康克清题词“一代女魂”的唐群英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她曾经三闹参议院、掌掴宋教仁、怒斥袁世凯,要是搁今天何止是女拳,简直就是女杀手

不过要注意的是,唐群英的刚勇既不是为了私欲,也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中国女性这个承受了千年苦难的群体,完全得起“巾帼英雄”这四个字

图片
左:唐群英设计的女子参政同盟会会员徽章
右:1906年唐群英在日本东京的留影

温文尔雅?不存在的!

矫枉必须过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块钢板如果弯曲了,如果只是把它扳到标准位置是永远不能纠正过来的,只有扳过了标准位置才有可能复原。

所以对于如今盛行的女权也好,女拳也罢,只要不是女神经,我认为都应该给予一定的空间

激烈的声音或许缺乏理性,但更容易被听到,促进我们的社会迈出艰难的一小步。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无声的中国》

4

相爱VS相杀

如前所述,正常的女权主义没有敌人,男女对立既非女权运动的目的,也非女权运动的手段。

因为生物基础决定了男女不仅会相爱,还会一起繁衍后代。

爱情就像块神奇的橡皮擦,不仅能够消除男女对立,还能在私人领域消除男女不平等

即便是在三妻四妾男尊女辈的封建社会,也有许许多多千古流传的爱情绝唱

图片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世家子弟焦仲卿与乡间女子刘兰芝举案齐眉,感情甚笃。

焦母却对儿媳心怀不满,要求儿子休妻再娶,直言“你和她贵贱不同,休了她哪里算是薄情呢(贵贱情何薄)?”。

刘兰芝的兄母也有意将她许给他人,另攀高枝。

刘不愿辜负丈夫,毅然选择以死明志,而焦得知妻子的死讯后随即自缢殉情。

最终焦刘两家被二人打动,将其合葬在于华山旁。

爱情中的男女,生命得到了最终的平等

不止民间,即使在三宫六院脂粉成堆的皇家,也有元钦、朱佑樘这样一生一世爱一人,与皇后厮守终生不立妃嫔的皇帝。

爱情中的男女,对陈规陋习选择了无视

在古代文艺界,还有赵明诚这样甘做妻子迷弟的男人。

赵的一大爱好就是把两人的诗词混在一起让人评判,每每李清照的作品胜出,他都会洋洋得意,乐此不疲。

同款夫妻还有书画界大牛赵孟頫和管道升。

爱情中的男女,看得见彼此的才华和价值

图片
李清照与赵明诚

图片
赵孟頫和管道升

这些至情至性又率真可爱的男人,为什么要视作女性的敌人,代表月亮消灭他们呢?

撇开爱情,男人还可以是慈父,也可以是女人的良师益友,甚至可以成为与女人并肩作战的战友

在百余年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女性从来就不是孤军奋战,许多女权主义发起者和支持者都是男性

在我国,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到陈独秀、胡适、鲁迅、吴虞、李大钊、蔡元培,再到后来的沈泽民、周恩来、毛泽东,都对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在近年两会中为女性发声的代表们中,蔡学恩、田北辰也都是男性。

男人为什么要支持男女平权?

因为解放女性的同时也在解放男性

权利和义务,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千百年来,男性虽然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的权利,但也深受“男性气概”和“性别分工”所累,只有女性独立了,和他们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他们才能摆脱性别的窠臼,获得更多的自由

图片
所以男人和女人无论谁压过谁,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平等而友好的相处,才是最终那个唯一的解。

图片
在德国,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虽然从幼儿园开始,教育者就采取很多模糊性别概念的措施,比如鼓励女孩踢足球,鼓励男孩做手工,然而男孩女孩与生俱来就清楚性别的差异性和相对性

有一首德语歌名叫《男孩怼女孩,女孩怼男孩》,是我的两个女儿最喜欢的少儿歌曲之一,一唱起来就精神抖擞,战斗力爆棚。

我常常听到她们回来吐槽男生如何调皮捣蛋,如何自以为是,如何傻里傻气。

甚至在完全不认识杨笠的情况下,她们说过“男生就是垃圾”这样让我惊掉下巴的话。

可以想象,男孩们对女孩的评价也好不到哪里去,觉得她们小心眼,爱告状,叽叽喳喳。

可是,他们又那么喜欢谈论对方,潜意识里喜欢和对方在一起,对将来谈恋爱充满期待。

所以想要无视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平等”是绝无可能的。

女权主义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追寻符合男女共同利益的相对平等

在对立中和谐共处,在相爱中相互吐槽,大概才是这个世界男女之间相处最好的状态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