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大家谈 | 张洪春:打好“双减”落地组合拳 续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来源:临沂教育发布(ID:lysjyjfb) 2022-1-6

打好“双减”落地组合拳 续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沂水县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县教体局

党组书记、局长 张洪春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沂水县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工作思路,将“双减”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先手棋,坚持疏堵结合,精准发力,打出“双减”系列“组合拳”,努力营造教育良好生态,让“双减”政策在沂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

强化组织领导,

打响改革“开局战”

沂水县专门成立了“五项管理”“双减”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双减”工作“总司令部”。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县域实际,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下发了《落实“双减”政策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同时密集制定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作业管理的配套政策,针对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分别出台具体指导性文件,从政策层面和业务方面上实现“双减”靶向精准定位。同时,把落实“双减”的具体任务纳入学校量化管理,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价考核,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02

整合教育资源,

释放办学“新活力”

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将城区二环以内乡镇(街道)的6处学校纳入县直管理,组建3个教育集团,实行人事、经费、管理、业务、考核“五统一”管理模式,有60余名教师参与了集团内部校区之间的交流轮岗,师资结构大大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充分盘活,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教学管理质量实现了质的提升。


03

强健学生体质,

激活教育“源动力”

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是检验“双减”成效的试金石。以师资培训、体质检测、竞赛活动、体育中考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在高规格召开全县春季中小学运动会基础上,于10月份,组织了沂水县中小学“县长杯”足球比赛暨篮球比赛、排球比赛,开展了2021年全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11月底,我县又组织了全县中小学体育大课间展评活动。学生体质优良率和合格率大幅度提升,全面激发了沂水教育发展源动力。


04

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办好群众“暖心事”

为切实把校内的事情办好,坚持服务群众需求,深入探索完善“双减”新形势下课后服务推进机制,抓好课后服务与学生个性化发展、延时托管、弹性上下学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学校课后服务提质升级,真正把老百姓的“烦心事”办成“暖心事”。各学校根据“一校一案”原则,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如实验小学开展的“两段式”(精品作业和特色社团活动)校内课后服务;实验中学拒绝“独角戏”,奏响“协奏曲”,社会热心人士提供形式多样的公益性课后服务;高桥镇初级中学以“手绣”为载体成立特色社团,将“手绣”特色文化校本课程体系融入课后服务等,均已成为课后服务的“金字招牌”和“靓丽名片”。在学生和家长对校内减负提质满意度调查中,学生满意度占比99.29%,家长满意度占比99.35%。


05

严管校外培训机构,

打赢治理“攻坚战”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建立“双减”工作协调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压实部门责任,实现上下同频,为切实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制度保障到位。制定“双减”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具体措施,为“双减”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宣传引导到位。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双减”政策,深入解读文件,加强针对性指导。四是专项治理到位。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大引导、大摸底、大排查、大整治”四大行动,自7月份以来,结合“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关停“无证无照”培训机构108家。五是压减转型到位。严格按照前期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导倒逼落实,截至目前,全县64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完成注销或压减转型。其中,注销56家,剥离学科后转非学科类8家,压减率100%,全面完成上级要求的压减目标。


下一步,沂水将持续巩固深化“双减”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生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

发展优质均衡教育

维护教育公平是落实“双减”的根本之策。结合全县人口发展形势,研究制定全县中小学校布局2021—2023年短期规划和2024—2030年长期规划,不断优化学校布局,持续增加城区学校学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量。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学校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水平,引导优质年轻师资力量向基层倾斜,补足补齐农村学校发展短板,提升基层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满足社会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力的期待。减轻学生额外负担和家长教育焦虑的同时,全面为沂水教育“强筋壮骨”。


2

凝聚家校育人合力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主动搭建起“家”“校”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通过及时有效地沟通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单方面的不足,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按照“家长主体、统筹规划、创新引领、形成特色”的工作思路,点面结合,整体推进,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会及家庭教育服务等工作,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家校共育的“双赢”目标。


3

促进教育获得感提升

当前“双减”背景下,学校“温度”的内核就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和办学理念。各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狠抓学校管理,不断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依法治校,锐意改革,做到精致管理,减负增效,规范办学,着力提升育人质量。结合学校实际,融合文化,拓展多彩课堂,既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让学生张扬个性,让孩子们自信的笑容,成为校园里动人的风景,在多彩课程架起的桥梁上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快乐,办有温度、有幸福获得感的教育。


供稿 | 基教科、职成教科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