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由 “
(ID: )整理发布” 2020-4-28文丨 亚星
受欧洲疫情影响,4月初,法国教育部长宣布取消今年高中会考的笔试(BAC,相当于中国高考),考试成绩将依据平时成绩和学习态度而定。
这是法国教育体系,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平时成绩作为依据。
和中国的全国统一高考不同,法国的高中会考分类很多,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普通类会考,少数学生会参加技术类、应用艺术类和职业类会考。
尽管受疫情所迫,但考试修改方案让法国各界“炸了锅”。
有学者认为:学校水平的差异性可能会使高考不那么公平,因为好学校往往标准比较严格,学生竞争也更大。
也有不少人看好这样的改革。
他们对比1968年的考试改革,由于当年的大罢工,高考全部改为口语考试,导致那一年的高考通过率高达80%,比往年增加了近30%。
而后期的随访调查显示,由于这一年的考生升学更顺利,之后在职业生涯中的表现也更出色。
于是,学者们开始探讨,或许降低高考选拔难度,对社会能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其实不管政府怎样决定,法国人永远有争论不完的话题。类似的“全民辩论”,在我看来就是法国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爱罢工、爱游行,法国社会无处不在地体现着自由的思想和辩证的思维,也难怪法国能出那么多哲学家!
就连我的法国先生也经常自嘲说:“讨论任何话题,那个最先说‘不,我不同意!’的,一定是法国人。”
1
法国人的“哲学日常”
我在法国生活时间越久,对他们这种“哲学日常”就越有体会。法国人的聚会基本都是聊天为主,就像很多到过巴黎的人形容说:“法国人在路边咖啡馆儿点一杯expresso都能聊一下午”。
记得前一阵,我和几个法国朋友聚会,无意中聊起了经济话题。
其中一个朋友是做金融的,他认为财富的产生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而另一个朋友则认为,有人更富有是因为有人更贫穷了,富人“夺”走了更多的资源。
基于这两个立场,其他朋友也各抒己见,从“物质守恒”聊到石油大国的前途,再聊到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大家一度争论到面红耳赤,我当时心里就在发牢骚:”有必要浪费时间掰扯这个嘛,最后还不都是去上班赚钱?”
当然,这样的争论往往分不出对错,朋友之间也不会因此伤了和气。对于法国人来说,思想碰撞出火花的聚会才更有意思。
最近法国人也都禁足在家,政府宣布暂定从5月11日解除严格的禁足令,但70岁以上的老人仍要继续居家隔离。
一时间法国民众又争论起来:
有人觉得以年龄为界“一刀切”是一种歧视;
也有人认为对于习惯于社交活动、爱锻炼身体的老人,长时间的禁足反而会引起他们心理和身体的疾病。
但支持者认为,现在82%因新冠病亡的患者年龄都在70岁以上,应该重点保护老年人。
至今,政府也没确定最终的方案,民众的争论也还在继续。只能说,这种情况真的太法国了,没经过点儿哲学训练的人,真的很难理解法国人这种“争论无止境”的生活境界。
法国人如此喜欢“争论”,离不开哲学的“贡献”。许多人都知道,法国人很重视哲学教育。
除了各种哲学启蒙,法国高考的哲学考试也以其思辨性闻名于世。
据说现任总统马克龙在当年竞选的时候,他曾就读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系,并师从著名哲学家艾蒂安.巴里巴尔(Etienne Balibar)的教育背景,也为他赢得了很多选民的信任票。
除此以外,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法国企业会聘请哲学家作为”哲学顾问“。老板们认为,哲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员工寻找人生和工作的意义,还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价值观和发展方向,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比如法国机器人制造初创公司Spoon就聘请了一位哲学博士,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公司价值观、思考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问题,并组织员工的”哲学午休“活动等等。
关于“为什么法国如此重视哲学教育”,我也问了不止十个法国人,男女老少都有,而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先一脸迷惑地反问我:“我们很重视哲学教育吗?!”这让我有点哭笑不得。
我向他们解释说:”法国是唯一把哲学当作必修课,而且还要考试的国家,历史上又出过那么多大哲学家,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精神也是哲学的表现……这难道不是你们法国人对哲学教育的重视吗?“
听了我的解释,他们才反应过来说:“哦,原来不是所有国家的学生都有哲学课和哲学考试呀!”在我们看来很神秘的哲学,对于法国学生来说不过是一门“不太好懂”或是“有些枯燥”的必修学科。
尽管我总会听到一些法国学生吐槽哲学考试的“套路”太多,但其实从整个法国对于哲学的重视程度来看,学好哲学对每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人生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2
法国的哲学教育活动
法国哲学教育历史悠久,早在第一帝国时期,在拿破仑的领导下,哲学就作为当时“观念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成为 12 岁以上男生们的必修课。
从那时起,法国哲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思辨能力的共和国公民,避免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时停留在简单的喜恶直觉上, 而是能够思考政策的合理性、评估政策的得失。
而且,法国人认为哲学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人对自己生存状态乃至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思考。
法国人一直以来对哲学家也非常尊崇。历史上也出了很多大哲学家,比如笛卡尔、卢梭、伏尔泰等。法国高中的哲学必修课,也基本是学习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
2011 年开始, 法国政府允许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哲学课,比如:
与数学结合:“机会和运气如何体现数理中的统计和概率”;
与文学结合:“从 17 世纪到今天的代表性戏剧文本如何体现读者和观众的趣味变迁”;
与艺术结合:“如何理解艺术实践与美的关系”。
同时,很多小学也会开展针对 9-12 岁学生的哲学启蒙课,有的幼儿园也会开展“哲学工作坊”(Atelier Philo)。大部分的法国老师也会将哲学性的对话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曾看过一个实例,法国昂热一所小学中,四年级的老师与学生讨论“公平与不公平“。
首先,老师会引导学生一同思考“公平”的概念,有的学生说“给班里每个人提供一样的东西是公平”,也有人说“奖罚一致是公平”。
随后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思考“公平,意味着完全一样吗?” “如果一个国家中,法律要求所有人穿同样的衣服、住同样的房子、吃同样的食物和拥有同样多的假期和工作,就意味着完全的公平吗?”
之后,师生们会通过一些举例、故事,进一步思考“代表公平的法律应该由谁来制定?”等等具有公民教育性质的问题。
哲学教育并不只存在于法国的学校中,实际上,在课余活动中,孩子们也有多种多样的机会接触“哲学”。
法国一些公园和艺术展览场所,就经常举办儿童哲学启蒙活动。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巴黎东北边的卢梭公园。自从 2006 年它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单位后,每个学年结束的时候,园区里都会组织十多所学校参加“爱弥尔的下午茶”(Goûters d’Émile )儿童哲学教育活动。
届时,会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带领孩子们在公园进行哲学实践,观看哲学启蒙的电影,或者动手参与艺术主题的探索。
很多教育者们认为:哲学除了可以从理性层面去探索,还应当尊重儿童依赖各种感官认识世界的特性。成人应当进入儿童生活的世界,允许和鼓励儿童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哲学探索。
此外,法国国家图书馆、儿童图书出版社、剧院、基金会等机构也会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儿童哲学教育中,满足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各种兴趣和需求。
3
如何在家庭中开展哲学启蒙教育
1. 家长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耐心,愿意聆听孩子的思考
很多家长一说到“教育”就觉得是学校的事情,至少要有老师这样的专业人士引导才能开展。我们往往忽略了极其重要的“家庭因素”。
当我和法国中学生们谈论“哲学”的时候,我总会问”你们喜欢上哲学课吗?
40%的孩子会觉得哲学课很枯燥,只是为了考试。
另外40%的孩子觉得哲学有意思但考试太难。
而剩下20%的孩子会表示出对哲学的极度热爱和好奇,除了上课的知识以外,他们还会主动去找哲学的课外书和视频节目看,也会经常和朋友们讨论哲学性的话题。
而当我最后问道:“在家里,父母会和你们讨论哲学性的话题吗?“那些回答”会“的孩子,正好都是那些之前说很热爱哲学的孩子。由此可见,家庭环境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法国著名哲学家弗雷德里克·勒诺瓦(Frederic Lenoir)说过:“当我们愿意与孩子去讨论时,我们反而会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比如‘死亡’往往是大人们忌讳的话题,而孩子们却很爱谈论。“
勒诺瓦先生经常会问他的学生们:“可以死去和永远不会死,哪个更好?”几乎所有孩子都说“可以死去会更好”。
孩子们给出的理由也各不相同:
“如果我们不死,地球上的人就太多了!”
“如果总不会死,我会感到很无聊”,
“如果不死,拿破仑现在仍会在这里发动战争”。
勒诺瓦先生说:“孩子们的这些思考,正是他们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哲学直觉。我们引导孩子提出观点,这不仅能使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各种意见的不同方面。”
其实,哲学本身都是没有标准化答案的问题,家长们不用觉得自己没学过哲学就教不了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地聆听孩子们的思考,对他们的问题怀有更多的好奇,并愿意鼓励孩子去探索答案,这就已经是在进行儿童哲学的启蒙了。
2.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的“哲学式对话”
“哲学式对话”是儿童哲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它需要我们提出一个论点,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回答,逐渐引导他们更多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哲学式的对话”,不仅能开阔孩子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且能让孩子拥有更智慧的生活态度,还能缓解一些亲子关系中的矛盾。
比如孩子们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但为什么父母很多行为又让他伤心、气愤,甚至总是引起和父母的“战争”呢?孩子们很爱思考这类“情感”的话题,而且这些困扰也总是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如果尝试用“哲学式的对话”引导和启发孩子,我们就可以问一问:”有哪些行为和表现,会让你觉得爸爸妈妈是爱你的?“
孩子们也许会回答:“他们会抱我、亲我”、“我生病了,他们会赶紧带我去医院。”、 “我想要的东西,他们都会买给我。”
然后我们再引导孩子去思考:“父母无法和孩子住在一起,就不爱孩子吗?”“父母惩罚孩子是爱吗?” “爱一定是让你觉得愉快的吗?”
当家长根据自己更丰富的生活经历,从各种方面启发孩子,往往会激发他们更多的观点和思考。这样进行下去的对话就是简单的”哲学式对话“。
但有时孩子们会迷失在自己的辩论方向中,或是非要争出是非黑白,其实有时候家长也会这样。
所以,我们除了要掌控谈论的方向,还需要让孩子知道,很多人生中的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
我们越去探索一个话题,得到的观点就越多,也就越难得出唯一的结论。这也正是哲学的奥妙和生活的智慧。
关于上面的话题,法国哲学家奥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在他的《儿童哲学智慧书—情感是什么?》中,给孩子们的建议是:
“爱有千百种表达方式,有时这些方式可能会相互矛盾。有些爱,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比如温柔、处罚、担忧等。要懂得理解爸爸妈妈给你的爱,也要好好享受被爱的幸福。”
另外,家长们也可以鼓励孩子多与自己的朋友们讨论生活中的困惑,比如:
人为什么要长大?
为什么既要有自由,又要守规则?
……
孩子往往更容易被同龄人给出的理由所说服,而且尽管这种讨论可能会针锋相对,但受过哲学启蒙的孩子,大都更有包容的态度,也更容易接纳未来生活中的困难。
3. 和孩子一起阅读哲学启蒙类的书籍和绘本
尽管我女儿年龄还小,但我经常会选一些儿童哲学启蒙的绘本和她一起看。
如果家长们觉得自己引导孩子还是有一定困难,那么和孩子一起阅读相关的书籍会更有帮助。
比如我女儿最喜欢看的一本书叫《艺术和美是什么?》,它就是之前提到的奥斯卡.柏尼菲写的《儿童哲学智慧书》其中一本分册。
书中讨论的话题包括:
人什么是美?
我们对美的看法一样吗?
我们都是艺术家吗?
艺术有什么用?
然后书里会有非常诙谐又有创意的漫画,结合着很多小问题。
当我和女儿一起读这套书的时候,有些问题的视角甚至是我都从来没有思考过的。
虽然很多专业的名词,我女儿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她很快就能看懂这套书,总是会说“对,我同意,因为……”、“但是……”
所以,她也开始越来越会用辩证的方式和我讨论。这其实正是哲学启蒙的精髓。
现在书店里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儿童哲学启蒙书,家长们都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段和兴趣爱好做出选择。
引导孩子一同学习哲学,不仅可以扫除孩子成长中心里的疑虑,更重要的是在亲子交流中,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形成负有担当的人格。
而在这样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家长们也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4. 其他推荐阅读:
书名:《法国亲子哲学启蒙书》
作者:米歇尔.皮克马尔
适合:幼儿园、小学阶段
这套书每一本是一个短小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叫皮克鲁的小男孩,他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生活互动会提出各种哲学性的问题。
书名:《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作者:碧姬·拉贝
适合:小学、初中阶段
这套丛书中讨论的话题基本涵盖了法国学生学习的主题。它也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之一。
书名:《苏菲的哲学课》
作者:多米尼克.贾尼科
适合:中学阶段
作者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这本书是他专门为读高二的女儿苏菲写的一本哲学入门书。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