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梅拾樱(ID:Meishiying666)爱与自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2020-4-21
作者:梅拾璎
01
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好几年了。那天,家族群里一个视频,帮我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户。
亲戚家刚满四个月的胖墩墩的小婴孩,自由自在地躺在一张大床上,上边吃着手,下面蹬腿儿,好玩极了。过了一会儿,他像想起什么似的,开始翻身。往左翻,翻了好几次翻不过;再翻,还是翻不过。停了一会儿,又往右翻,翻了几次也翻不过来。他丝毫不着急,歇一歇,接着又往左翻,还是翻不动。又歇一会儿,攒足劲儿,接着翻,终于,他吭哧吭哧使出了吃奶的力气,360度,一下子翻过去了,还不忘把压在肚子底下的小胖手拉出来。
大约应该是10个月左右吧。我和钱爸爸晚上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可这个小人儿独自一个人精神亢奋。她干什么呢?她蹲在爸妈中间的位置,扶着床头,不屈不挠地练习站立:先是蹲着,然后扶着床,一点一点往起站。刚站起来,扑通倒下了,然后再扶着床头,再一点点往起站……循环往复,直到她自己眼睛也睁不开了,扑通一声,把爸爸砸醒了,她睡着了。
你看,这些孩子,大人又没什么奖励,也不表扬他们,一遍遍地毫不妥协地重复这些单调、无聊、累死人的动作,那毅力绝不亚于凌晨四点起来学习的人。
大约有一个多月了,钱小能每节网课完了,都在家蹦高,摸天花板,每次都能蹦二三十个。而且,每天早晨都不会忘记吃钙片,一点都不用我这个妈妈提醒。这些都比学习自觉,雷打不动,连蹦带跳,满腔热情。我问,“这天天咋那么自觉呢?儿子。”他说,我要长个啊!你难道不想让你儿子又帅又高?”
我见过好些像钱小雅一样的学霸小孩,为了取得优异成绩,他们好像对学习从不厌倦,千方百计地挖掘一切方法,书桌前几小时雷打不动,目光灼灼,像要把知识都吃进去似的,每天把时间规划得像钟表的滴答声那么清晰,可以忍耐一切艰辛困苦,可以完美排除一切困难。
中学时代的乔布斯,对继父从废旧汽车零件中拆卸下来的电子设备、各种仪器非常着迷,缠着父亲问这问那。从父亲和邻居那里都得不到满足时,他就自学高级电子学,然后再根据理论把搞到的废旧电子设备进行重新组装,转卖给别人,赚零花钱。但他从不满足于照搬照抄的复制,他还不时展现出推陈出新、化繁为简的天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新的创意。
记得那个同时被耶鲁哥大芝大录取、年仅31岁就被哈佛破例聘为物理教授的尹希吗?小学二年级,他妈安排他周日出去玩,接触大自然。可是,这小孩一到周日就赖在家,静静地靠在父母的书架边,手里捧着一本书,一看就是半天。妈妈觉得奇怪,偷瞄了下书名,才知道这个小屁孩儿看的居然是自己大学时学的微积分课本!
再想想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乔丹追求卓越的眼神,贝聿铭对建筑之美的不懈探究,太多了。
各种驱动力里面,凡是靠外在力量引起的动力,一般不会太持久,除非内化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比如,考个好大学是某些学霸的目标驱动力,等考上了,热情也终结了,开始混日子。也有被父母逼迫着好好学习的,表面看起来也是很自律,好像对学习有股子热情,但一失去父母的管控,热情也消失了。
只有那些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越烧越热,直到终身。
这种调动一个人所有力量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就是内驱力。
内驱力醒来并持续燃烧的时候,才是卓越人生的真正开始。
每个人内驱力醒来的时间都不同,有的幸运儿,父母在他几岁时就帮他找到了,那他这一生很可能有大成就。七八十岁开始画画的摩西奶奶,我认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内驱力,也是位值得祝福的人。我自己,过了四十岁才发现,写作是我生命的内驱力,我也从未觉得晚过。
无论各行各业,凡是那些能找到热爱的人,也都是内驱力十足的人,如果加上天赋,就会成为一个领域的翘楚,甚至成为伟大的人。那些灿若星辰的各领域大师,那些小说家、数学家、艺术家,一旦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就像找到一个生命归宿,又像一个狂热分子一样,为实现目标一往无前,无法阻挡。
因为大环境所致,许多人把内驱力单单指向一个人热爱学习的力量,在我看来,这太过于狭隘了。我认为,凡是发自内心狂热追求的力量都是内驱力,而不必问是对学习的热爱还是对园林的热爱,是对鸟类研究的热爱还是对厨艺的热爱,是对绘画的人爱还是对唱歌的热爱……对知识的热爱绝不高贵于对种树的热爱,对星空的兴趣也不高贵与对蚂蚁的兴趣。
身体成长的内驱力藏在身体内部,无需我们苦苦寻觅;精神的内驱力就不同了,需要成人的发现和唤醒,也需要一颗宽厚的耐心,等待、观察、影响。
热爱源于兴趣,那么,是不是孩子对某个东西有兴趣就算热爱?
钱小能的小学同学里,有两个孩子我记在心里。一个叫健健,男孩,长得个头高大,性情憨厚。一个叫盈盈,胖乎乎的,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这两个孩子都学习中等偏下。
我知道健健,是因为钱小能告诉我好几次,他特别喜欢跟健健玩,健健折的恐龙、母鸡、鸭子、小鸟都特别可爱。
有一次到教室开家长会,我看见讲台上摆着个活灵活现、憨态可亲的胖小鸭,就猜是健健的杰作。果然班主任吴老师骄傲地给我们介绍,这是健健送她的生日礼物,她特别珍爱,要收藏一辈子,天天看。听着的时候,我的眼里有了泪光,孩子的闪光点总会被一个优秀的老师看见并珍重,心里一定储蓄了信心和阳光。
课下跟老师聊天的时候,我特别谈及了健健对折纸的热爱和天赋,可老师叹口气,孩子妈妈一心只扑在健健的学习上,觉得折纸就是个不务正业的玩意儿,一有时间就鼓捣这个,把正事都耽误了。孩子跟他说几次了,让老师劝劝妈妈,别把纸和刀子都锁起来了,不让折纸,都不想上学了。
当时聊着,我就这么想的,要是钱小能这样热爱折纸,我不但不会干扰他,还会给他提供一切条件,还会把自己也投入进去,帮他把兴趣变成热爱。如果还值得栽培的话,就是踏破铁鞋,也要给他找到最好的折纸大师,哪怕花巨资,也要人家给儿子点拨点拨。
盈盈跟健健不同,她喜欢阅读,更喜欢写小说。一开始听钱小能说她会写小说,我还没当回事,一个三四年级的小孩子,能写成啥样呢。有一天,吴老师给我看盈盈的小说,让我帮她指导指导,我就认真看了。一看,真吓我一跳,简直就是个小说家的料子,除了个别地方略显青涩,语言成熟得像吃了几车经典小说一样。我一连给看了好几篇,给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和鼓励,也给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引导。
现在又过了几年,不知道当初那颗热爱写小说的种子,生长、开花、结果了没有,也不知道可爱的小健健折出了什么样的杰作。
兴趣是一枚星火,会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开始燃烧,也能在其他的领域呈燎原之势。
(明天发布,怎样的外驱力能更好地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梅拾璎:钱小雅和钱小能妈妈。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简书签约作者,纸媒专栏作者。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