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有养(ID:
)” 2020-5-12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心情复杂。
海岸边上,一位妈妈拉着女儿径直往海里走,女孩一直在挣扎,妈妈却一直拽着她。
周围人以为她们要轻生,赶紧报警。警察来了以后,她们还在往前走,僵持不下。
几个民警手拉手把母女俩拉回来,看到民警的时候,女孩像看到救命稻草一样向他们伸手想要求救。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妈妈用自己和女儿的生命做赌注?
后来才知道,原来仅仅是因为在家上网课时,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把妈妈给气着了,才想出这样的办法要吓吓孩子。
看完,一时不知道作何感想。
宽容点说,这位妈妈也是无计可施,不得已出下下策,毕竟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痛,每一个妈妈都曾体会过;
可严格来说,她的这种做法,不仅是把生命当儿戏,也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一层厚厚的雷。
想到一句话:世上最难处理的关系,一是亲密关系,二是亲子关系。
我理解有的父母,情绪失控时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可我们更该思考:这样的“吓唬式”教育,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这样的事情不是个例了。
这次假期,太多父母因为孩子的学习而崩溃。
前些天,河南一位母亲,因为孩子不写作业,气得要跳楼。
她把自己反锁在卧室里,经过消防员和邻居的劝说才从阳台上下来,还哭诉“没见过这样的孩子”。
她想跳楼是冲动之下的结果,但谁又能说,她不是抱着一丝用跳楼来威胁孩子的隐秘心思?
这种方法确实有效:孩子乖乖认错,乖乖道歉。
无独有偶,江苏一位父亲,因为儿子在家不好好写作业、上网课,一气之下搬到单位宿舍住,还说要断绝父子关系。
孩子果真被吓坏了,哭着要去找爸爸,但气头上的父亲连电话也不接,男孩只能报警求助。
民警的协调下,父子和好,仿佛事情未曾发生。
可是,那一刻孩子心中的害怕,却已经在心里刻下伤痕,难以磨灭了。
扪心自问,身为父母,许多次我们对孩子无计可施的时候,都会用这样威胁的办法。
有时是不听话就打骂,或者用抛弃来威胁孩子。更甚者,如这两位父亲母亲一样,勃然大怒,断绝父子关系或者是性命相胁。
这些时刻,我们真的是想为孩子好吗?
其实不然。
冲动烧毁理智的那一刻,我们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顺带着,用孩子的死穴来威胁他:不听话的后果,就是这样!
本质上,是我们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和对现实的逃避。
这不是我们该做的,也不是孩子该承受的。
事情发生的那一刻,我们脑子里只想找个办法“教训”一下孩子。但我们不知道,情绪失控的父母,在孩子眼中有多可怕。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静止脸实验。
他通过母亲的情绪变化,来观察婴儿的反应。
一开始,母亲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手舞足蹈,非常开心。
然后,母亲突然面无表情,孩子意识到不对,开始吸引母亲的注意力。
母亲依然面无表情,孩子继续尝试与母亲互动。
最后,孩子因为母亲的表情,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嚎啕大哭。
对孩子而言,他是依附着父母存在的,父母的情绪,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情绪。
得不到回应的孩子,会渐渐陷入恐惧的漩涡。
仅仅是面无表情,就能让婴儿崩溃,那么面对着情绪失控的父母,孩子心中又该是多么害怕?
被“吓唬”、“威胁”的孩子,或许一是无奈被逼妥协,但他们心中永远存在着这一刻的心理阴影。
他们的安全感会随着父母不断失控的情绪、挣扎无果的痛苦一起慢慢消弭,成为一辈子的缺口。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会代代相传的:
幼时被父母粗暴对待的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面对相同的境况时,也会不自觉地采取童年时父母用过的招数。
我们从父母身上受到的伤害,会延续到孩子,再到孩子的孩子身上。
这种“吓唬”式教育,会成为无数孩子心中的痛。
有句话说,孩子百分之九十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在发生问题时,我们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抽出手教育孩子。
愤怒时,安抚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
大部分情况下,冲动只是几秒钟的事情。感到情绪即将爆发时,先逼自己冷静下来,在心中默数,直到情绪稳定。
同时,也要给自己做好心理工作,安抚好自己内心那个愤怒的小人,才能理智地对待问题。
其次,洞察自己的内心,是想发泄情绪,还是解决问题?
人的行为受控于理智脑和情绪脑,冲动时,我们往往会受情绪脑的支配,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
许多时候,威胁孩子或是吓唬孩子的话,都是在情绪脑的支配下说出的。
当我们冷静下来,就要问问自己:这到底是你冲动之下想发泄情绪的做法,还是真的为孩子好,能够好好解决问题的行为?
分清不同,自然会选择更合理的方式。
在与孩子沟通时,谨记,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多数父母在孩子面前,都是“权威”,拥有着绝对话语权。这才是导致我们常常妄图用自己的“权力”教训孩子的罪魁祸首。
因此,我们需放平心态,尊重孩子的同时建立规则,才能找到亲子间最合适的相处方式。
建立规则,需奖惩有度。
若孩子过于散漫,规则就需略微严谨。每天规定好上课写作业的时间,余下的就交给孩子自由安排。
如果孩子自制力较强,就多给他一些自由,共同协商好计划和时间,让孩子灵活分配。
完成任务会有奖励,可以是一顿大餐,一次野炊,或者玩耍的权力;
未完成任务要有惩罚,延长学习时间,先把任务完成;提前说好的奖励取消,同样,看动画玩游戏的时间可能就要减少。
制定好规则并严格执行,孩子才会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完成任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管教,需要放手,更需要“经营”。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成长、不断疗愈自己的过程。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