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都是骗人的,我明明照着做,却根本没效果?

本文来转载自 “诞解视界(ID:danjieshijie)” 2020-8-20

诞解视界,主业成长,副业吐槽,不花冤枉钱,犀利看世界

作者:诞姐

1

在帝呱呱星球,我们分享很多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内容。

而诞视这个号呢,大家也发现了,聊自我的认知迭代以及自我成长比较多。

不是我不想更多的聊孩子,而是我发现,即便孩子出现同样的行为,父母用同样的方式,效果却未必一样。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她从小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了,很多事情不用自己操心就被父母搞定了,就跟《三十而已》里的钟小芹一样,人很好,但是有点迷迷糊糊的。

直到她成为妈妈之后,她想要孩子跟自己不一样,希望孩子更加有学习力,独立有主见。

于是,她就经常来找我取经,因为她是亲眼看着小胖从一个1岁前的高需求宝宝,哭起来令人抓狂的孩子一点点变成了一个情绪稳定、学习力强、活泼但专注力又很在线的孩子。

我给小胖买的书,买的玩具,她都全部在家里也置办一套。

我和小胖的一些互动方式,比如亲子共读、多聊天等等,她也会用在孩子身上。

除了和我沟通,她还关注了无数个育儿公众号,经常摘抄并比对自己的教育方式。

但后来,孩子3岁多的时候,她几乎崩溃的来找我,说把生活全部给了孩子,但还是有数不清的育儿难题,而且,效果也并不好。

我跟她说:教育孩子,最怕向外求答案,而非向内求观察。

2

什么意思呢?

你知道答案,去跟孩子照本宣科地“念答案”,这不叫教育,这就叫不痛不痒的“念答案”而已。

只有你不停的观察自己,提高自己,做自己,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你不再毫无保留的接受一堆现成的答案,而是会通透的评判、吸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案。

这个过程,才真正的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实现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记得台湾某知名的创意设计师曾经分享过和印度导演塔森合作的经历。

他想找塔森导演一个短片,即便是有心理准备,但接触后,还是被塔森昂贵的身价吓到了,于是另请高明,但效果大不如预期。

后来他看到关于塔森的一篇访谈录,塔森说:

“你出的价钱,不只买到我的导演能力,而且买到我喝过的每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关食、看过的每一本书、坐过的每一把椅子、谈过的每一次恋爱、看到过的美丽女子和风景、去过的每一个地方……

你买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华,并将其化为30秒的广告,怎么会不贵?”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其实是在用自己的全部人生给孩子做输入:

我们的爱好,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思维习惯,孩子在我们这里看到的是整个人,我们给他展示成人的世界有多丰富多彩,而不是无时不刻的只能围绕着孩子。

3

不止一项的研究表明,孩子们认为父母是他们的英雄。

他们对我们的尊敬超过了生活中的其他成年人。我们是他们最大的榜样。

我们不应该向孩子展示家长的全部功能就是守着他们,而应该通过我们的选择、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重视的原则,来向他们展示什么是充实的成人生活,以及人生的美妙与乐趣。

不妨定期问问这样几个问题:

当孩子看着我们的时候,我们会为他们看到的“我们”而自豪吗?

我们给他们呈现的是会让他们好奇并想要深入了解的形象吗?

是丰满的三观还是只是关心他们的吃喝拉撒以及作业有没有完成?

所以,当朋友找我时,我就跟她说:现在孩子过了三岁,不再是需要父母一刻不离围绕身边的阶段了,不妨把试着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分三分之一给自己。

先做容易做,但容易见效果的事情,这样给自己带来正面反馈后,就会更加有改变的动力了。

比如每天看书,运动,或者任何自己喜欢的爱好。

我的这个朋友试了半年,她自己觉得每天生活特别有盼头,而且对待孩子的“阈值”也提高了,比如不会随意吼孩子学习慢了,因为自己真的开始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也很慢,所以更加理解孩子。

还有一个妈妈曾经跟我说,看了我们的文章,再也不全部围绕孩子转了,孩子写作业,自己就坐在旁边学习英语,最后坚持下来,再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心里都更加有底气,孩子也更尊重自己。

这就是小行动,小改变带来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在诞视,我会和大家聊商业、聊理财、聊读书、聊认知迭代。

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大家更迫切的需求:那就是教育好孩子。

坚持看一年的“诞视”,一年后咱们一起复盘可好?

诞姐:教育媒体帝呱呱星球创始人,著名投资人,曾为知名律师事务所律师。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