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
(ID: )” 2020-8-24看点 此前,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因读起来佶屈聱牙,被舆论热议其满分的资质。在热度逐渐褪去之后,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留下的更深度的思考开始显现:高考导向、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育上,存在哪些深层次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外滩君与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校长进行了对谈。
文丨周滢滢
前段时间,一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及专家点评,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做出回应,称语文评卷组作文组组长陈建新,因违反评卷工作纪律,已被停止参加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评卷工作。
为什么一篇高考作文,能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论?
一篇广泛使用生僻字词、引经据典的文章内容,究竟是不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能不能被打为满分?固然是见仁见智;但是,当它被放在了高考语境下,并作为满分作文公示,问题就变得不再简单了。
当讨论热度逐渐降低,正是我们要做“冷思考”的时候。
追根溯源,这篇争议作文背后,究竟反映了高考导向、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育上,存在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外滩君联系了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校长,来我们指点迷津。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
说起黄校长,可谓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的一个传奇。
他是复旦附中泰斗级的语文名师,曾担任上海市高考阅卷组组长。深耕教坛五十四载,他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改革,呼吁回归本质、回归传统的教育,被《中国青年报》长篇报道为“语文教学的‘叛徒”。
他曾经在演讲中痛陈,当下的教育中“人不见了”。因为功利主义、专制主义、训练主义、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这五条“捆绑孩子的绳索”,让原本潜力无限的孩子,逐步变成了俯首帖耳的庸人。
这一论断,直击教育病症,振聋发聩。
针对这篇满分作文所引发的争议,黄校长更是直言,这是长久以来对高考这一“指挥棒”下的语文教育和教学问题,所积压的不满。
在他看来,任何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都不应该被官方拿出来示范。警惕在高考这一绝对的风向标下,课堂教学和语文教育,都成了应试的牺牲品。
下文中,黄玉峰校长结合自己作为阅卷官、语文教师、以及创校校长的多重身份和经历,聊一聊应试大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育,还可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高考的唯一导向,是“求变”
从1991年至1998年,黄玉峰曾担任上海市高考语文大作文阅卷组组长。谈起这篇满分作文,他认为,首先需要放在高考的选拔功能这样的语境下来看。
“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高考作文,是带有选拔性质的应试作文。”他表示,既然是选拔,作文评分,既要看到文章本身,更要看到文章背后的人。
回到这篇作文,尽管褒贬不一,但是起码能看出,背后这名高三学生的阅读涉猎是广泛的,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考生为了应试需要,故意用了一些平时不用的生僻词语,炫耀自己的‘本事’,以博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这无可厚非。”
明确了这一前提,再来看这篇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
反复阅读了这篇文章以后,黄玉峰指出,一名高中生,能在紧张的考试现场,写出这样的文章,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它紧扣了题目要求,谈谈对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体验和思考。
尽管文章因为运用了很多生僻字、学术词汇,以及一些哲学引言,被指责不利于阅读和传播。但是,黄玉峰认为,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是写作者的权利。
比如,胡适和鲁迅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语言风格平易近人,后者则喜欢用反语,很多文章不是非常好懂。鲁迅早年写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言文作品,甚至学习他的老师章太炎先生用了很多古词怪词。我们不能因此是胡而非鲁。
在他看来,虽然一名学生的作品,不能和这些名家的作品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应该包容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者,阅卷官也有自己的专业判断。“阅卷老师在若干篇高考作文里,综合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将这篇文章判为高分,乃至满分,是他职权范围的事,一定有它的合理之处。”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篇作文不应该被官方公示。
“满分高考作文的示范效果和风向标作用,太强大了。”作为选拔性考试,从古代科举到今日高考,迎合考官喜好的投机取巧行为和趋之若鹜的模仿之风,屡禁不止。顾炎武就说过“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十八房”就是当时印“高分试卷”的“出版社”。
这位考生险中求胜,用了大量生僻词和佶屈聱牙的表达方式,这是他的写作自由。但是,在今天的高考大环境下,任何一篇满分作文被公布,都会对今后的高考作文风向、乃至中学语文教学,产生很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阅卷官本人参与出版作文指导书,到处演讲做报告,更相当于直接亮出了“指挥棒”——跟着我走,就能拿高分。
黄玉峰认为,这也是这篇作文能引发巨大争议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一些所谓的高考作文导向,正在败坏整个社会的作文风气。
曾经有一段时期,黄玉峰发现,学生们喜欢在写文章开头,用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题记。刚开始大家还觉得很新鲜,后来这样的写法竟然铺天盖地,也成为一种套路。
“今天,大家都在揣摩什么样的作文,能得高分。背几句古诗词和名言警句,几乎成了好文章的必备元素。模仿固定格式的套路作文、甚至抄袭范文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
在这样浮躁的风气下,静下心来阅读、积累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因此,黄玉峰旗帜鲜明地反对,官方对满分作文进行示范的行为。“无论考官青睐什么样的作文,都不应该拿到社会上大肆宣扬。它所带来的导向效果,一定是弊大于利。”
那么,高考应该有的导向是什么?
“高考的唯一导向,应该是考试题目的创新求变。”黄玉峰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断变化,才是保证高考能科学选拔人才的生命线。
可现实情况是,四十年来,无论是高考题目类型、结构设置、还是内容上,都没有太大变化。
黄玉峰表示,尤其是作文题目,给了大家很多套题、抄袭的可能。
比如,今年的浙江作文题,其实和去年的作文题,在内涵上就有些雷同,完全可以套用同样主题的文章。
他比较了上海近几年的高考中考卷,发现也更是如此。
06年“我想握着你的手”,07年“我想跨过这道坎”,08年“他们”,都可以写如何对待弱势群体。从99年开始,都是讨论辩证关系。
再以中考卷为例,从2012年到2020年,分别是下面这些作文题:
“心里美滋滋”“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这里也有乐趣”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真的不容易”“这事真带劲”“有一种甜”… …
“稍微转换一下,这些作文题哪一道不能套?如果高考都是这些近乎相似的题目,还怎么选拔人才,分出高下?怎样引导学生真正提高语文水平?”
黄玉峰呼吁,我们完全可以研讨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新加坡、法国、以及台湾地区的作文题,看看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真善美”,才是对学生的写作期待
十多年前,不再担任阅卷组长的黄玉峰,做了一件事。他收罗来当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满分作文,以一名语文老师的身份重新批改,出版了《黄玉峰重批高考满分作文》,并给出个人点评。
他希望矫正大家一个错误观念:所谓的满分作文,未必真的很完美;而那些非满分作文,也许同样可以打高分。不要趋之若鹜。
深耕语文教坛超过五十载,在黄玉峰看来,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总结起来,他对学生的写作期待,就三个字——“真善美”。
真,就是鼓励学生写真话、说真情;善,就是文章要有自己的思想,思想背后包含一种人文关怀;美,则意味着学生的用词和语言,应尽量简练和优美。
“真善美”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真实。它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写作原则。
但是今天,虚假的文风却大行其道。
黄玉峰分析背后的原因,除了应试导向,还在于学生的写作内容和他们的生活实际、阅读经历之间,产生了断裂。
每个人的写作,都只能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作就是阅读,写作就是生活。而如今,学生只能挖空心思、搜肠挂肚,去编、去套、甚至去抄。
想要让学生写真话,首先在作文题目的设置上,就要遵循“写作源于生活”的理念。
他给学生的作文训练往往是具体的,通过写作去观察具体而真实的生活。比如“通过调查某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活,为他/她写篇传记”“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对某一位身边人的观察”。
相反,他很反感那些“空洞”的作文题,比如,“请你写一写‘坚强’”“请你写一写‘转折’”。
当然,符合“真善美”的写作,还需要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培养有思想的公民,也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目标。
至于学生的思想从何而来?黄玉峰认为,离不开四字箴言,“大量阅读”。
“如果你只读一本书,你的思想只能跟着这本书走;如果读了5本书,你的思想就有了5本书作为参照;如果读了100本书,那么你的思想里,就会有100本书的影响。”
遵循这一原则,黄玉峰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以量取胜”,“扩大阅读宽度,而非刻意挖掘深度”。
在他看来,所谓的“深度”不可能凭空而来,一定是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了大量阅读和积累,自然而然会有更深层次的观点、见解产生。
“没有宽,哪来的深?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只读过《西游记》,没看过《红楼梦》等其他古典小说,也没看过任何西方神话小说,那么,他要怎么进行印证和比较呢?和学生探讨背后的深意,也成了空中楼阁、无稽之谈。”
在复旦附中执教30多年来,黄玉峰为学生印发了数十万字的文章,作为语文教材之外的补充阅读。从《论语》《大学》《庄子》《诗经》《楚辞》中的经典篇目,到西汉骈赋、唐宋散文、明清小品,甚至西方的《荷马史诗》,以及蒙田、房龙、茨威格等人的文章,无所不包。
黄玉峰担心,今天的语文课堂长期以来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过度强调解析式教学,将一篇文章“千刀万剐”,讲得支离破碎。
“动辄就问‘这句话好在哪里,那样表达行不行’‘这个字好在哪里,换成那个字行不行’?这根本就是对文章和作者原意的过度阐释,也是对“精读”的误解。”
他直言,课堂上适当的点拨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成为一种标准强塞给学生。
因为任何领悟都是自己的事情。“知我心者为悟”,它不能靠别人,只能自己生发。尽管悟性水平有高有低,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悟性。
而老师的讲解和点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发、点燃、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内心感悟。
黄玉峰以自己讲《红楼梦》举例,无论是发表观点,还是引入其他的作品、或是穿插一些背景故事,都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自己去阅读和追问的兴趣。
在谈到批判性阅读的时候,黄玉峰还举了自己读鲁迅的例子。
他青少年时代完全臣服于鲁迅,后来读了鲁迅同时代很多作家的书,尤其是被鲁迅骂过的人的书,发现鲁迅很多时候太过分,他的内心太多戾气了!原先他特别喜欢“横眉冷对千夫指”这句诗,后来怀疑了,“千夫所指,无疾而死”,他面对的千夫,都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有话好好说,为什么要“怒目相对”,一个都不原谅呢?
应试背景下,语文教育还有什么路可走?
不可否认,“高考”二字就是整个高中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风向标:考哪些科目?怎么考?有哪些题型?评分标准是什么?它们无不指挥着教育和课堂的方向。
高考满分作文争议背后,实质上,是大众对高考应试导向的担忧。
从语文名师,转型成为复旦五浦汇创校校长的黄玉峰表示,在高考现状不能很快改变的情况下,任何一所学校,想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就必须在应试大环境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教育和办学目标并不仅限于此。
他相信,在满足应试条件的同时,依然有广阔的教育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今天,也要关心他的明天、后天,以及他的终身幸福。
“只要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了,他们对付考试的能力也不会差”,黄玉峰将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为一句话:以素质对应试,则应试胜;以应试对应试,则应试败。
怎样以素质对应试?拿语文学科举例,那就是培养一个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其中包括对阅读的热爱。
针对今天学生普遍缺乏语文素养的问题,黄玉峰一针见血地指出,就是阅读量不够,反而浪费大量时间在练习应试技巧上,一个劲儿分析某个字词、段落这么好?为什么好?
“就好像,我们天天在分析研究如何‘吃饭’,可学生却没有真正地吃上几口,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些,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
他给出的“药方”也很简单,那就是,在中小学的黄金年龄段,大量阅读经典,而且最好熟读能背。
“小时候不背,难道等长大了记忆力衰退了再背?特别是经典古文、诗歌,更应该从小开始背。语言的美感和节奏感,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所有在写作上的创造,也都源于这样的积累。”
今天被广泛提及的“大语文教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黄玉峰就已经在他的课堂上探索。
“大语文”主张,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展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在教语文的同时,也在教学生“做人”。
这样的观念,和黄玉峰的教学实践不谋而合。他深信,从本质上说家长是会欢迎的。
他不仅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章,还带着学生进行文化研学,足迹遍布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甚至远到西安、甘肃、新疆。将语文学习,与行万里路的真切感受相融合,体悟社会人生百态,积累学识,丰厚自己的情感。
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同样精彩:他和学生一起泡图书馆,读名著,写传记,写剧本,写诗歌,学篆刻,看展览。甚至,他还带着学生研究课题,邀请一些专家教授来听学生论文答辩。
这样“离经叛道”的语文教学,也曾引来家长的质疑和校领导的反对。
但是最终,学生们的高考成绩,印证了黄玉峰的判断,“以素质对应试,则应试胜。”
今天,作为校长的黄玉峰,在素质教育基础上,更是提出了一种面向君子人格的“人生教育”。
在他看来,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君子品行,让他们有面对人生的智慧和独立精神。
于是,在复旦五五浦汇学校,他独创性地以“诗歌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抓手。读诗、写诗、评诗,成了十分常见的校园文化。在这里,诗歌,被作为一种审美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黄玉峰解释说,这并非是要将学生都培养成为诗人,而是要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拥有君子的博大情怀,不要把所有的事都看得那么功利。通过诗歌教育,培养学生的诗性、灵性,一种接近君子的品行。
采访最后,外滩君和黄玉峰校长探讨了一个看似不可解的问题。
今天的教育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受到文化、制度、社会心态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有人说,“教育,不可能只靠自身而改变”。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黄玉峰校长
“如果我们的教育,继续培养功利的,缺少高尚精神、理想主义和崇高感的人,那么,教育就无法真正改变。” 黄玉峰的回答是,教育想要走出今天的恶性循环,就要为未来培养一代新人。
如今,宝刀未老的他,甘愿做一名理想主义者,做当今教育界的堂吉诃德。“大的环境、大的氛围,我改变不了;但是我可以改变一所学校的小氛围、小环境。”
采访结束,黄玉峰最后感慨地说:现在社会上都在美化学霸,鄙视学渣,在我看来学霸、学渣都是学囚!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