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童行学院 (ID: tongxingplan)” 2020-9-22
童行学院是为3-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
文丨韩乐
从一年级开始,同伴之间最有杀伤力的一句话,莫过于“我不跟你玩了。”
这句听似幼稚的童言童语,为什么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很大的震动?因为,作为成人,我们远远低估了同伴友谊、交朋友,对于孩子来说的重要性。
有一个长达75年的追踪研究——格兰特研究甚至表明,友情是人生幸福的一个秘诀。当孩子有了朋友,甚至会让他对上学充满了期待。
我的孩子也是这样。
在上小学的前几个月里,“学校”“老师”还有同学的名字,在我们家里都是禁忌,不能提。
可是小学前的假期太长了,长到了娃后来每天念叨着要去学校,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临近开学的时候,娃非常开心,说自己好兴奋呀,终于可以上学啦。和小朋友在一起的快乐,超过了对陌生环境的紧张。
临出门前,娃可能会不记得带水杯,但一定会记得给朋友带一些小礼物。
但是,孩子和同伴在一起,当然不只有纯纯的友谊,他们还会面对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冲突,比如说一些直白的负面反馈。
有一次,我的娃在画室里玩搭建,旁边的孩子看了一眼我娃的作品之后,直言“你搭得可真丑!”
这句话我听了很不舒服,在父母眼里娃什么都好、搭得再丑我也会给出鼓励。
如果是个大人这么说我娃,我肯定会马上出言反驳。可孩子这样的童言无忌,我怎么能和小孩子争呢。
孩子同伴这种单刀直入式的评判,无论是否客观,都与家长软绵绵的鼓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仔细想想,这种来自同伴负面评价也好,冲突也好,其实都是在让孩子走出父母的无菌保护,形成自己的心理抵抗力。孩子需要在面对同伴冲突的时候,学会怎样处理冲突。
好在这句话并没有伤了娃自尊,他还是觉得自己的作品很棒,还转脸对那个小伙伴说,“我觉得你的作品很漂亮呀!”
同龄孩子还是彼此的最近发展区。
孩子向同伴学习的时候,总是又快又好。比如,我们教孩子跳绳,教了两个月,孩子是一个都没有跳成功过。
有意思的是,上学之后,孩子一次就跳了10个。我惊讶地问他是怎么办到的,他说是其他小朋友教的。
好神奇。家长教不会的,小朋友轻而易举就教会了。
朋友对孩子这么重要,以至于日本小学把“交朋友”,当成一年级孩子的重要学习目标之一。如果在学校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没处好,或者说是“不合群”,孩子就会不及格。
日本小学生在开学典礼上唱的这首歌《上学以后》,里面提到了要交100个朋友。
上学以后
能交上一百个朋友吗
要一百个人一起吃饭
在富士山顶吃饭团
啊唔啊唔啊唔
……
是不是真的规定孩子一定要交100个朋友呢?其实,100这个数字只是为了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过,交100个朋友,对一些外向的孩子来说,还真不是个事。
就像《关键的7岁》纪录片里的小女孩,阿纳斯塔西亚,性格活泼开朗,很多孩子都喜欢和她一起玩。她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和父母说再见,轻松地交到朋友。
如果你问她,你有多少个好朋友,她会说100个。这姑娘是个典型的外向的娃。
外向的孩子是从外界获得能量,他们会更主动地交朋友。而且外向的孩子往往被认为头脑更聪明,外貌更出众,为人更加风趣,这也会吸引别人和他们交朋友。
不过,这个外向的小姑娘也有一个性格缺点,那就是缺少同理心,她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忽视别人传递的信息,觉察不到他人的需求。
而同理心对于交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理心,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同理心对我们的社交生活至关重要,它几乎是各种人际关系的核心。我们与其担心孩子内向交不到朋友,不如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纪录片中的这个男孩——本,就是个典型的内向娃。
如果你问他,你有几个最好的朋友呢?他的回答是1个。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内向的人就是恐惧社交,即使是内向的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是因为人们常把“内向”和“羞怯”混为一谈。
其实,内向是天性的一部分,内向的人在社交的过程中,并不会感到不适,他们只是喜欢独处。羞怯就不一样了,羞怯有几分消极的意味,是恐惧社交活动的表现。
就像本这个孩子,虽说内向,但他却并不羞怯。他喜欢一个人待着,那是因为他自己想那样,而不是被迫那样。
他的出生也比较特殊,是五胞胎中最小的一个。因为早产,本的语言发育得比较迟缓,这会妨碍他的社交。
不过,本有一个很厉害的交友优势,那就是他有极强的同理心。
在一个实验中,本显示出了他的同理心。他和另外一些孩子观看了一个小男孩失去母亲的视频。实验者想知道,孩子与视频里的孩子能产生多大的共情。
实验中,孩子们都能判断出视频中小男孩的伤心,但在所有孩子当中,本的反应最大,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男孩的悲伤。这说明,本是一个感觉敏锐的孩子,能够与他人共情。
这种能力,有助于他建立人际关系,让他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拥有同理心(Empathy),重点不在于自己的感受,而在于能够感受到其他人的感受。
你可能会想,同理心谁没有呀,这也太容易了。这个时候,你极有可能是混淆了“同理心”和“同情心”。
同理心和同情心有多大的区别呢?
同理心会让人们之间产生联结,同情则会让人们之间失去联结。
《同理心的力量》动画短片
在一次演讲中,布琳•布朗博士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了这二者之间的不同。
在一次演讲中,布琳•布朗博士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了这二者之间的不同。
在一次演讲中,布琳•布朗博士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了这二者之间的不同。
如果一个人陷入了一个地洞里,他在下面大叫大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有同理心的人会爬下来,并且告诉这个深陷入洞的人说:“我知道在这下面是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
有同情心的人就不一样了,他并不会爬下洞去,而只会趴在洞口喊话:“真糟糕,对吧。”然后转脸继续做自己的事。
有“同情心”和有“同理心”的人,在回应别人需求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别。
只有同情心的人会用“至少还有……”来美化别人向他诉说的痛苦。
比如孩子觉得自己的雨鞋太丑了,穿出去不会好意思。我们会富有同情心地说“是丑,不过至少你还有雨鞋穿,我小时候都没有雨鞋。”
孩子看了一眼饭桌,说不想吃饭。我们会说“饭是不好吃,不过至少你还有饭吃,一些穷困地方的孩子想吃都吃不上。”
孩子说“今天老师冤枉我了”的时候,我们会说“老师是冤枉了你,不过至少说明老师还在关注你。”
我们这些“只有同情心,没有同理心”的回应,很少会让事情好转,而且还很气人。真正能让事情好转的,是同理心带来的联结。
同理心并不是指一种技巧,而是指真诚一致,对于他人保持尊重、接纳和不予评价的态度。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评判”,一评判你就不是在用“同理心”对待孩子了。
只有当父母用同理心对待孩子了,孩子才会用同理心去对待别人,孩子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
维系友谊的基本条件
是相信自己很棒
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对儿童社交心理研究中发现,孩子们维系友谊的基本条件,不是“外向”,而是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都很棒。
觉得朋友很棒,一方面是朋友真的很棒,一方面是同理心在起作用;觉得自己很棒,那就需要孩子对自己有自信。
怎样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呢?那就需要用实力说话。
首先“一年级的孩子尽量拿一百分”,这是卓立校长在《欢迎来到一年级》一书里提到的。
对于整个小学,或者是更长的基础教育,分数的确不重要。如果过分追求分数,孩子就会只看到枝节,而看不到全局。
但是,为什么说在小学一年级,孩子应该尽量去拿100分呢?因为一年级的知识量少,难度也小,全部是基础知识的搭建。
拿100分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马虎、认真的态度。
一年级好多孩子会得100分。如果咱娃没得100,在与别的孩子交朋友时,会不会缺少一点自信?
帮助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努力争取100分,也是在变相地帮助他获得同伴交往的自信心。
有了自信的底子后,在天赋和兴趣的基础上,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就好像在这块底子上“绣花”。
比如跳舞、弹琴、纯正的英语发音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找到自信,得到同伴的认可。爸妈花大价钱给孩子报的培训班起了作用。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特别广,平时还喜欢琢磨。
老师在讲课本之外的延伸知识时,别的孩子面面相觑,当娃给出一个很有见识的回答,不仅会赢得老师的表扬,还会让周围的小朋友敬佩不已,增加同伴对孩子的认可。
咱们平时可以让孩子多读、多听经典著作。经典著作会带领孩子深入思考。
现在好些经典儿童文学都有有声版本,喜马拉雅上好多都是免费的,而且播音水平都挺高,比如《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长袜子皮皮》《彼得·潘》《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等等。
这些有声版的内容不会受孩子识字量的影响,孩子可以自己控制节奏,想听的时候不用等妈妈下班回家讲给他听。这一下子就将孩子接触儿童文学的年龄提前了很多。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显得那么聪明?我不由得怀疑,孩子们的大脑是跟着科技一起突飞猛进的。
内向的孩子朋友少
这是问题吗?
刚才提到了内向和外向孩子的交友。可能有人会问,外向孩子朋友多,那内向孩子朋友少怎么办呢?
对同伴关系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朋友的数量,而是亲密关系的质量。可靠、长久、互相信赖的友谊,会让孩子感到快乐。
尽管内向的孩子不能很快跟很多人打成一片,但是因为他们很踏实,更容易被大家喜欢。
而且内向的孩子不喜欢争名争利,攻击性不强,这会让人很愿意和他们交朋友。也许在短时间内,内向的孩子不会像外向的孩子那样“呼风唤雨”。
但是,时间一长,内向孩子身边会留下很多信任他们的好朋友。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喜欢的孩子一起玩,在玩耍中产生共同语言,然后再慢慢地扩大朋友圈。
其实我们大人交朋友不也是这样吗?
【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