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梅拾樱(ID:
)爱与自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2020-9-23我最近看见作家长风大野先生的一篇文章,说儿子考上武汉大学,本是家里皆大欢喜的好事,孩子妈却为此闷闷不乐。
到底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的计划是全力帮助儿子考上北清,结果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爸爸说,这些年,妈妈的付出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头发白了大半,可在儿子的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把北清当作自己坚定的目标,他认为那是学霸们的事。尽管在妈妈的拼死努力之下,他已跻身于学霸之列,可他依然没多少学习主动性。
在那篇文章里,有个类似教育模式的家长这样留言:
当然,也不是所有这样教育的孩子都同一个结局。
介入太深,替孩子学习,直接破坏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基础
原来从儿子初中起,文中的妈妈就精密布局了儿子考进清北的发展路径。数理化,她从儿子初中开始重学了,英语一直没放下。等儿子上了高中,妈妈为了能游刃有余地辅导学理科的儿子,更是每天争分夺秒,硬逼着自己学习高中艰涩的物理化知识。妈妈把全国几乎能买到的数理化资料全部买回来。为了节省儿子的时间,买回来也不是给儿子做的,是给自己做的,然后归纳、对比、总结,把最具代表性的题型和题目挑出来,再讲给儿子,让儿子做最精的习题。儿子做完题,妈妈弄懂弄通错题,然后抽时间给儿子讲解,再把错题整理归类,打印出来,隔几天或一周,让儿子重做。如此反复训练。这期间,无论给儿子讲什么类型的题,妈妈都毫无滞碍,且旁征博引,举一反三。
看完了,说实话,我很佩服这位妈妈的用力和用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特别能奉献,也特别有理想,我佩服是因为自己根本做不到,并不是我很认同这种做法。
为什么不认同呢,因为我觉得妈妈对孩子的学习介入太深,孩子本身的学习内驱力没有发展起来,这不利于孩子的终身成长。
半年前,钱爸爸告诉我,他同学的儿子从南开大学肄业,父母要儿子到他公司实习三个月。才一个月时钱爸爸就受不了了,小伙子除了玩游戏来劲,什么都没兴趣,不愿意干活,你说什么他都无所谓。聊到儿子,父亲无比痛心,说到这么多年他们夫妻在儿子身上花费了多少精力,尤其是妈妈,一直全职在家管控儿子,从生活到学习,事无巨细,连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看着儿子。本来想到终于考上名牌大学可以马放南山了,结果中学时被看得很死的儿子上大学后完全沉溺游戏,根本没有任何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我真是有点儿惋惜,到底谁在学习?学习是父母的事还是孩子的事?你替他规划、归纳、学习、思考,什么事都越俎代庖了,孩子还用思考他怎样才能学习更有效率、如何提高成绩吗?
打一个比喻,我们种下一棵树,用好几根木棍支撑,固定得很牢固,如果它的根部从土壤里吸收营养的力量薄弱,不能长出新的根系,外面的木棍再多有什么用?
有人说,管这么紧还不行呢,不管更不行了啊!
其实道理无需多讲,只说一点,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如果有人在旁边时时管控你,件件替你操心,不转眼盯着你,你还愿意主动把这事当作自己的事,想把它做漂亮吗?
别说学习,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内驱力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自主——自由自主的空间,自在的精神。剥夺了这个,就算孩子成绩再好也是一时的,他不会产生多少学习动力。
我认为,孩子拒绝学习,不一定是他对学习没兴趣,很可能是自己对丧失学习自主感的潜在报复。
我曾经和颜悦色地对钱小能说:儿子,学习考试是自己的事,如果对学习知识实在没兴趣也不要紧,妈妈替你请假,咱们在家里玩自己的,玩到16岁,家里可就什么都不管了,只能自己出去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当个保安,送个快递,都不需要很高的学历,你心里有数就行。
我和钱爸爸学历不低,也都是奉行终身成长特别能学的学霸,但不太替孩子操心如何学习的事,操心也只是提个建议。钱小雅和钱小能倒是什么事都自己安排,现在钱小能上不上辅导班都是自己找,自己决定上不上。
解决之道:孩子与父母之间应该是两条平行线
父母能专注享受自己的生活,对新事物保持热情,孩子就喜欢探索新环境。
我们这辈子活出了自己,活得朝气蓬勃,淋漓尽致,我们热爱当下的一切,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就算孩子不那么出类拔萃,那也是他自己的能力、造化,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没有义务和责任让孩子必须出类拔萃。再说,自己活充分了,父母作为孩子的同行者,相互影响,相互映照,他也不可能活得太差。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果我们习惯介入孩子,习惯替他们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启用观察 —— 感受 —— 思考 —— 创造这样的逻辑——如果我不用费心费脑,父母可以帮我解决一切,行动的力量从何而来?
早几年,我看到钱小能虚度时间,看到他学习方法不当,总是忍不住去纠正,我发现他并不买账,说妈妈你不用管我,我自己心里有数。于是我渐渐撒手,克制自己的管教欲望,专心做我自己的事。
比如,他说:“妈妈我今晚看球啊,我要把手机调到凌晨三点。”我如果不允许,再讲一通半夜看球的坏处,他除了生气,还是要想法设法地偷偷起来看球。我就干脆高高兴兴地答应他,帮他完成这个心愿。第二天他放学回来告诉我:“妈妈我今儿一天都没精神,唉!我以后再不熬夜看球了,太痛苦了。”我心里暗自得意。
我带他到欧洲旅游,他很多时间都在看手机,我没有管他,管他少不了母子冲突,还影响别人。旅游回来,有一天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妈妈我以后出去玩一定少看手机,发现这次去欧洲我错过了很多东西。”
孩子有自己的心,有自己的灵魂,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自由才会产生觉察,度过一天就有一天的感受,有感受才有切实的成长。
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匀出一些精力发展自己,与孩子平行而不过度介入,这样的关系不但稳定,孩子自己反而会生长出自驱力,努力奔跑起来。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