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
(ID: )” 2020-12-23作者翻译官妈妈,十年同声翻译生涯,从未放弃自我;家有儿女一双,男孩女孩顺势养育;日常分享父母理性成长,宝贝启蒙教育。
一晃,我做翻译已经十年了。
月初,许久不见的同学(留校任教)私信我,说在学校优秀毕业生的讲座上看到我了:
图片
十年前还是一枚名不见经传的小翻译,距离“首席翻译”四个字好远好远。所以人还是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很多读者对翻译感兴趣,今天就跟大家聊聊。
1
被师姐“套路”了
刚入职就迎来一场中美经贸会谈,最开始我是作为助理翻译坐在谈判桌的角落,一边悄悄在心里感慨“这可是真枪实弹的谈判啊,翻错一个字都不行”,一边看看日历,想着幸好还能观摩几天再上战场。
结果第二天,带我的师姐就身体不适,茶歇的时候交代我上场翻译,我有点懵:才观摩一天,能行吗?
师姐说:没问题,相信你。
茶歇过后,师姐就把桌签换掉让我坐到领导旁边了,刚上去还有点紧张,每翻译一句就偷偷看一眼师姐的反应。
后来师姐表示身体支撑不住就离席了。
于是,整个场子靠我撑了。
结果师姐走了以后,我反而胆子大了起来,发言人刚讲完(交替传译中,讲话人停顿3秒后开始翻译),我就接过来翻译了。
为了壮胆,我每一句话都说得铿锵有力,底气十足的样子(其实心里很慌)。
一场下来,领导们居然没听出来我的慌张,还表扬来着:
“不慌不忙,每一句话都翻译得很清楚。”
我不知道师姐那次是真的身体不适还是刻意锻炼我,反正我后来问她时,她总是笑而不语。
直到后来我带了徒弟,竟然不自觉地也用了师姐那一招。
把徒弟留在会场上,我离席的那一刻心里在想:这也许,是某种不用说出口的传承,也是善意的套路吧?
前辈在的时候,心里总会有7分依赖3分胆怯,一旦自己撑场子,突然就生出了许多勇气,调动起所有的翻译能量。
2
翻译也要因地制宜
每次去美国的日程安排都是紧张到不行,经常一路20多个小时不能合眼休息。
我们平常听到的都是标准的发音,但是到了当地,你经常会觉得自己白学了几十年英语。
网上有个脱口秀视频解释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不同,真的是这样的:
美国英语的特点就是如此:直白,非常直白。
所以会谈中,当领导用很长一段诗词描述一段感受的时候,如果我用文艺的手法翻译过去,多半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必须再加上一段非常直白的解释:
比如:
紫气东来,旭日东升,有朋自运方来不亦乐乎。。。
就要处理为:The morning sun rises in the east, shedding rays alongside, in such a fresh day with good omen, we are so delighted to have friends from afar!
(似乎与视频中的waste paper basket是一样的套路,就是直白)
但是到了英国就不一样哎!
与帝国理工大学的会谈仪式感就很足,双方各飚诗词谚语的感觉就像是少林和武当在比武,每说完一句就看看对方,意思是:到你了!
这个时候,我心里就一句话:天下苦翻译久矣!
印象最深刻的是帝国理工的副校长说了一句:Diamond cuts diamond, 是不是很有文化?这句话留给大家试试看怎么翻译。
很多人对翻译有误解,认为领导说什么翻译什么不就行了?还真不是,人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特别,而人与机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对语言有着主动理解和判断能力。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3
开了口就要说下去,口译没有回头路
口译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所有的词汇,用最准确的方式传递信息,思考时间非常短。
开弓没有回头箭,开了口就要说下去。
工作后我开始自学法语,两年时间可以试着和同事搭档进行口译了。
2014年中法两国元首见面,我加入翻译团随访。
香榭丽舍街上飘满了中法国旗,爱丽舍宫里是最高礼节的欢迎仪式。
我们作为先行部队,已经连续开展了两天的谈判。那年3月,大使馆附近都是西装革履的中国访问团。
我的法语翻译功底尚不及英语,那次遇到的状况真不少:
✅比如:领导不停歇地说了十分钟,笔记本已经记了几十页,领导还没有要停的意思,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记。
✅比如:领导引经据典,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英语好说,法语好难啊!
✅比如:双方一度僵持不下,说话都是绵里藏针,怎么把握好这个度?
图片
翻译的时候,无论如何心态一定不能崩,一旦开口就没有回头路,必须把句子说完:Finish your sentence。
Like a swan。
要像天鹅一样,即便脚在水下很慌乱地划水,水面上的姿势要永远保持优雅。
印象很深刻的还有2018年的中德经济技术论坛。
论坛之前有个与西门子访谈的安排,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改为英语交流,我被临时安排上去翻译。
跟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相比,德国人讲英语算是比较好的,可是没有准备突然上去,也是考验心理。
加上那天会场里的空调坏了,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焦躁不安的样子,如果翻译再出现问题,就是火上浇油。
还好救场成功,顺利完成了任务。
很多人都说翻译是青春活,其实不然。翻译有时候考验的是心理抗压能力,经验越多越能扛得住,大家看联合国翻译团中那些“边打毛衣边翻译”的很多是年龄比较大的资深翻译。
4
同传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去年9月和11月我翻译了两场大会,很多翻译官妈妈的老读者都知道,那两场会议特别不容易,一是级别高,二是强度大,还有就是我当时尾椎骨骨折,带伤翻译,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都特别大。
扛下那场翻译后,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
很多人说:你好辛苦啊!其实我是真心喜欢翻译,为了它我愿意做很多努力。口译真的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家看到的是在会场坐了12个小时,其实为了这12小时,可能已经准备了12年。
现在市面上有一些培训班,宣称一个月就可以做口译月薪上万的,一定要仔细辨别。翻译不能速成,只能慢功出细活。
如果大家真的对翻译感兴趣,想走这条路,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可以读翻译硕士接受系统训练;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可以试试考国家人事部的翻译资格证书,含金量很高。
要做到不可替代,都必须走到极致。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翻译官妈妈(fygmama)。作者翻译官妈妈,十年同声翻译生涯,从未放弃自我;家有儿女一双,男孩女孩顺势养育;日常分享父母理性成长,宝贝启蒙教育。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