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
(ID: )” 2020-12-28《奇葩说》第七季又开始了,老读者们肯定不意外了,我一定会忍不住写写其中一些辩题。
上周四陈铭和颜如晶的辩题是,孩子作业多,总要做到深夜,该找老师理论吗?
讲真,节目里陈铭的辩论非常精彩,尤其是那段把“巴浦诺夫与狗的理论”来类比我们为什么一学习就犯困,简直太能博得所有人的共鸣了。
其实这么引用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不正确的,但辩论打的就是逻辑自洽,反正当时我看的时候也是拍案而起,绝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就热搜了,几乎每个人都觉得,陈铭帮自己发现了现在为什么一学习就困的原因了,哈哈哈。
开心完后,我也认真思考了一下这个辩题,毕竟我也是个小学生母亲了,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我选择的答案是,我并不会找老师理论。今天和大家聊聊我的观点。
1
尊重选择
小学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孩子未来的发展道路,公立的、私立的、国际部的,甚至像北京还会分“朝阳的、海淀的”,其实本质上就决定了孩子未来学习发展路径。
不管是我们的自主选择,还是被选择。只要是做出了选择,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行。
课业压力重,作业很多,讲真,老师会不知道吗?
那只不过是老师们比我们更早地看清了,我们所在环境最“合适”的决定是什么。
“合适”之所以打引号,就是因为这个“合适”是作为这条发展路径考核KPI的合适,而不一定是对孩子的合适。
所以,选择之前看清楚想明白再做决定。但如果已经在这个“环境”里了,而且也无法动弹,那么凭一己之力去理论企图改变“环境”,其实完全没必要。
基本上这是很难改变,而且大概率,你会更加糟心。
因为你去说了没有用,或者还弄了一鼻子灰,这些心情也许还会变成孩子漫长学业路上,你越想越纠结,越想越难受,甚至还会内疚自己无法给孩子创造“更好”学习环境的根源。
养娃这件事,我始终觉得,父母心态好了,大事都能化了;父母心态塌了,小事都能压垮。
2
透过现象问“本心”
那肯定有朋友会说,也许不是环境就这样,就是我孩子个体这样呢?
如果是这样,就更没必要找老师理论啦,我倒是建议先和自己理论一下。
透过现象看“本心”,如果前六年,我们都是非常深度、认真地参与到育儿,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份觉察。
对于一件事看似有相似的反应,但是“本心”却可能截然不同。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而着急?
别人家孩子需要做到半夜吗?我家是不是比较“差”啊?
这孩子一看就是在“磨洋工”,不盯着就不自觉。
我自己一天上班都累死,回家还要陪写作业这么晚,吃不消啊。
作业不做成绩不会好,做那么久身体眼睛不会好,怎么办?
……
上面举例的四个分别对应的是,为人父母的比较、评判、自我、纠结。词用的比较狠,但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也都有过。
受“比较”主导的你,其实没有那么在意孩子做作业到半夜,你更加在意的是结果。如果孩子接下来的成绩一直挺好的,也许你还会为此开心,觉得自己孩子自觉性很高,热爱学习。
当然,如果万一成绩没那么好,那么你肯定会无比焦虑,因为你觉得“努力没回报”,是你无法接受的。
受“评判”主导的你,比较缺乏共情能力,骨子里会认为现在的年纪有啥作业难到要做那么久的。
所以你第一反应是觉得,肯定是自己孩子的问题。这样的心态也会经常发生在孩子向你求助或者和他人发生冲突时。
受“自我”主导的你,其实是心有余力不足。如果你的上班没那么忙,你完全可以非常耐心地辅导孩子,可是现实情况不允许。
受“纠结”主导的你,大概率自己小时候都是标准传统好孩子,你明白作业多是为了成绩,但也关心孩子的身体。
你道理都懂,要做取舍,但之前的“好学生”基因,让你不敢做选择。
这样的“本心”拆解还能有很多很多可能性,我就不一一展开了。
分析的内容也是给大家做参考,如果你们觉得准,也不要觉得很神奇。因为这些情绪,在我做母亲的六年里,都出现过,很多次。
而上面这些分析,只不过就是我当时的自我剖析。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放大镜。
当我们对自己的需求越诚实,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越精准。
3
对症下药
连自己的需求都没搞明白的,不管是理论还是沟通,都是无效的。要么就是“你站着说话不腰疼”,要么就是“懂再多道理也养不好孩子”。
像薛兆丰教授在节目里分享的观点,说告诉孩子不要成绩那么好。其实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但我看的时候就很清楚,对于是“比较”导向而且还不自知的父母来说,就完全没有说服力了。
弄不好还会抛出那句,“何不食肉糜”。
但如果我们有了觉察后,改变都会相对更加容易。
“比较”为导向父母,就经常进行一些自我对话,建立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可以允许失败,甚至还能庆祝失败,尽力但不强求。
“评判“导向的父母,就需要多“把孩子当孩子”,去看到孩子点滴的努力和他们的不容易。
“纠结”导向的父母,需要找个自己信任并且尊重的人聊聊,从他人的观点来给自己一个“定海神针”,明白世事无两全。
“自我”导向的父母,别内耗在自责和不耐烦的情绪中,能找外力、能外包的尽量多做。
当我们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再来面对孩子的难题,我们的解题切入点就可以“千人千面”。
但唯一肯定的就是,我们可以用“做自己的方式”来解答,而不是去套一个“标准答案”。
4
解决自己问题,就没后悔
小D从幼儿园大班就有了回家作业,那时是在纽约曼哈顿,如今我们是在国内插班,这样的做作业问题,不管是在国外国内,我也都在面对。
刚做父母那会,小D一有问题,我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别人那么不好?环境那么不好?老师那么不好?学校那么不好?
但当我有了上面这些觉察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小D没问题,环境也没啥问题,只是我眼中小D有了问题,所以我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到底在意小D做作业到深夜这件事本身,还是我在意她成绩差,无法完成,输给同龄人,还是我自己总被老师点名,又或者自己太累不想陪孩子写作业?
我选择了对自己诚实,我是害怕自己被老师点名,我也害怕小D落后被淘汰。
但我又是坚定认识到一点,未来的人才筛选标准的变革一定会快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目前传统教育更加推崇标准答案、统一标准,侧重于“聚合型思维”,那么我需要在家里多保持“发散型思维”的氛围。
而这就需要空闲,只有留白,我们和孩子才不会太赶、太急、太结果导向,而是有时间和状态去探索更多答案和更多可能性。
想明白这些后,那有些“锅”就要我替小D挡了。
虽然作为曾经典型好孩子的我,每天仍然会有“内心煎熬”,但我现在面对群里优秀作业展示,我已经能坦然接受,小D的确做不到也做不完;
也能面对老师私信说小D作业错误多时,我可以轻轻对老师说,会继续总结学习方法,慢慢进步的。
哪怕还会和老师沟通,但绝对不是理论作业多这件事,而是沟通我所观察到的小D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她的学习热情,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不到未来,没人知道对错,但这就是我此刻的选择。这是我觉察到自己受外界影响后的压力,以及想明白自己育儿目标的个人选择。
我必须在“个人”这个词打上重重的的下划线,因为我们此刻都是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经验,选择了一条我们觉得的“最优解”。
但我知道,有很大一部分人即使踏上了这条路,此刻我们的心态仍然是焦灼的。
分享个人选择是需要勇气的,这比说那些正确的育儿道理困难的多。希望自己的这些勇敢又真实的分享,可以给你们一点点解题思路。
我们不用求同,更加不用说服。
只需要知道,忠于家庭自己内心核心需求的选择,只要诚实,就没有后悔。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