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
(ID: )” 2020-12-30作者翻译官妈妈,十年同声翻译生涯,从未放弃自我;家有儿女一双,男孩女孩顺势养育;日常分享父母理性成长,宝贝启蒙教育。
1
奥数,是不是必选项?
海淀的孩子很辛苦,海淀的家长很焦虑。
海淀人民创造了很多词,个个戳心。
比如,孩子上了六小强,就叫做上岸。
这个比喻真是场景化十足:那些没有被六小强录取的孩子,就仿佛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不知所去,光是想想这一幕,就让家长们坐立难安。
这时候很多过来人都会告诉我们一个绝招:学奥数。
但是我今天要给这个选项加个问号:学奥数是必选项吗?
花卷爸的同事中清华北大中科院和海归硕博很多,孩子中天生神力的牛娃也很多。但是牛娃看得多了,也就免疫了,心态越来越好。
馒头花卷2岁多时,跟他们同龄的一个孩子已经可以把数字华容道玩得特别好。现在我们4岁多,那个孩子已经在学习分数、倒数之类了。
就连馒头花卷两个人,也是各不相同。
花卷看到数字华容道,第一反应是垒高高;跟哥哥玩数独游戏,也总是不太感兴趣的样子,玩两把就跑过去看英语书,留下馒头自己一个人在各种琢磨。
所以,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孩子,却必须要面对一样的难题——奥数吗?
实际上适合学奥数的孩子只有3%-5%,剩下的95%都是陪跑。
像花卷爸同事的这个孩子,就是5%里面适合学奥数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奥数班学习?
大家告诉我:因为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那5%里面的?
但是孩子适合不适合,家长真的不知道吗?未必,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
像花卷这样对数字不敏感,早期看到数独游戏都不甚感兴趣的孩子,至少现在看来不在5%里。如果我为了敲门砖硬让她去学,弊大于利。
更何况,如果不是真的感兴趣,只是用奥数来做敲门砖,敲完就丢,也不是教育孩子的初衷。
2
能跟数学抗衡的选择,是什么?
我不止一次问自己:奥数难道是华山一条道吗?
不是的。
在海淀,能和奥数抗衡的,还有英语。
如果FCE能够考到60分以上,海淀的任何一个中学都会给到预录取的机会。
FCE是什么?剑桥五级体系中,KET、PET之后的那个级别,比大学六级还要难一些。
当然如果能拿到比FCE更高的CAE,基本就可以直接录取了。
曾经一个风靡北京的例子,就是:一个叫张思轩的小朋友,六年级过了比CAE更高的CPE。当年被人大附、实验中学、四中争抢。这些学校的眼光果然没错,后来这个孩子陆续收到了美国很多藤校的录取通知书。
奥数可能是敲门砖,英语是伴随一生的能力。
是啊,谁说证明能力的只有奥数?
实际上,在我们申请国外大学的时候,特别是一些英联邦国家,只要你的雅思考到7.5以上,很多专业都是直接开放的。
这些大学认为:
你能把一门外语学得这么好,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你能把工科、商科都能学好。
这是一种能力的认可。
3
数学拼天赋,英语拼努力
的确,如今北京的学校已经开始转过弯了,除了奥数,只要英语足够牛,大门始终敞开。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
英语学到FCE这个水平,不比奥数简单吧?
语言跟数学是完全不同的体系,数学拼天赋,语言拼后天努力。
数学对天赋有要求,智商150的孩子天然就适合奥数。但是英语不同,英语拼的是窗口期,是敏感期,是后天的努力。
0-8岁,坚持按照原版路线启蒙,只要方法用对+足够坚持,很少有失败的。
0-8岁的孩子天然就是为了学语言设置的,为什么不顺势而为呢?
图片
当然,孩子之间有个体差异。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同龄,在接受知识输入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的确展现了不同的语言发展状态。
注意这里用的词,是状态,不是能力。
同样的输入,花卷听一遍就会,馒头可能要听三遍,还不肯开口。
花卷已经和外教流利对话,馒头还处于闷着听声的阶段。
可我没着急,因为他说中文也是这个状态。
但是,转机出现在半年后。
馒头说话比花卷晚,但是现在话特别多,有内容有想象,偶尔还能作首小诗。
前两天还在幼儿园因为故事讲得好受到表扬,心里喜滋滋的。
我跟孩子们讲英文故事,说到某个地方,馒头竟然能引用一年前的某句话,这个让我很惊讶。
心里想着,还好没放弃。
所以,英语这件事情不用预设,每个孩子都是公平的。
不要再用天赋不足的理由去掩盖付出不够的事实。
我不是说奥数不好,馒头如果感兴趣且能沉下心来研究,我当然会鼓励他。但是如果您的孩子像我家花卷一样,很可能不在5%里面,我们就要给孩子另外一个选择。
这个选择也可以帮孩子敲开那扇门,甚至可以走得更远,去敲开更多的门。
我坚信,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多元化的。
教育不是只有一个样子,奥数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4
木桶理论,是时候被颠覆了
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完全不同。身为妈妈,身为海淀的妈妈,这几年的亲子陪伴让我不再相信所谓的木桶理论了。
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板子。
这是我在学生时代听到的理论,当时感觉无比正确,所以缺什么就要补什么,一定要均衡发展。所以我身边很多同学考研的时候,会花80%的经历用来提升10来分的英语成绩。
但实际上,如果你把木桶倾斜,就能发现,如果你的长板足够长,你能装到的水可以足够多。
与其把80%的精力用在自己根本不擅长的领域,不如集中精力充分发挥优势。
我自己很敬佩的一位领导是工科领域的天才型人物,无论多难的技术问题到了他那儿,都能四两拨千斤般地轻松解决。
结果有一次聊天,他告诉我:他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时候也不突出,主要是英语花了很多精力也不出彩,反倒是到了大三以后不再学英语了,他工科的天赋越来越明显,研究生、博士期间在实验室如鱼得水,现在已经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终究还是靠长板脱颖而出。
还是那句话,教育不是只有一个样子,标准也不是只有一个。
除了奥数、英语,还有更多有特长愿意努力的孩子,值得被看见,学校的大门也应该为他们而开。
我非常赞同刘瑜教授的一句话:
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事实恰好相反:不幸的人都是一样的,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人都在走别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辟蹊径。
请相信,未来是属于有特长的人。
当然,这个特长,需要付出的时间特别长,花费精力特别多,对家长和孩子的定力和耐心也是足够考验。
最重要的是,请足够相信你的孩子,哪怕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也是自己的英雄。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翻译官妈妈(fygmama)。作者翻译官妈妈,十年同声翻译生涯,从未放弃自我;家有儿女一双,男孩女孩顺势养育;日常分享父母理性成长,宝贝启蒙教育。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