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诞解视界(ID:danjieshijie)” 2020-12-31
诞解视界,主业成长,副业吐槽,不花冤枉钱,犀利看世界
作者:诞姐
今年年底的一个热词恐怕非“普通人”莫属了,这三个字被热议的似乎都不再普通了。
普通人,钱少资源少,怎么翻身,是个问题。
说起这个话题,我分享一个我的故事。
我有一个几百万的小账户,去年年初,这个账户全仓买了一只股票——比亚迪,因为账户钱不多,所以没有做分仓。结果整个2019年,这个账户一分钱都没赚,整整一年,比亚迪这只股票就在48元左右的价格晃悠,没什么波动。
2019年,这个账户的收益跟我其他账户收益相比,那基本上就是“地主家最傻的儿子”,所以今年年初,我就把比亚迪卖掉了,换成了另外一只股票。
结果2020年,比亚迪开始发力,从48元涨到了198元。翻了4倍,当然,这个收益与我无缘。
这让我想到了巴菲特,巴菲特2008年买了18亿港元的比亚迪,他持有了整整12年,而长期的持有让他赚了18倍。
我说这个不是懊恼我错过了4倍的收益,我是想说明“普通人”跟“非普通人”之间的差别。
资源是相对的,“普通人”这个概念同样也是相对的,跟很多人相比,我不是“普通人”,但是跟巴菲特相比,我又是普通人,我的资金量和资源没有他那么多,一个几百万的账户我都会考虑怎样让它收益最大化,而巴菲特十几个亿放在那里,就算暂时没赚到钱也无所谓,甚至他可能压根都想不起来这笔投资。
这就是普通人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一方面,知道自己资源有限,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所以会焦灼,会着急,会迷茫,会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自己资源有限,所以特别想要迅速崛起,想要期待快速、一步到位。
心里越着急,动作就会越变形,结果就把本来仅有的一点点资源给浪费完了。
投资是这样,教育,也是同样如此。
前几天,我无意中进入了一个教育博主的直播,直播中,售卖着各种各样的补习课程。基本每个课程都是大几千上万的,光数学这个品类,就有好几个同一品类但不同机构的课程。
我所谓的同品类,就是说老王机构和老赵机构他们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一样的,教的内容也都大差不差。
直播间的留言里充满了焦虑的父母,他们不停的在发问:
“我已经买了老王的课程了,请问博主要不要再买一个老赵的课程?”
我特别能理解这些家长的焦虑,太希望孩子进步了,所以居然会违背生活常识的以为,同样的课程,交双份钱,孩子就能学的更快了。
普通人真正的问题,不是钱少资源少。
而是钱少资源少,所以等不及;因为等不及,所以跟风从众,所以动作变形,所以被人骗,所以被割韭菜。
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恶性循环。
1
前几天有个妈妈问我:怎么办啊诞姐,孩子同学人均报5个班,光奥数都是人手2个,所以特焦虑。
我还是想从投资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巴菲特原来在一个商学院演讲的时候说:
“
我可以给你一张只有20个打孔位的卡片,这样你就可以在上面打 20 个孔 ——代表你一生中能做的所有的投资。一旦你在这张卡片上打满了 20 个孔,你就不能再进行任何投资了。
”
这就是普通人面临的现实,你只有20次甚至比20次还少的机会,那么,你是应该盲目出击,还是认真思考你所做的每一次选择,你所投入的每一分时间?
越普通,你就越应该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因为,越普通,容错率越低。
报十个班就一定比报一个班学的多吗?
每天交易几十次就一定比一辈子只交易20次赚的多吗?
一个单词抄100遍就一定比抄5遍效果好吗?
如果数量越多越好,那富人不用担心阶级滑落了,他们可以垄断成千上万个班,靠数量把孩子垒到高层去。
但很明显事实不是这样的,反而是有脑子的富人更注重优中选优,他们担心自己眼光不好做错了决策,而普通人却常常满手一把抓,什么都想要。
2
就像我前面说的,“普通人”这个概念是相对的,虽然我跟巴菲特相比是个普通人,但跟真正的普通人相比可能又属于“非普通人”。
回想自己从“普通人”跨越到“非普通人”,要说最重要的,那就是一点:
我清楚的明白作为普通人,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我必须优化我的选择,正因为没钱没资源,所以我才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精力,注意力和金钱,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率。
前几天我分享的语文状元的经验文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看(后台回复“语文状元”即可查看),这个同学在最后感谢她父母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
我永远会记得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抄写词语的作业、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
”
什么意思?老师布置了抄写词语的作业,她爸爸帮她抄了,节省她的时间让她多读书。
看到这里我会心一笑,这个爸爸太优秀了,他抄写机械的词语,让孩子把这个时间用来多读书,说白了就是在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这样积攒下来是了不得的,时间,是一个普通人最大的资源,
而看看现如今,多少家长各种收集9.9的课程,也不筛选内容的让孩子一个个刷,每次我们辛苦比较半年精选出来的课程,留言里总有个别家长问其他一些特别粗制滥造的课如何。但我也不想diss课程方,人家总是要赚钱的对吗?但你作为孩子家长不甄选不精选在我看来是极度浪费甚至有点愚蠢的行为。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在很多方面不怎么管我,但是每次买课外书或者买教辅材料,她都一定会很仔细的帮我尽量对比,选择好的。
高中之后,我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次开学,都会花一天的时间去书店对比教辅材料,选择一两本,而不是咔咔咔买一堆回来,什么都做。
我周一的文章里说,我大三备战司法考试的时候只有十几天时间,很多同学都是搜罗许多老师的录音讲解,比如刑法就同时听七八个老师的,而我认真选了两个我认为最优秀老师的录音,而且主要只听其中一个老师,另一个是辅助。
还有上大学的时候,大家流行去打工,我也在校园网上找了个发传单的工作,发现这个效率实在太低了,一天工作8小时赚100多,所以以后不再找任何发传单的工作,果断就停掉了对自己时间的浪费。
类似的选择很多很多,每个当下细小的选择,最后就汇聚成了极大的能量,让我一点点脱离了“普通人的困境”。
当然我这个经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但是有悟性的人会从中悟出点道理。
吴军老师说过一句话:
“
一流和二流、三流的差别在于,一流的人总是能找到在当下最好的方法。不在乎方法多,而在乎方法好,而一种方法的好和坏,可以差出几十、上百倍的效率。
”
想要从“普通”跳到“非普”,核心和本质,不是盲目跟风从众,不是蛮干和瞎努力,而要更动脑子提高效率,每每当自己想瞎操作时,要提醒自己:
“我拥有的仅仅是一张只有20个打孔位的卡片”。
3
接下来一个新的问题是:
“我们人生打卡20个洞的目的是什么?”
也就是说努力学习,提高效率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未来某一天可以一劳永逸,再也不用忙碌奔劳吗?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留言:
“等你考上大学就不用这么苦了。”
“当我要是有了1000万,我就辞职去环游世界。”
在普通人眼里,某一个节点的完成,似乎就意味着游戏的终局到来,从此就可以跟过去的苦逼告一段落。
普通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到达某一个节点之后“不努力”,换言之,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努力拼命,只是为了将来可以没有困难。
普通人最容易犯的策略性错误,就是以为他们之上的阶层,是“轻松又体面”的。
但真的,我认识的所有富人没有一个是到某个节点就撒手不干的,稍微动脑筋想一想,人往上走,有更高的学历,更大的力量,更大的资源,只是换一批水准更高的竞争者而已,是不可能轻松,不可能躺倒休息不劳而获的。
前阵子美团的二号人物王慧文退休,铺天盖地的都是王慧文,42岁,身家100亿,终于开始要享受人生了。
但王慧文是真的从此撒手不干吗?才不是,他要准备开启新的征程而已,就像他说的“我担心人生被惯性主导,怠于熟悉的环境而错过不同的精彩。”
他是主动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安全区。
刘瑜在演讲里举例说“开奶茶店竞争激烈,我家孩子还是开煎饼店算了”。
结果一堆人跳出来怼说你知不知道开煎饼店有多辛苦?起早贪黑,无止境的忙。
看到这里,我就笑了,开煎饼店是很辛苦,但是把孩子送进企业里就不辛苦了?早上四五点起床去机场赶飞机,飞机上一刻不停的用电脑修改报告,晚上熬夜继续加班……
还有写作《邓小平时代》的傅高义教授,在他名利双收之后,仍然在随时随地、每日每夜不断的学习,生怕时间被浪费,光阴被虚度。对于傅高义教授来说,研究和学习这种拓展性的脑力活动本身就是放松。
还有人觉得当老板就不辛苦了,哎,你想想,普通人背个几百万利率5点多的房贷都觉得压力大到不行,可是当老板动辄负债上千万,利息9-18%不等,业绩不好的时候拿着样品挨家挨户找企业负责人谈业务、做推销,为了单子,再不爽也得忍着苦水往肚子里吞,在外面陪饭陪酒陪KTV,在公司里生产销售售后全要了解全要管,说当老板不辛苦的那些人,把他们放在那个位置上抗不了半年就该累抑郁了,这不是玩笑。
德国一个纪录片里,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片段,一个门卫,上了14年学,会说两三门外语,每个月月薪2000欧元。
记者问他,你老板住带泳池的房子,有数不清的资产,你想和你的老板位置互换吗?
门卫想了一会,他说:
“我之所以想了一下,是因为如果要我不假思索的回答,我第一反应是拒绝,我相信如果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答案依旧是否定的,我不想肩负那么多责任。”
这才是真相。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辛苦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随机、风险和不确定性才是人生的常态。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在《为什么北京新冠感染者流调,一个比一个想哭?》那篇文章里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时,我没有抱怨,当然,我也不会鼓吹每个人都应该过同一种努力的生活。
人间百态,万事万物都可以有自己的姿态,但你要想清楚:
如果人生努力之后,意味着更大的努力,你还想要努力吗?
你希望孩子现在的辛苦,换来未来的压根不苦,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你还会把孩子的人生当作一场短跑吗?
这才是终极的哲学命题,是需要每个普通人找寻到最让自己舒服的那个答案的。
马上就是新的一年了,祝大家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答案,不着急慢慢来。
新年快乐!
诞姐:教育媒体帝呱呱星球创始人,著名投资人,曾为知名律师事务所律师。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