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
(ID: )” 2020-1-4
看点 如何写作?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就连作家马伯庸也为儿子的写作犯愁。在独立教师郭初阳老师看来,语文教育中的写作其实和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和写作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因此想要成就良好的写作,就必须从阅读入手,跳出原本的思维,从新的角度来培养思考能力。
文丨周岁
最近,著名作家马伯庸在微博上晒出了儿子马小烦遭遇的巨大挫折——正在上二年级的他,在看图写话中拿了不及格。
“我大惊,别人就算了,你作文不及格,你爹以后怎么有脸出书?再说了,小学二年级作文啊,不及格得写成多烂!”
只见马小烦的作文这样写道:
放学后,小明在街道上拿着拐杖过马路。他看见一位叔叔,想让他扶着自己走。所以他跑到那位叔叔的跟前说:“叔叔,我的腿骨折了,你可以扶着我走吗?”然后叔叔安全地帮小明过了马路。
马伯庸的这条微博引发了评论区的议论,许多网友也亮出自己孩子或是自己小时候“奇思妙想”的小作文。
连作家也在为自己孩子的作文发愁,这不禁让外滩君好奇,写作能力究竟是怎样培养出来的?马伯庸身为作家,作品又以历史见长,阅读量也十分惊人,那么阅读和写作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写作所需的逻辑思维又是怎样炼成的?
为了解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外滩君联系到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老师,与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郭初阳老师
郭初阳老师被称为“语文界新生代领军老师”,有着24年中小学教学经验,自2008年离开执教六年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后,以独立语文教师的身份,自选经典、自研教材,试图打造“自由而有光的语文课”。
1
“语文+”:语文需要拓展自己的边界
谈起阅读与写作,其实最绕不开的还是语文这个大话题。郭初阳老师多年的课堂时间在今年被集结成册,以十一本小书的形式出版了图书《郭初阳的语文课》。
其中就包含了小说、散文、文言文的阅读课,也有社会写作课。但除此以外,还有儿童哲学课、批判性思维课这类在传统语文课堂上不常被提及的主题。
为什么要加这些内容?这些和阅读、写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退一步,问一问“为什么很多人学不好语文?”在郭初阳老师看来,答案其实很简单——当下的语文课太无聊了。
“如果进行街头采访,问问大家还记不记得曾经上过的10节语文课,估计能说出两三节课的人都不会很多。”
郭初阳老师直言道,背后的原因就是课堂的内容不太好玩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的内容也不太有质量,两者作用下的共同结果,学生即使上了多年语文课,语文能力还是比较低。
如果能够让语文课的内容变得丰富和有趣起来,那么不仅课堂能够变得生机勃勃,学生也一定会爱上语文,进而提升语文素养。抱着这样的理念,郭初阳老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自选教材,探索不一样的语文课堂。这也催生出了“语文+”的概念。
“语文应当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一些融合,才能让语文本身活泼起来。当A加上B的时候,有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就会出现。”
郭初阳老师举例说,如果“语文+毒品”,那么就可以联想到英国文学家托马斯·德·昆西的《一个英国瘾君子的自白》。这本书中, 昆西记录了自己吸食鸦片前后的体验,将光怪陆离的幻觉与沉重的现实交融在一起。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能够读到昆西杰出的文字表达,也能够通过昆西的文字感受到鸦片带来的痛苦,感受昆西的感受。这既是语文学习,也是精神的体验和毒品科普。
如果“语文+铅笔”,那又可以引入经济学的概念。《自由选择》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夫人罗丝·弗里德曼合著。
其中提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小铅笔的家谱》,它以寓言的形式生动地说明了自愿交换如何使成千上万的人相互协作。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课本身的内容也扩展到了经济学相关的概念。
哈姆雷特曾说“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郭初阳老师也以翅膀来比喻语文,如果一个人语文学得好,那么就拥有了一对翅膀,可以带他飞去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因此,语文自己就不该固步自封,而是要拓展自己的边界。“语文+”就是要求语文做一扇窗、一道门,让学习语文的孩子能够从身边去到远方。
2
写作若要有逻辑,那么阅读时就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郭初阳老师的教育实践中,有时语文是和英语一起学习的,也就是双语阅读。
这让外滩君想到了一个说法“英文偏理性,而中文偏感性”。但郭初阳老师则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孩子对文本理解是感性还是理性,其实取决于教导他们的老师。
“我觉得主要问题是在教育方面,而不在语言本身。在中文写作里面,我们也要强调清晰的逻辑,学会合理地论证,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发现一些形式的谬误。这是社会写作的一些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郭初阳老师曾经上过《珍珠鸟》的阅读课,便与众不同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来讲解。
在以往的语文课上,绝大多数老师会将文章的重点落在“信赖”,因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但是郭初阳老师却认为,这样的结论其实是缺乏思考的。
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珍珠鸟》全文,“信赖”只出现了1次,而“笼”出现了10次之多。这样一个高频词的词,是不是也值得研究?
因此,郭初阳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了笼子的问题。除了关大鸟的鸟笼,主人的房间对小鸟来说是不是也是一个隐形的笼子?为什么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小鸟就会立刻飞回去?其他作家对于鸟的态度和冯骥才又有什么不同?
郭初阳老师还将《伊索寓言》中“狼来了”的故事进行了三个版本的迭代,以此让孩子们掌握一些哲学的思考。
1.0版本:牧羊人没看到狼却说狼来了,等到狼真的来了,没有人去帮他,牧羊人的羊都被吃了。
2.0版本:牧羊人看到了狼,但是狼总在村民赶来前就离开,最后没有人相信牧羊人的话,全村的羊都被吃掉了。
3.0版本:牧羊人总说狼来了,但是谁也没见过狼,于是村民给牧羊人带上了口罩,不让他说话。
通过让孩子们讨论“村民该不该给牧羊人戴口罩”,郭初阳老师让孩子们了解英国古典自由主义哲学家密尔的《论自由》里的一句话:“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
利用这个故事,郭初阳让孩子们开始思考言论自由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言论自由?为什么不让一个人说话,是掠夺了全人类?这是不是夸张?
经过审慎的思考之后,孩子们会发现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而这样一个原本很难理解的道理,被隐藏在一个很小的故事里,这就是由浅入深,孩子们也能发散自己的思维。
郭老师总结道,对一个问题切入的角度不一样,思考的深度不一样,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了。所以,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归根结底还是和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和写作,一个输入,一个输出,都是思维的呈现。因此,要有好的写作,就要有好的阅读。要在写作中具有逻辑,那么在阅读时就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写作与阅读一样,都需要激励
如果说“语文+”是拓展了语文的边界,批判性思维是为写作逻辑打基础,那么要落实到真正的写作,还差一步:激励。
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话题下一体两面的两个主题,在这一点上也具有共同点——有时,两者都需要激励,才能让孩子更有动力进行下去。
阅读和实地考察与旅行结合在一起。郭初阳老师曾带队学生,前往梭罗曾居住过的《瓦尔登湖》。
为了能够不虚此行,郭初阳老师和学生们一同做准备,提前阅读《瓦尔登湖》这本书。就像出门旅行之前会做攻略一样,实地考察就是用这样简单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发地开始阅读。
郭初阳老师还带着学生从《瓦尔登湖》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石头上,留在小木屋旁的小石头堆上。如果没有到瓦尔登湖实地,这些事都没有办法完成。
写作也是一样,可以和真实的发表联系在一起。《南方周末》是经常接受学生投稿的媒体之一,郭初阳老师便设计了一堂写作课来探究“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写作的目的就是给《南方周末》投稿,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写作动机。
在课堂上,孩子们转换编辑和作者两个身份,思考怎样才能写出能够登上《南方周末》的文章。
“敢于说真话,说出自己的想法”
“标题新颖”
“有现象和证据,让人信服”
“技巧、勇气”
……
最后,郭初阳将孩子们的想法总结成“真”“实”“感”,在有了评判投稿的标准以后,孩子们尝试自己写文章投稿。
此外,还可以利用交流和竞赛的机制。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能力,良好的语文素养意味着善于倾听、能够清楚地表述、流畅地阅读、夯实的写作。而人也都有表达欲望,如果能够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作文,那他们也会更有动力写东西。
在《水晶人》的学习中,郭初阳老师就让孩子尝试为故事补上一个结尾。除了可以和同学一起交流,孩子还可以和原作者罗纳利的结局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听说读写和表达欲都得到了锻炼和释放。
3
与其焦虑,不如丰富家中的图书
在外滩君与郭初阳老师的交流中,郭初阳老师从教师的立场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新见解。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家长可以怎么做,我觉得很简单。家长尽其所能给小朋友提供一个优质的藏书资源丰富的环境,就可以了。”
对于教育,家长总是容易焦虑的。越报越多的补习班,越来越少的自由多动时间,甚至在孩子房间安装摄像头,或者由一次考试分数的高低就联想到孩子今后的一生……凡此种种,都是当下家长对于孩子学习和教育高度紧张的体现。
而语文学科又很特殊,不像理科能够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讲究积累。语文素养本身涵盖的听说读写,乃至思维能力都是多维度发展。
因此,郭初阳老师建议,家长要放下自己的焦虑,在家中营造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让孩子能够遵从自己的兴趣,多多读书,提高自己的阅读量,也为写作打下基础。
比如,家里可以设置几个温馨的读书角,家长以身作则,在该读书的时候,爸爸妈妈自己先读书,那么孩子也会跟着一起读自己喜欢的书。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经典文学、科技科普、奇趣小说、知识百科等多领域涉猎。
给孩子选好书其实并不难,郭初阳老师表示,公认的经典作品无疑是不可错过的。即使是成人阅读的梭罗的《瓦尔登湖》、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可以给孩子阅读。
面向儿童的读物里,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也是大家都认可的优秀作品。还可以关注一些国际相关的奖项,获奖作品都可以作为选书的参考,比如世界儿童文学界公认的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美国童书界的纽伯瑞文学奖,或是绘本类的凯迪克图画书奖等。
至于写作?郭老师笑着说,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吧,家长也不用太着急,但可以了解如何评判孩子写作能力。
评价孩子的文章不能只看单次的写作成果,而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考察。
横向就是和班里的同龄人相比。看看和在差不多环境下学习的同学相比,孩子的写作水平是比较好,还是中等,或是比较差。根据这个再计划后面的指导和学习内容。
纵向就是和孩子自身比较,根据孩子原本的水准来评价。如果一个原本连文章都写不下来的孩子,能够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了,即使里面错字连篇,对孩子本身来说,也已经是重大的进步了。
在郭初阳老师看来,要写出好的文章,优质的输入不可缺少,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既要有数量,也要有质量。
这也回答了文章开始前外滩君提出的疑问。若希望孩子能在写作中逻辑性强,那么在阅读时就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若希望孩子能够有动力写,就需要让他多听多看多想……简而言之,有怎样的阅读,就会有怎样的写作。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