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辅娃记(ID:
)” 2021-1-7作者: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英文听力文章——《英语听力怎么鸡?我理出一条可复制的进阶路线》,分享了大M的听力进阶。
大路线有了,但我还想继续聊聊日与夜的细节。
毕竟所有的理论和想法,都需要妥善落地才可以发挥成效。
而细节,才是最考验家长的部分。
01
多久能见效?
学习这事,有一个“1000小时理论”。
它实质表达着:对于新领域的学习,必须有一定量(比如1000小时)的投入才能够实现明显的质变。
放在听力这事,我们一起来算算:
● 每天听力1小时,一年365小时,也就是3年产生质变;
● 每天听力2小时,一年730小时,也就是1年多产生质变;
● 每天听力3小时,那一年便可以突破;
我们家的进步也印证着这条理论。
实践中,大M坚持听力2年,平均下来每天1小时左右的听力时长。目前大概是直接裸听高章书的水平。
通俗一点表达,估计她的听力在高考英文水平位徘徊。
(比如11月底听完的The land of the Stories, 蓝思值720-860L,AR 5.0-6.1。
大M没看书直接裸听,还兴高采烈地给我复述故事)
而我认为,她距离听力比较自由,日常轻松摄入国外新闻音频,应该还需要一年多的磨练。
这种1000小时的估算有什么意义?
1
了解投入产出比,
做好沉淀的心理准备
鸡娃忌讳心态浮躁,朝三暮四。
当你清楚这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项目,就不会因为半年没闯出来而沮丧和动摇。
目标就在那,是希望:
一年密集冲出来——考验的是冲劲;
三年细水长流地坚持——考验的是执行力;
还是不追大目标,稍微提升就好了——考验的是家长的平常心;
家长一定要有目标感,去进行合理评估。不要陷入目标和实际行动的错配中。
没有目标的行为驱动,容易陷入只是感动自我的付出。貌似努力了,实则成效不大。
2
更好规划路线
既然知道听力投入是一个长期战役,便需要更好地斟酌路线:
家有学前小童:
时间比较充裕。
即使4岁才开始听力,每天坚持1小时,上小学前都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积累。
这个阶段的听力进阶,更多考验的是家长能不能坚持,还有小孩认知发展。
所以,虚构类文学作品往往会是主流选择。上小学后,非虚构作品比重才会逐渐增加。
(少部分学前便通过FCE的孩子就不在讨论范围了)
家有大童:
家长面临的难点是:学习紧张,课余时间不充裕,孩子不好掌控。但大童的认知力又是一个优势。
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参加剑桥KET/PET/FCE考试,那我给个小建议:在保证听力执行时,要注重听力材料选择。
争取虚构和非虚构作品比例各占一半,甚至非虚构类作品比重更大。这会对他们未来考试有帮助。
02
安排在什么时候听?
每天1小时或以上的听力时间怎么挤出来?
不要指望孩子每天规规矩矩地坐在书桌听音频。听力最好的开展方式是利用零碎时间。
我给大家列了一个时间表:
表格中的零碎时间如果都能利用上,一天3小时听力妥妥保底。
能做到当然最好了。但我知道这对家长考验很大,满满的压力感。
那就打个折,牺牲一些进度,尽量在表格中的时段安排出1小时,坚持下去,效果也是极好。
我们家的安排,基本是利用早餐、上下学,及接送游泳的路途时间。合起来有一个小时了。
基本上小学毕业前能过FCE的孩子,都很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做听力。
年纪越小考过的,花在听力上的时间更多——要不一整天醒着的时候都挂着倾听者。要不直接多上外教课,用外教聊天代替听力。
在听力安排上,有一些我曾经历的思考,也稍微给大家提一下:
// 听英文还是其他材料:
现在值得听的音频内容很多:英文、大语文、历史等等,很多精品内容,对孩子发展大有裨益。
但时间就那么一丁点,需要忍痛做出选择。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心中的重要性排序。
小学阶段,把英文拉到一定高度,为初高中其他科目腾出空间,是我们家的目标之一。
我们平日没有英文交流环境,所以每天的英文听力时间,我很坚定地要执行和保障。
那其他学科的音频怎么办呢?
我的处理是:
放弃音频启蒙,改用书籍启蒙。
学习摄入方式,可阅读可聆听。我更喜欢书籍阅读。一是单位时间吸收效率更高,二是基于我们家必须将听力时间安排给英文。
// 英文听力安排和亲子交流如何平衡:
图中列出的碎片时间,是英文听力绝佳时机,也是亲子交流的高光时段。
这也是我们家仅安排一小时左右听力的考虑之一。因为家庭晚饭、临睡前的时光,我还是很希望能和孩子们交流。
03
用什么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听力日常可以用什么器材,更方便安排呢?
我们家使用到的好物分别是:
#
倾听者:
绝对的鸡娃利器。外放声音极大,复读调速循环功能,小巧便携、英文MP3音频直接放进去就好;
#
儿童蓝牙耳机:
必须是儿童的蓝牙耳机,因为有分贝限制;
#
蓝牙小音箱:
小巧可移动;
(我们家现在一直用的设备)
具体使用场景:
在家
直接播放倾听者。如果希望声量更大,覆盖面更广,可以用蓝牙小音箱连接倾听者。孩子跑去家里哪个角落都能听到。
上下学路上
我在《自从娃上了学,我成了一个“外卖骑手”》中提及,我们家是开电动车上学的。
大M喜欢用儿童蓝牙耳机连接倾听者,坐在后面悠哉游哉地听。这样双手可以解放出来做其他事情。
Mr妈小分享:
听力这事,我再多说两句。
我觉得听力安排,对家长最大的考验是需要不断评估孩子进度、寻找进阶的材料、及时更新。
即使孩子已经形成听力习惯,家长仍需要深度介入这部分。
所以,前方道路是光明的,但家长也不是一劳永逸,可以做甩手掌柜。建议大家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04
听什么内容?
一般听力内容,会涉及到以下几部分:
1.儿歌、动画片音频等;
2.分级读物、绘本、桥梁书等;
3.初章、中章、高章虚构文学作品、国外教材音频等;
4.BBC环球慢速英文、美国之音VOA、脱口秀talk show等非虚构音频。
从儿歌、动画片到英文新闻、脱口秀,内容算是逐渐深入。
当然,项目间也可以交错安排,具体需要看音频难度。
比如有些动画片难度很高,娃大了也可以听。而孩子听着高章时,也可以听听慢速英文。
整体安排原则:
小童启蒙:
一般会从儿歌、动画音频开始。
因为不太坐得住、认知力不够强,给小童启蒙,家长一般都需要用夸张的动作或者实物,让他们理解听力词汇。这样小童再听英文音频时,才不会沦为背景音。
随后,再逐渐加入分级读物的音频,一步步向上进阶。
整体而言,这类群体讲究趣味,且时间充裕,可以慢慢体会语言的美。
大童启蒙:
时间紧张。可以先从分级读物切入。
孩子不嫌RAZ枯燥,就先安排这款“词汇王”读物。孩子听不下去,才递上趣味性强的牛津树。
孩子越大启蒙,越可以在难度上进行大胆尝试。
推进去了,那当然很好。推不进去,再去降级。不然容易在低级别不停打转。
05
回答几个听力困惑
这一阵,我在英文听力这事上,反复回了几个共性问题,想着可能还有朋友有困惑。
在这里也稍微列出来分享:
1.孩子看过的才能听懂,
没看过的听不懂,这样正常吗?
Mr妈支招:
非常正常。这是听力进阶的一个阶段。当听力词汇积累逐渐多时,孩子才会慢慢把听和看剥离。
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好听力难度的合理进级。听分级读物材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能够省却家长的难度定位功夫。
而且,切记切记,务必要坚持下去。
2.怎么判断孩子听得进去?
Mr妈支招:
判断孩子听进去的最好手段,是观察他们的状态。
如果他们没有:
眼神左右飘离;
向我们提出:看不懂,没意思;
听音频时老搭话,找我们聊天;
那恭喜你,说明他们听进去了。
不要老问孩子“这故事讲了什么”,“能不能英文复述”,“背下了几个句子”。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欢这种方式的。
给大家一个盼头:当孩子进入状态,他们会不满足零碎时间听,还真是会静静地坐着听。
我便曾在某天晚上,发现大M一个人待在漆黑的房间里,坐在凳子上一动不动。我吓了一跳,后来发现她在用蓝牙耳机连接倾听者,在一直听着英文故事。
所以,给自己一个期待吧~
3.怎么引诱他们踏入听力之路呢?
Mr妈支招:
有几个小建议分享:
合理难度:
也就是处于他们踮踮脚尖、推词一下便可以明白的难度;
兴趣优先:
像上文提及,RAZ这类枯燥的推不动,那果断换牛津树。保持兴趣最重要;
不要轻言放弃:
也许孩子这一阵真不行,那就隔一阵,再进行尝试;
制造机会:
为了让大M顺利进入英文世界,我们家再也没有出现普通话版本的动画片或者动画电影——为的就是让英文变成一件合理存在的事情。
今天的听力安排细节点分享,不知道是否有击中你们的疑惑点呢?
如果大家有更多疑惑,或者好的听力经验分享,欢迎给我留言。我再继续写听力的实操建议。
最后,记得点个赞,大家不走散噢!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