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海淀
(ID: )” 2021-1-191
花生四年级第二学期,后知后觉的我,才意识到海淀小升初的难度。人家从幼儿园就开始准备的,叫做冲刺;我们刚刚醒悟的,叫做起跑。我问自己一个问题:没学奥数没考剑桥,现在学还来得及吗?
我开公号时,已到2016年中。自媒体一片哀鸣,说风口已过,再做公号已吃力不讨好;我自己呢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业内人士劝我,要找个垂直领域否则没戏。我问自己一个问题:没团队没聚焦,现在做还来得及吗?
我写第一本书时,已经四十几。张爱玲18岁,已写下名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萨冈创作出《你好,忧愁》,成为现象级法国女作家,也是18岁;就是大器晚成如JK罗琳,推出《哈利波特》第一本魔法石的时候,也不过32岁。我问自己一个问题:没天赋没经验,现在写还来得及吗?
如今,距离我问自己“来得及吗?”已过去了差不多5年,我很庆幸,当时我给自己的答案是——
“来得及!”
(44岁,非洲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营地)
要不是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花生不可能上他心仪的六小强初中;我也不可能把“海淀花生妈”做到拥有20多万读者,文章被《光明日报》、《浙江教育报》、《读者》等纸媒刊登;更不可能写出两本书,新书《上岸》还成为上榜畅销书,被各大主流媒体报道……
大多数人看“来不来得及”,是站在今天看过去:为啥我没有早点没鸡娃?为啥我没有早点买房?为啥我没有早点换工作?为啥我没有早点出去旅行?
我也不例外,有时也会陷入对过去的懊悔中,觉得自己已错过太多,来不及了——如果总这么想问题,就会失去改变的勇气。
我要感谢5年前的自己,因为我换了个全新的视角,那就是,站在未来看今天——比起未来的任何一天,今天都是最早的一天。比起以后再做,今天做肯定更来得及!
(44岁,非洲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
2
前两天,我发了一篇朋友写的《三十几,来得及》,大家反响强烈。
由此也可以看出,比起男性,对于时间、对于年龄,女性会更敏感,更纠结。
从生理来看,女性生育的确有时间限制;从职场来看,年龄越大,女性如果不具备高阶的能力和履历,的确也越不好找工作换工作。
在期待科技进步社会宽容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换个角度,不要总盯着自己不能做的事,而是要看到哪些事情我们还可以做,比如改变自己,比如成长精进,比如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才会发现天地依旧广阔。
(45岁,冰岛黄金瀑布)
有读者留言:三十几,来得及。四十几呢?还来得及吗?
这是我的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和鸡娃是一样的,我一直说鸡娃要趁早,但这不是让大家焦虑,只是让大家行动起来。
因为早和晚,是一个相对概念,今天肯定比明天早,今年肯定比明年早。
我们即使错过了鸡娃的最佳时刻,但是比起未来的任何时候,今天这个时点,肯定是最理想的。
真想做什么,就去做,just do it。不开始,才永远都来不及。
(46岁,世界最南端星巴克,新西兰因弗卡吉尔)
还有一些人,总不采取行动,或者得了拖延症,是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一切都要准备妥当。
就像我开公号,当时也迟疑过,想等自己想好写作的方向,想等自己多储备一些文章,省得没“存货”可以推送。
一个学妹“推”了我一把:先开起来再说,可以一边做一边想嘛。
对呀,等我真的开了公号,我发现,脱离了实践的设想大多是纸上谈兵,真正做起来你的思考才真正上路。这就像,在岸上比划都是白搭,跳到水里你才能真正学会游泳。
而行动本身是下一步行动的催化剂:没开公号时,没有压力也很难有行动力。一旦开了公号,推文的压力,就会倒逼我去学习,去写作。
在现实中,不存在一个所谓完美的时刻。先做就是了,一边做一边去完善,改变才能真正开始。
(46岁,新西兰南岛亚瑟山口)
3
一旦开始行动,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还不能太着急。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看到和收获成果,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江浙种水稻,3、4月份播种和插秧,7、8月份就会有收成;
华北种小麦,头一年10月播种,第二年6月可以收割;
一棵苹果树,今年种下,要3-5年后才能挂果;
银杏树生长速度更慢,长成一棵大树,需要20多年。
(47岁,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岛)
那我们教育孩子呢?
有时像种水稻:比如英语听力口语,强化训练4个月效果就很明显;
有时像种小麦:比如数学思维训练,总要有个半年多才能反映到做题上;
有时像种苹果树:比如语文阅读,要3-5年的积累才能慢慢转化为输出;
有时又像种银杏树:习惯、品格、价值观和内驱力,要到十几二十年才能真正显现出力量。
我们家长要做的是:播种,耕耘,维护,然后是耐心的等待。
上个周末,我的电脑屏幕上,蹦出了我男神苏轼的一句话: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特别好的一句话:
“博”和“厚”提示我们,仅仅播种和耕耘还不足够,而是广泛的播种、深度的耕耘,这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付出刻苦的努力。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在你的人生中,今年,今天,就是你可以把握的最最年轻的一个时刻,也是最最来得及的一个时机。
(47岁,亚马逊热带雨林)
但是,我也不想说“40几我还年轻”这种话,努力装得年轻,在我看来也有些浪费时间,因为这好像主要是给别人看的。
我只想告诉你一个时间的秘密:真正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情里,一个人常常会忘了自己的年龄,更不会太在意自己的年龄,就像孔子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再说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走过这些年,我深深认识到,等待收成也稍有点消极,总想着“取”和“发”更容易让人焦灼。其实,在“观”和“积”的过程本身,我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愉悦和收获。
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时间也会回馈给你宝贵的价值。
文章来源:海淀花生妈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