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转载自 “海淀
(ID: )” 2021-1-281
每天我都能收到不少家长的提问,但总有些问题,很难用几句话回答清楚。
被问到最多,又最一言难尽的,是:
孩子不喜欢学习,也不愿接受我布置的学习任务,只喜欢玩怎么办?
先想象一下,如果今天组织两场投票:
1.问孩子:和玩比起来,你喜不喜欢学习,喜不喜欢家长布置的学习任务?
2.问家长:和轻松比起来,你喜不喜欢上班,喜不喜欢老板布置的工作任务?
我敢说,说“不喜欢”的,肯定比说“喜欢”的人多;而且,说“不喜欢”的家长,比例也不会比说“不喜欢”的孩子少……
与其说这是一个问题,不如说这是一种人性。
“好逸恶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性。孩子也是人,人性不是拿来解决的,而是拿来了解和“利用”的。
但是家长也不用绝望,这件事也不是无解的。
我做了一个公式:
孩子学习的意愿 = 学习动力 – 学习阻力
家长要科学鸡娃,就需要设法增加动力,减少阻力。
人性中,不仅包括“好逸恶劳”这种学习阻力,还包括不少可以转化成学习动力的人性。
2
首先,我来讲讲动力。
人类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会更强,其实是愿意去学习并探索世界的:牙牙学语,学会爬、走和跑,学会游戏并和其他孩子交往……
大人要做的是:不要破坏孩子的好奇心 ,设法激发孩子求知欲。
破坏好奇心的事情有不少,比如过于枯燥、指责和批评、过度的限制……今天,我想讲一点大家可能想不到的——
孩子还没问就给他答案,或者,孩子还没来得及尝试就告诉他方法。
好一点的是,孩子一问就给他答案,但在激发求知欲这个层面,这还不够好。
花生在上学前就看了很多书,认识了很多字,大约总有1800个字吧,能看懂小学二下的课本,读起绘本也毫无障碍。
就有家长来问我,如何让孩子愿意阅读,愿意认字。
我的一个方法是,花生还不大认字时,我给他讲绘本故事,到了结尾,会经常吊他胃口,说,你猜,最后发生了什么?
一开始他看不懂字,我提示他看图找答案。图上的线索如果还不够,他就会去认字。
小时候父母没时间管我,我觉得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我遇见问题找不到大人帮忙,就会自己想各种方法解决,一种不行就换另一种。
现在孩子比较金贵,家长就像有求必应的哆啦A梦,一出什么问题甚至问题还没出,就双手捧上360度解决方案。
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心理依赖和思维惰性,反正家长都会给自己安排好了嘛,什么都不用自己操心。这样的话,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渐渐熄灭了。
养育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像培养员工。在上班那会儿,我的下属碰到问题,一开始会直接来问我怎么办?我不会立即把方案给他们,而是会反问:你觉得怎么解决会比较好呢?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即使提出问题,也会带着自己的方案。
花生从小遇见问题,我也经常会先问他,你觉得用什么方法解决比较好?他眼睛眨眨,乱想一通,有时很可笑,有时脑洞大开,但是我都会很鼓励。即使我最后会提出相对更合理的建议,但是孩子的这个思考过程,我觉得不能省略。
3
鼓励孩子自己寻找和探索答案,也是在训练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因为如此,花生的自学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对很多问题也会有自己的见识。
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满足了人性对自主性的需求。
“孩子不喜欢学习”,准确的来说,其实是“孩子不喜欢被动地学习”。
就像我辞职前,总觉得自己不属于事业型的,也不是特别喜欢上班。
但是辞职后,做起了公号,写起了文章,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我变成了一个工作狂。
现在大家吐槽的996,搁在以前我肯定深恶痛绝,然而做上了公众号,何止996, 127 我都甘之如饴。
我这才明白,不是我不喜欢工作,我只是不喜欢被动的工作,自己选择自己安排的工作,我还是非常热爱的。
学习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要留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培养孩子自己安排项目的能力。
比较小的孩子,也比较缺乏自觉性和时间管理能力,家长可以先从提供选择权开始。
比如说,可以问孩子,你今天想看牛津树还是语文绘本课堂?今天是先练琴还是先做数学思维题。就比如,这两天布丁妈在做寒假计划,就让布丁自己决定,这周“天天练”,是语文和数学交替呢,还是这一周都学数学或学语文?
接下来,就可以慢慢过渡到和孩子一起订计划。再接下来,就是孩子自己做计划了,就像花生,上了初中后,每个寒暑假的计划表,都是他自己制订的。
当然,学习就和工作一样,即使完全是自主的,要全凭兴趣和意愿,也是不大现实的,总有很多被迫要做的事情,枯燥和辛苦也不可避免。
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些辛苦和枯燥,就像盖房子需要搭砖头,这是积累实力把事做好的必经之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性是需要反馈的,从这点入手也可提升孩子的学习意愿。
学习事关长期反馈,这就要培养孩子的目标感,也就是我们说的画蓝图。孩子需要偶像和榜样,像海淀六小强这样的学校,经常会请清华和北大的师哥师姐来对话,分享学习经验和心路历程。比起找年龄大的老师,找名校学生做家教,也会起示范作用,也更容易和孩子聊得来。
对小一点的,内驱力弱一点的孩子,太远的反馈可能起不到太大作用,更需要短期的反馈。可以对每天的学习任务,设一些奖励。比如像布丁这种赞,集赞集到10个,就可以换实物奖品。
另外,孩子自尊心和好胜心大多都很强,学习成绩本身就是一个反馈。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就是一种最大的奖赏,孩子也会更喜欢学习。
4
刚才聊了如何增加学习的动力,接下来讲讲如何降低学习的阻力。
疫情前,我保持了一年多的健身习惯,真的不是靠自律,自律其实是反人性的。
那我是怎么坚持的呢?一个就像前面说的,增加动力,想象一个美美的、有马甲线的自己。另一个就是降低阻力——把健身变成一种固定的日程。
健身房是有固定课表的,周二瑜伽,周五杠铃瘦身,周日普拉提,我就把这几节课做到每周日程表里,必须去,没啥好多想的——这就排除了临时决策的阻力——每一次都是与惰性的斗争。
可惜,疫情一来,健身房关门了,健身习惯就又被我无耻地放弃了。
比起我,花生好很多,他虽然也去学校健身房,还和同学打篮球,但他每天还都会在家练Keep。即使疫情影响健身房和篮球这两项没了,至少还能留着最后一项——
这也给了我一个教训,计划和项目最好不要太依赖外部条件。练羽毛球肯定比练击剑容易坚持,特殊时期利用APP或网课学习,也会比线下课靠谱。
小布丁以前学习还会和妈妈讨价还价,做这个不做这个,自从布丁妈妈给他列好计划表,养成习惯,就不再有这种“战争”了。妈妈出差时,他还会按照计划表,自己去学习。
虽然一开始没这么简单,但是,让孩子愿意学习和自主学习,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因为,喜欢规律、确定和成就感,这也是人性。
文章来源:海淀花生妈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