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家务补偿上热搜,点醒我们婚姻里最大的保障是什么

本文转载自 “大J小D (ID:jiayoubaobao2015)” 2021-3-5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火了。

北京一对夫妻2015年结婚生子,女方就做了全职太太。2020年离婚时,女方提出,要求男方支付她5年来的家务补偿款。

最终,法院判决陈先生支付王女士家务补偿款5万元。

一时之间,网上吵翻了天。

不少网友算了一笔账,5年5万块,算下来一个月833块,一天27块,比保姆都便宜太多了。

1

社会的进步体现

撇开数字不谈,这其实是社会对于女性保障的进步体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概念里“补偿”的意思,这是意味着除了正常的夫妻共同财产分配后的,额外给女性的钱。

而且这已经写进了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中,里面明确规定了:

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值得开心的,这意味着,法律对于婚姻的保障更加人性化。只要是在家庭里付出更多的,就可以要求补偿。

不仅仅是全职妈妈,而是所有妈妈在家庭的贡献正在逐渐被看到。

这是我非常理性的看法,但如果说大实话,我当时看到这条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呸!这笔帐你们算不清!”

 

2

妈妈的付出
不只是你们看到的

我做了三年多的全职妈妈,这里我所说的全职妈妈,是家里没有老人保姆帮忙的,就是一个人带娃的全职妈妈。

小D是个高需求的早产宝宝。最初的几年,她只能抱睡,吃饭喝奶也困难,而穿插其中的是,她一周好几次的康复训练,和每周至少去看一两次的专科医生。

我记得她3个月大的时候,为了保证康复效果,每次康复师上门前,我都要算好时间让她入睡,完成一个半小时的两次小睡。

而当时的她只能抱睡,有一次她睡着后,我想上厕所,硬是忍着(家有睡渣的都知道,我们是多珍惜能入睡的宝宝)。

我就这样足足忍了一个半小时,直到康复师来了,小D醒了,我才赶紧去洗手间,而跑去的路上,我实在忍不住尿了一点点在裤子上。

这件事,我谁都没说过,因为我能想象到,当我说出来后,别人的反馈。

这就像在过去无数次,我听到的那些反馈一样。

不至于吧,全职妈妈哪有那么多事啊;
那是你自己能力差吧;
这是你自己懒吧,你看看XXX。

这件事很不堪,但我能说,这只不过是全职妈妈的不堪事件之一而已。

也就是那次以后,我买了一个宝宝背带,很长一段时间,睡渣小D是长在我身上的,我背着她做饭、做家务、洗衣服。

很多时候,别人都以为孩子就是这么长大的,但只要当了妈妈的自己知道,这背后有多少个我们狼狈不堪的瞬间,多少操劳和心酸的回忆。

也许有人会说,谁让你选择做了全职妈妈?又或者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请个保姆呢?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每个家庭做出的选择也不同。

当一位母亲选择做了全职妈妈后,我们需要被看到的是我们付出的价值,和希望得到的支持,而不是来质疑我们当初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做全职妈妈的那三年,我几乎很少对人说自己的苦,毕竟生活是自己过的,没人应该替我们设身处地。

但当最近因为这条新闻上了热搜后,我最想说的第一条就是,请大家不要去“讨伐、鄙视”已经做了全职妈妈的群体。

作为曾经的全职妈妈,我不求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但至少请不要再“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看,连个保姆都不如;
做全职妈妈的就是自己不思进取。

没有一个选择比另一个选择更高贵,但也请不要轻易践踏他人的选择。

 

3

无论全职还是职场
请一定做好这三件事

小D第三年进了幼儿园,我开始做了半职妈妈,直到如今我成了一位创业妈妈。

回看自己这条路,难吗?

真的难,难到我即使走过这条路,现在也很少会轻易说,我就完全支持做全职妈妈的决定。

但每个妈妈可能只是暂时全职,但当妈却是一辈子。

此刻,无论你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下面这三件事都要做到。

1、一定经济独立的底气

我并不是家里掌管经济的当家人,但是怀小D之前,我是全球战略经理,月薪还挺可观的。

当时我有个习惯就是给自己存一笔基金叫做“f#%k you money”,当年是为了给自己想辞职就辞职的底气。

说实话,这笔资金成了我最初当全职妈妈的底气。那是我喜欢什么就能自己给自己买的底气,也是哪怕我一个人也能带好娃过好日子的底气。

没人结婚是奔着离婚去的,但我们真的无法控制别人,我见过太多身边的狗血剧,当年的“我养你”变成了“都是我养的你”。

成为妈妈后,仍然需要拥有一定的经济独立的底气,不管是你握着家里财政,还是娘家有靠山,还是自己有小金库。

这一点放在台面上来看,很俗,但这真的是底线。

2、保持随时回归职场的状态

所谓“选择自由”,就是你可以选择做全职妈妈,也可以选择做职场妈妈。而不是,当孩子大了,我想回归职场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选择。

不可否认,如今的职场环境对于全职妈妈并不友好。暂时无法改变的大环境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个体需要加倍努力,保持状态。

我曾经是全职妈妈,现在算是个自由职业者,这两个都是看似有很多时间,却高度考验自律的工种。

孩子这个生物是可以无限碎片化我们时间和精力的,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保持警醒。

埋头琐事时,一定要记得抬头看路,该学习的该进修的都要继续,即使这意味着,你要挤压自己的睡眠时间。

我是在小D 1岁时候开始写公号的,每一个她睡觉的当口,我就写作、看书。

写稿慢、看书慢,自己累,但我很感激当年的自己,风雨无阻每天写一篇,这让我养成了“可以没工作,但不可以不思考”的习惯。

而且,在育儿输出的同时, 我还在保持看市场营销、消费者洞察这些书籍和商业案例,我联系老同事们,让他们和我分享资源。

最后,我开始运动,每天晚上客厅跟着视频跳操,也是雷打不动。

累吗?累啊;
哪来的时间?挤啊;
看不进书怎么办?按着必须看啊。

有时我们需要加倍甚至加十倍努力,才能真正获得选择自由。

这就是人生的本质,残酷却真实。

3、发展自己的社交圈

我本身不是个热爱社交的人,说实话,最初做全职妈妈的时候,我还觉得蛮舒服的。

每天的日子就是我和小D,外加一些康复师,比起我当年的职场日子纯粹了很多。

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人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交圈来获得反馈,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以前哪怕我再不喜欢某些社交,我其实还是从那些社交里获得了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比如某经理、某俱乐部会员、某好朋友等等。

如果一位女性最终只剩下“妈妈”了,那么这位妈妈就只能死命抓住这唯一一个身份标签,这也是无尽焦虑的开始。

发展社交圈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成“交际花”,但我们需要带着这样的意识去扩大。

你们目睹的我的发展轨迹中,社交圈就是我的贵人。

同在一个早产群的医生妈妈,鼓励我发布了第一篇公号;
小D幼儿园的老师给了我做家长志愿者的机会;
家长志愿者的一句话,让我踏上了进修早期儿童教育之路。

这些人都不是我需要花费额外时间去维护(那时的我也没这个时间和精力),我唯一做的,就是开始主动和某些人分享我的“希望”。

当时那位医生妈妈的孩子遇到了和小D差不多的问题,我就写了一篇文章给她,并且和她说,这是我在坚持的一个习惯,用输出带输入,让自己保持思考。

我和小D幼儿园的老师分享,我开始学习早期儿童认知启蒙了,都在自己女儿身上实践,但不确定这些理论实践是否有普适意义。

于是我就成了他们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助教,而那段经历又让我发现,自己无比热爱早期儿童教育。

这些社交圈,不是为了获得即刻利益,而是帮助我们去看到比“厨房、客厅、卧室”更大的那个世界。

我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运气好的人,所以对于那些速成的、免费的好事都会心生敬畏。

读书时,我不相信刷某套卷子就能高分,而是老老实实做完好多本练习册;

找工作时,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钱多事少离家近”,而是踏踏实实选择锻炼自己的机会;

做全职妈妈时,我不相信“只要带好娃就没后顾之忧”,而是选择了最辛苦的既要带好娃也要储备好自己的实力。

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我对自己选择的负责。

眼里有光,手里有伞,构建一个无法被摧毁的个人世界。

P.S. 不知道这条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有多少男性会点赞~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