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大J小D (ID:jiayoubaobao2015)” 2021-3-11
你们还记得孩子问的最尴尬的问题是什么吗?
我至今记得当年小D睁着大眼睛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去死?
真的是,尽管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当时还是大脑空白了两秒,仿佛听到一群乌鸦头顶飞过。
后来和朋友们一交流,才发现,原来大部分孩子都这样。
那作为过来人,今天这期《快问快答》准备了下面这6个问题,相信99%的孩子在2岁后都会问到。
Q1:“为什么他可以边跑边吃零食,我不可以?”
首先,我们先自我安慰一下,如果孩子可以问出这类问题时,说明我们已经成功让“规则”这个概念在孩子心里萌芽了。
当他们这么问的时候,说明他自己在做比较:爸爸妈妈告诉我不可以这样,那个人为什么就不遵守呢?
小D第一次问我这类问题,我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对哦,妈妈以前告诉过小D,吃零食时也要坐着,不能边走边吃。你还记得妈妈为什么说要坐着吃吗?
嗯,容易摔倒,这样吃东西(就)危险。
对的,边跑边吃东西很危险,容易进入气管窒息。我们要吃东西时就坐着,吃完再跑。这样的行为在我们家是不允许的。
总结一下我的回答思路:重申规则,不仅仅是规则的内容,还有制定的原因,如果可以提示孩子自己说出就更好了。
这也提醒我们,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则”。
强调这在我们家不允许,毕竟社会就是形形色色的,要从学龄前就开始引入“家庭价值观和家庭规则”这个概念。
“温柔坚定”的坚定体现在这里,就是“我们家不允许,我们家的家规是这样”。
这类问题非常普遍,类似所有,“为什么他可以这样,我不可以”。你可以试着套用上面的思路回答。
Q2:“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死?”
对,这就是当年我听到最尴尬的一个问题。当孩子和你探讨”死亡“,一般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对于“死亡”还是一知半解。
他们认知里的“死亡”是暂时的,也许就像奥特曼没电了,充一下电就又复活了;或者像海绵宝宝那样压扁还能再站起来。这对他们来说,“死亡”是件很酷的事情。
所以他们蠢蠢欲动想了解,什么时候妈妈可以像“奥特曼”那样,什么时候自己可以像“奥特曼”那样。
第二种可能性是,现实生活中发现的事让他产生担心了,也许是家里亲戚的离世,他看到了大家都很伤心难过,也许是同学之间在谈论。
他开始担心自己。他真正想问的是,妈妈死了,谁来照顾自己。
这时,如果简单粗暴地回应,不准问这样的问题,谁教你的啊,就不利于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了。
不管是基于怎样的原因,我们都可以这么回答,“妈妈还会活很久很久,妈妈会等到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才会死”。
如果你感觉到孩子是担心无人照顾他,可以多加一句,“即使妈妈死了,你还有爸爸、XX、XX,他们都会照顾你的,大家都会很爱你的。但是妈妈一定还会活很久很久”。
拓展阅读:
《和性教育同样重要的是死亡教育,我们却从未重视过!》
Q3:“妈妈,为什么你有这个(乳房),我没有?”
这是小D在我换衣服的时候问的,这既提醒了我,孩子开始对身体感兴趣了,也说明我要考虑,注意边界感了,不能在孩子面前换衣服了。
如果你家是女儿,可以平静地告诉她,长大后就会一样。然后顺便引入“乳房”这个词,帮助孩子认识。
如果你家是儿子,又或者女儿问爸爸的生殖器,那就可以侧重于强化“男生”和“女生”的不同,慢慢引进“性别”意识。
因为爸爸是男生,男生有阴茎,女生有阴部。男生和女生会有一些不同,但是我们有很多是相同的,比如小D有手,爸爸也有手。
如果你无法很自然地说出生殖器官的名称,那么可以给个简单的代号,也是可以的。
强化性别意识后,再引入还有很多是相同的。这一些简单的回答其实就足够可以满足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好奇心了。
拓展阅读:
《妈妈你为什么有乳房,我没有|和孩子一起聊聊身体吧》
Q4:“爸爸,你的小弟弟给我看看,可以嘛?”
我不认为父母是必须满足孩子所有要求的,哪怕这个孩子再小。面对这个问题,可以强调“隐私”和“界限”概念。
妈妈告诉过你,小D的身体是自己的,如果小D不同意,别人坚决不能碰,特别是游泳衣盖住的地方 — 复习自己的界限的含义
那妈妈(爸爸)这些部位,不经过我们允许,小D也不可以碰。因为这是我们的身体 — 推己及人,引申到别人的界限要尊重
如果隐私概念孩子开始接受了,建议在洗澡时多做一步,教孩子自己洗私密部位。
这是小D的私密部位,没有小D允许,妈妈不能碰。所以从今天开始,小D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清洗了
拓展阅读:
《性教育只是告诉孩子“身体不能让人碰”,你这是在敷衍啊!》
Q5:“他为什么XXX?”(盲人或腿脚不便等生理缺陷)
残疾是学龄前孩子比较好奇而且敏感的话题,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开始意识到有些人和他们不同了。
每当孩子问或者盯着身体有缺陷的人看时,老师家长自己会先不自在,总会和孩子说,“不要问,不要看”。
这样的做法特别不好,我们不仅没有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一定会追问,同时我们也透过自己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在向孩子强化“那是不正常”的。
我们可以态度自然地给予孩子简单的事实陈述,
他的腿不方便,无法很好走路;
他的眼睛受伤了,看不见。
但要避免带有主观情绪的描述,比如“他是瘸子”;“他是瞎子”(这些描述在某些语境下是有骂人的倾向的)。
更加不要说,“他不正常”这样的话,狭隘地灌输给孩子“身体缺陷等于不正常”这样的单一价值观。
更加关键的是引导孩子发现相同处,
你看,他不能走路,但他和你年纪一样,都戴蝴蝶结。
他看不见,但他和你爷爷一样大,看上去也非常和蔼呢。
引导孩子不仅仅关注不同,而是全面看待每个人,逐渐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总有相同,这才是多元化价值观的建立
Q6:“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对学龄前孩子这类问题的回应,切忌触发孩子对于“性”的好奇。
结合孩子的年龄段和理解能力,给予合适的信息量,很关键。
4、5岁以前的孩子,可以说,
妈妈的肚子像个小花瓶,爸爸在花瓶里播下了一颗种子,宝宝你就从花瓶里长出来了。
5岁以后的孩子,前提是之前已经进行过基本的性教育启蒙,可以实事求是地说,
你是从妈妈的肚子里,也叫子宫的地方来的。精子来自爸爸,卵子来自妈妈,精子和卵子结合,然后在子宫里安家落户,慢慢就长出了宝宝,也就是你。
如果对自己的生物知识不是很自信或者希望孩子对生命起源和繁衍有更详细的了解,借助绘本和动画也是很好的选择。
推荐经典绘本:《小鸡鸡的故事》、《乳房的故事》、以及大部分科学启蒙套装书中都会有相关主题。
推荐科普动画:《阿嘟白泽》
说实在的,我当年被问到这些问题,每个都尴尬死了。
但后来想明白一件事,孩子肯问我们,说明她对我们信任,愿意和我们聊天,这恰恰就是我们亲子关系好的证明。
所以 ,别觉得尴尬,反而要开心。调整好心态,再蹲下来回答孩子的每个小问题。
育儿中的联结,理解尊重,就是从这每一次的小小对话开始的。
你们还遇到什么尴尬问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也记得分享队友和长辈,大家一起心平气和地对待这些尴尬问题。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