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下数学里的时间和质量两章,分享两个学习的想法

本文转载自 “豆妈笔记 (ID:gh_c2a9e59a2b95)” 2021-3-12

这两天看了豆豆这学期的数学书。沪教版二年级下数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和表达、三位数加减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表达、相关应用题;时间的初步认识(时、分、秒)、质量的初步认识(克和千克);以及几何等,预感这学期最大的难点应该在时间和质量这两章。

从群里一直以来的交流来看,有关“量”的学习似乎一直是易错点,比如人民币换算,和时间、长度相关的问题等。小朋友易错,最直接的原因一定是缺少实践经验,缺乏在生活中感受和应用钱、时间、长度等相关量的经验,所以平时增加相关的小活动,留心生活中的相关量,肯定会对减少错题有帮助。

这些小活动很多从幼儿园就可以开始。之前有写过一些相关推送:

小朋友如何开始测量专题的学习?不妨从这些每天花10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小活动开始

如何给孩子讲明白时钟上的1有时候表示1,有时候表示5?

元角分单位换算容易出错,有什么好办法?

不过,这次看完教材后再思考该如何帮助豆豆学好相关内容的时候,我有了两个新的想法。它们比“增加生活经验”要更深入一些,也更接近数学的本质一些。我试着把它们写下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第一个想法是,要和孩子补充离散量和连续量这两个概念。

离散量和连续量,这两个名词听上去很难,好像完全不是小学生需要接触的内容。其实并不是这样,它们一点也不难,而且恰恰是现在数学教材里没有写到的重要内容,我觉得可以补充教给孩子。

离散量,是一个个可以独立分开的事物,比如苹果、飞鸟、大象。想得再深入一点,会发现这种“独立分开”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分开是有限度的,比如已经分到一头大象之后就不能再进行分割,再分就只有大象的一部分,而大象的一部分并不能被称作大象;另一方面,把这样“独立分开”的事物合在一起,它们的总数会变大,但我们仍可以区分其中单独的个体。

从这个角度来讲,连续量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比如说水。水也可以被分开,但水的分开和大象不同,它是“无限可分”的,也就是说,水可以一直细分下去,水无论分到多细小也是水;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两部分水合在一起,它们就完全融合了,中间没有缝隙,我们再也区分不出之前的两部分。

如果觉得体会这两者的差别有点麻烦,也可以简单地理解,离散量有点像英语中“可数名词”,而连续量有点像“不可数名词”。

我记得《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数一数水这一章里,开篇就提了这么个问题:像小朋友啊、马啊这类事物可以用画圈圈的方法来数个数,可是多到像豆子一样,或者更难的盐、糖,甚至是水的话,该怎么数呢?

在翻到下一页前,其实可以先让孩子想一想,这两类事物有什么差别。想明白它们本质上的一些差别,就会对找到数清楚盐、糖和水的方法有所启发。

那么,为什么要和孩子补充离散量和连续量的概念呢?

这是因为,我发现小学课本里关于数与计算的部分,其实严格说来,应该是数与量和它们的计算。在量的部分,又分成离散量和连续量,而长度、时间、人民币、质量等,其实都是连续量里一个个小专题呀!

我整理了一个大致的结构图:

从这个结构图上看,加入了离散量和连续量的概念后,就把隐藏在教材里的逻辑主线清晰地呈现出来啦!

第二个想法是在第一个想法上再进一步。现在找到了时间、质量、人民币这些内容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位置,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学好它们呢?

“在生活中感知它们”是之前的理解,这部分一定是需要的,但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新的内容需要补充。

每一个连续量,比如长度、时间、质量,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专题,只学习它们现在通用的计量单位,学会单位换算,太简单也太可惜。我觉得对每一个学习的“量”,都值得带孩子好好探索,现在通用的用于计量它们的单位是怎么一步步从无到有,从不统一到统一的,这个过程里,蕴含了很多数学思想和智慧。

《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数一数水这一章给了我很多启发。从提出该如何数清楚水,到用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制作出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单位,到这些单位从不统一到统一,这个探索的过程可以平移到其他“量”的学习。

最后,我找到两本二年级下小朋友学习时间和质量相关内容时,可以补充阅读的课外数学读物。这两本书之前都有写过,如果大家和我一样正好有,这学期可以把它们挑出来再读一遍。

一本是史蒂夫·詹金斯的《一秒有多长》。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丰富孩子对秒、分、时、日、周、月、年这些时间概念的理解。

这些角度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直观感受,正需要通过阅读去了解,所以是很不错的补充。

另一本是《汉声数学》的《重量与平衡》这一册,蒲公英数学图画书里应该也有相应分册。

它和课本结合得很紧密,内容又更加丰富,还有一些“生活中的质量”的游戏和活动,很值得读一读。

以上是这两天新想到的一些内容,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啦!

豆豆妈咪:毕业于复旦大学统计学系、财务金融系。
喜欢琢磨数学,琢磨怎么把数学讲明白、讲有趣,
也喜欢和娃一起看书、逛博物馆、到处走走看看。

【声明】本文章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有未注明出处文章的作者或图片,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您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文章首图来源:Unsplash